成长印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5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学校的操场上,在一群学生中脱口而出:“宝宝”。孩子转头,一看是我,咧嘴笑了。其他孩子也跟着笑了,说原来你的名字叫宝宝啊!被这么一说,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了。
  从出生到上学,一直习惯称呼孩子为“宝宝”。这是打心里的一种宠爱。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被放在无菌保温室里观察一周,产后的痛感让我比当母亲的幸福感来得更猛烈些,来不及多看几眼的小小婴儿,就这样被无情地隔离了。磕磕碰碰带娃的那几年,所有的时光都绕着这个小小的娃儿转,曾以为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把年少未完成的愿望一個个慢慢实现,现实就这样措手不及扑面而来,所有未了的计划从此搁浅。而规划里,恰恰疏漏了如何养育一个孩子,或许这也是很多女子始料不及的。
  抚养孩子成长的岁月里,繁忙、劳累、困乏等类似无头绪的症状是最常见的状态,惟有孩子入睡的时间,才会感觉世界由嘈杂开始陷入短暂的安宁,轻抚着入睡的孩儿,所有的劳累化为乌有。作为一位母亲,我竟也开始习惯这段看似毫无奔头的岁月,彼时最伟大的理想,就是期待这位小小天使赶紧健康长大,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无所畏惧了。理想还可以留待往后的岁月去实现,而孩子,却是上天最好的恩赐,是不可替代,更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
  一晃一晃的时间眨巴眨巴就这么过去,开始上幼儿园小小班的宝宝,哭闹了几天,不想离开家,不想离开妈妈的视线,在接连好些天的胡搅蛮缠之后,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每天,背着小书包一闪一闪跳跃着走进幼儿园大门,小小的身影一步三回头的跟着妈妈说再见,说上好几遍后才恋恋不舍地往班级跑去。站立在幼儿园的大门,听着大门“哐”的关了起来,心里竟有小小的失落,一声再见,一步成长。
  孩子刚上小学时,语文班主任每天布置作业之一就是要求孩子放学回家预习新的课文然后循环阅读,对学过的课文反复诵读,并上传微信语音到班级群。太枯燥无味的读书,孩子读着读着就开始闹情绪,嫌累嫌麻烦。有时,陪在孩子身边录音,难免想起小学晨读时分的情景。每天同学们一上学就拿着书本大声朗读,那是一个连电话都很稀缺的年代,我们面对只有纸质的课本,琅琅的读书声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会现场抽查每个人的朗读情况,被点名的同学就得站起来以诵读的方式将课文读出来,如果诵读不出,就得被罚站在角落听课。早期的我,语文一直跟不上班级进度,老师家访时跟父母说过我的成绩如果再不进步,可能会被留级复读。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起了警醒作用,毕竟我确实不是那么好学的孩子。从此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和避免留级,每天起床后我都会捧着书本大声诵读。读着读着,态度由应付转为自觉,慢慢的,书本上的文章已远远不能满足阅读的欲望,开始自己找一些课外读本。在新的一学期,语文成绩一跃而上。周末时我开始动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到小人书摊上去看连环画,在连环画的摊位上一呆就是一整个下午时间。再后来,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成了很多年的习惯。借来的书,格外珍惜,争分夺秒地读下来。如今陪读在孩子身边,仿佛看到自己读书的影子。想偷懒,想逃学,还不想做作业,一样一样,都是自己的翻版。
  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待渐渐习惯这样的学习流程,小朋友开始认真面对自身学习的态度。对于书本上不懂的问题,不停地追问,经常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这种态度相比我小时候读书的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明知道这是孩子的求知欲,可有时被缠得烦了,连吼带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委屈的时候,孩子也会抱着我说,妈妈,对不起喏!看着一脸无辜的宝宝,吼完后的心里又开始后悔。孩子的班主任郑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每个孩子的初始都是一张空白的纸,是父母后天的调色才会成就今天的各种品性。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事物的是非辨别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需要我们正确且不断的引导才会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大多数时间,我们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总是缺乏足够的耐心。
  许是天性使然,性格内敛的宝宝在新的环境都会乖乖的守规矩,在外不捣蛋不闹事,人们的夸奖总是溢于言表,其实他们哪知道,貌似乖巧的宝宝在家调皮任性捣蛋还爱耍赖,小朋友该有的毛病基本一应俱全。或许小小的心里,也知道妈妈的宠爱,所以可以随意在妈妈面前让本性发挥到至极。人常说,母子连心,每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是与生俱来。我们家的宝宝也不例外,在成长的日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心不断增长,同时又对外来的“入侵”抱有深深的防备之心。若没有确认很安全的情况下,断不敢随便触摸或尝试。即使是我,也得旁敲侧击让他有个适应的过程。
  在带孩子的岁月中,爱拍照是很多宝妈的特性,更甚着,有些宝妈几乎每天播报,将家里宝宝的成长足迹发到朋友圈与大众分享。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是拍宝宝照的拥趸者之一。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照片就拍得随意,大部分的照片都存留在手机相册里,时间久了就删除一批。直到有一天突发奇想,拉上孩子到摄影馆拍一套艺术照。许是男生本来就比较不爱拍照,让他们在镜头面前做出各种姿势更是勉为其难。好不容易鼓动小朋友面对着摄影镜头,一个个姿势有模有样的摆拍。穿着运动装拍起来就是个学生娃模样,套上小西装后,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的样子。刚开始穿小西装拍摄时,孩子心里很排斥,觉得穿西装皮鞋很不适应,估计是受服装的影响,本来还扭扭捏捏的小男生,在西服的衬托下,忽然间感觉自己长大了。时不时冲着镜头微笑,整个人神采奕奕,在镜头面前大大方方的展示着小小男子汉的风采。
  看到孩子拍照的模样,不禁想起自己也拍过各种各样的照片。最为隆重的拍照,莫过于婚纱照。穿上婚纱的那一刻,所有的女人都是最美的,因为婚纱象征着神圣与纯洁,也是每个少女的梦想。一袭纯白的婚纱,将女人衬托得像古堡里的公主般美丽。记得小时候,才两三岁的孩子,懵懵懂懂的指着墙上的婚纱照说,妈妈穿白色裙子的样子好漂亮呢。我打趣的跟孩子说,妈妈在拍照,那宝宝在哪里呢?孩子歪着头想了想说,宝宝在睡觉,妈妈跑去拍照没叫我呢!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不已。   喜欢给小朋友拍照,除了留下成长的足迹,其实心里也是为了弥补年少时光的遗憾。在我中学年代,男女同学一个个都比较腼腆,沟通较少。临近毕业了,就人手一本毕业留言册,让要好的同学们一一写下对未来的感想。同学们还专门去照相馆拍了一张两寸的证件照贴在毕业留言册右上角粘贴处。与坐在后桌的男同学平日里交流不多,也不好意思当众交换照片,就偷偷摸摸的在桌子底下交换那张黑白两寸照片,并郑重其事的贴牢在册子上面。单纯的心里,就是想让照片留住中学的印迹。却不料岁月一晃一晃就此天各一方,孩子都会打酱油的年龄了,当年毕业后的同学却不曾再见过面,惟有这张黑白证件照,让岁月如昨日般历历在目,所以我一直相信,人生的一些片段,能用照片記录下来,怀念至今就是幸福的时光。
  在整理家里的照片时,将孩子的照片与父母的老照片放在一块时,看到现代的光影和旧时代的背景,总会感慨时光易逝,感叹时代的变迁。更早些年拍照是一件奢侈的事,大家逢年过节才会很隆重的到照相馆拍张全家福。拍完后再放大尺寸用相框裱好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那是和睦家庭一道温馨的风景。我曾见过母亲存留的一些老照片,都有些泛黄了,却依然可以看见母亲年少时眉眼间的风采。母亲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那是母亲十几岁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留影。在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张与天安门的合照,是一件极为了不起的事情。那时的母亲还在上学,是个小少女,梳着两个长辫子,跟着大潮流坐火车一路辗转到北京,于是有了这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光阴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母亲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至今再也没到过北京城,这张照片,成了母亲压箱底的想念。这些年来每次说起北京天安门的那张照片,母亲便神采飞扬,透过四十余年的光影,我依稀看到母亲的眉眼里还存留着当年的风采,那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岁月,也是母亲年少时伟大的历程。
  现在拍照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若在路上看到背着相机在认真拍照的人,第一反应这人必是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通讯发达的时代,人们一把手机在手随时随地都可以为自己来一波图集,如果拍得不够美,还可以用美颜相机、天天P图、美图秀秀等功能将照片修饰得如明星般光彩照人。有时也是因为过于便利,反而没有拍照的欲望。于是才想认真的给孩子拍一组照片,收藏在相册里,就像母亲当年一样,哪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是当你打开相册的那一刻,你还是会想到彼时彼刻的美好瞬间。孩子会慢慢长大,我们的岁月会慢慢老去,而能留住的就是那一张张旧照片。那些旧照片拿到手里摩挲时,总有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怀在心头萦绕,那是初心,是寄托,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其他文献
每次到福州,岳父岳母和小舅子夫妻都把我当成了客人热情款待。就拿说岳父母来说吧,他们各有忙活,岳母负责在家里备办好饭好菜,岳父则是当我的专职导游带我逛街看风景。  这次出公差到福州,公务结束时正值周末,我就趁这好机会到小舅子家住下。已是阳历十月底了,福州天气开始转冷。吃过早饭,岳母又“指令”岳父带我出门逛逛。  对福州,我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喜爱。最初时的向往只因为它是我们的省会。1983年,我第一次到
期刊
年少就像一朵乳白色的栀子,常常绽放在我的梦里,自然留下淡淡的芬芳。  童年的我像个小男孩,喜欢赤脚亲近大地,扑进自然的怀抱。村里哪里比较好玩,哪里有美丽的花儿,有好吃的果子,一定少不了我的身影。春天伯母菜园子里的茉莉、鄰居院子里的月季;夏天医院围墙里的栀子,池塘边上的美人蕉;秋天田野里的野菊花、庙前的三角梅;冬天的水仙、海棠都曾经在我的案上瓶里美丽过。  让我魂牵梦绕的是那美丽如仙子的栀子花。  
期刊
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在一阵阵柚浪推涌、花香翻腾中,牵引着我走向那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  一条幽幽的石子小巷,是通往最欢乐童年的时光隧道。巷子里,墙壁上被磨蹭得灰黑油亮的石头,层叠着一张张曾经纤尘不染的笑脸,斑驳的生土墙体,跳跃着年少时欢乐无邪的符号。路边的老龙眼树和老屋后的小竹林,应该也还记得,那曾经在路上奔跑的少年透亮如冰的风采。  时光荏苒,花开未央。眼前这曾经在心中最安全最温暖的几间高大
期刊
在睡梦中被一阵阵急风骤雨、飞沙走石、龙吟虎啸声吵醒,惊觉台风“米克拉”已汹汹来袭。休假一天,停水又停电,貌似什么也干不成,只好“米克拉”(闽南语“躲起来”)看书。无意中从书橱里抽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今日的精神食粮就是它了。沈从文的书我读得并不多,这本和另外的几本书是之前从图书馆借来的,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在家里滞留了很久。  没想到真的是拿对了书,在这样特殊的天气里。散记中包括“湘西书简”与“湘
期刊
六月正是荷花盛开时,朋友圈早有人频频晒出荷塘佳影,着实让人心动。周日下午,虽然小雨淅淅沥沥下不停,我终是按捺不住看荷花的冲动,想着即使没有“映日荷花别样红”,感受一下“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也不错。  于是,全家总动员,找出许久没用的单反相机,驱车前往英桥花海。那里有个30多亩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湖心建两个凉亭,一条曲折的木栈道连接亭子,横跨东西两岸,供游客赏花、休憩。这里是漳州市区观赏荷
期刊
小时候,我们家的大院子有一口老井,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它是哪个年代修建的,反正在我能记事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这口老井呈八角形,有12个井眼,周长约20米。我们都叫它“琥珀井”,井口用混凝土浇筑成一个等边八角形,深度大约30米,井壁是用青砖砌成,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小时候给我的印象,这口老井就像个永不枯竭的聚宝盆,一年四季水量充足,水很深,很清澈,一眼望不到底。在一个海岛上有口这么大的淡水井,在以
期刊
照片很清晰:四蹄岔开站立,头颅高昂,笃定的眼神里多了些悲壮与不舍……这是一只落入豹口的母鹿,面对三只猎豹,其中两只已张开了血盆大口。也许,以母鹿的奔跑速度,本可逃过一劫。可母鹿还带着它的幼崽,所以母鹿做出这样的抉择:直面迎敌,让它的两个孩子得以逃脱。  我从母鹿的眼神里读出了很多东西,甚至读出大功告成的欣慰,当远眺逃脱了的孩子它自是欣慰。据说这张照片获得了年度最佳摄影奖,而摄影者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
期刊
搬离老房子的那一年,我十岁。  那座老房子以及前方的那片鱼池一起被称作鱼苗场。只要一开门,目光越过前方低矮的围墙,一大片的鱼塘就迎面映入眼帘。老房子是一座三层的楼房,第三层只有一户人家,底下两层,按一间划为一户,起初被设置为办公室的房子,在后来也渐渐地变成了起居室。我家在一层的右二右三间,右二那一间是一位归乡的长辈借与我们,于是我家有了厨房和餐厅,另外一间则用一块布帘隔起了寝室与客厅。  在鱼苗场
期刊
[摘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游历于藏区东缘嘉绒地区的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动植物学家和驻华领事官员络绎不绝于途,并且留下了不少考察观光型文字资料,较少为学界所知。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比较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不少相关区域的有价值的资料,加深我们对汉藏边缘嘉绒藏区经济、政治、风俗、语言、宗教与族群认同的了解。当然,在使用这些游记资料时,还需做比较阅读,避免单个游记在知识上的局限。  [关键词]嘉绒
期刊
[摘要]承德地景结构一直被看作是理解清代宗教-政治格局的关键问题,历史学相关论述已经非常丰富。作为一项人类学研究,本文以对承德地景建构的历史过程的描述为基础,与宗教人类学中对城市格局与宇宙观之间的对应关系展开对话,证明承德的地景并非对某一具体宇宙观的展演,而是对当时清王朝内部诸种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的表达。  [关键词]承德;“新清史”;地景;多元宇宙观;多元一体格局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