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理念在于有效地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建立与生活、社会、自然的联系,在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获得语文学习的深度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并在有效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同生共长。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融通
儿童对于生活、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欲望,综合性学习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学习需要空间,只有建构适度的学习空间,才能满足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需求。拓宽语文教学天地,给学生语文学习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师得突破语文课堂的封闭性,教学的局限性。
例:当前,广告、标语中的不规范文字及错别字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范文字,呵护民族文化,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好主题。教师引领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语文实践活动,将学习活动安排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集思广益,拟定调查方案。
第二步,分组调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将班上同学分为若干组,到大街上去捉一捉错别字。
第三步,呈现调查结果。各组均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全班交流,并对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进行讨论,相互借鉴优点。
第四步,汇总全班意见,形成总的报告,对规范文字,呵护民族文化提出意见。
整个学习活动自始自终完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通过合作进行实施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研究探讨、分工合作、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研究性活动,获得了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亲身体验。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说教,让学生在作业本上三遍五遍地订正错别字,效果要好得多。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多样性活动融通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须拆除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班队课、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磨合,建构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文本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学习应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当注重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语言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中的问题,社会中的问题,与自然人文构成密切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整合。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既要注重整合,又要充分尊重文本,亲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学完《瀑布的葬礼》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和感想,并以公益用语的形式来体现环保意识。由于学生刚学过公益用语,对设计的要求比较清楚,况且现在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依托,因此对完成这项任务很感兴趣。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自主进行探索和研究,由组长记录探索研究的成果。在交流时,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设计了各种各样关于保护环境的公益用语。在评价时,学生采取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评价自己时,说出设计意图,评价别人时,先肯定其优点,再提出修改意见。被大家公认为好的公益用语写在黑板上,读一读,记一记。在本周的班队会上,班干部自发组织大家开展了“水,生命之源”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有手抄报的展览,有知识竞赛,有小品、诗朗诵等。由于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把学习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丰富了人文素养,使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关注生存中的问题。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教育资源内涵融通
学生生活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社区、学校、家庭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可以生成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使生活的意义,优秀的文化,人文精神和谐地融入语文综合学习过程,使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体现生活性,文化性,人文性。我们的家乡(江南七都)可谓人杰地灵,“小桥、流水、人家”是本土的真实写照。就本土的的桥而言,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一份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几百座千姿百态的石桥构成家乡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它成为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同学们对家乡的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调查家乡的桥的同时,收集古今中外各种造型,结构不同的桥,由家乡文化走进民族文化,由传统文化走进现代文化,由了解桥解读桥,走进桥的创想中,创意中,由桥的研究过程体验,走进崇高的人文境界。以下是解读家乡的桥的简单方案。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1.开设专题课。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解读家乡桥与历史、桥与文化、桥与生活、桥与家乡建设的关系。
2.自由组合选定研究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自由组合,选定自己要研究的一座桥,一般是家附近的,并写好研究报告:关于桥的历史,桥的作用,人们对桥的保护。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1.查阅资料:去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写桥的诗、桥的图画、桥楹等有关资料。
2.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访问民间老人,调查建桥史、有关桥的民间传说,以及目前人们的护桥状况。
3.实地观察:桥的外观、桥的流量、古桥在今天的作用。
4.资料积累:填写研究记录表,拍摄照片。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研究记录、撰写小论文《家乡的×××桥》
第四阶段: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交流小论文。
2.举办古桥摄影展。
3.展示填写好的研究记录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学科的封闭,与本土文化融通,培育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融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它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等。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融通
儿童对于生活、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欲望,综合性学习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学习需要空间,只有建构适度的学习空间,才能满足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需求。拓宽语文教学天地,给学生语文学习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师得突破语文课堂的封闭性,教学的局限性。
例:当前,广告、标语中的不规范文字及错别字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范文字,呵护民族文化,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好主题。教师引领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语文实践活动,将学习活动安排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集思广益,拟定调查方案。
第二步,分组调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将班上同学分为若干组,到大街上去捉一捉错别字。
第三步,呈现调查结果。各组均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全班交流,并对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进行讨论,相互借鉴优点。
第四步,汇总全班意见,形成总的报告,对规范文字,呵护民族文化提出意见。
整个学习活动自始自终完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通过合作进行实施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研究探讨、分工合作、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研究性活动,获得了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亲身体验。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说教,让学生在作业本上三遍五遍地订正错别字,效果要好得多。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多样性活动融通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须拆除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班队课、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磨合,建构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文本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学习应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当注重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语言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中的问题,社会中的问题,与自然人文构成密切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整合。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既要注重整合,又要充分尊重文本,亲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学完《瀑布的葬礼》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和感想,并以公益用语的形式来体现环保意识。由于学生刚学过公益用语,对设计的要求比较清楚,况且现在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依托,因此对完成这项任务很感兴趣。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自主进行探索和研究,由组长记录探索研究的成果。在交流时,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设计了各种各样关于保护环境的公益用语。在评价时,学生采取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评价自己时,说出设计意图,评价别人时,先肯定其优点,再提出修改意见。被大家公认为好的公益用语写在黑板上,读一读,记一记。在本周的班队会上,班干部自发组织大家开展了“水,生命之源”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有手抄报的展览,有知识竞赛,有小品、诗朗诵等。由于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把学习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丰富了人文素养,使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关注生存中的问题。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教育资源内涵融通
学生生活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社区、学校、家庭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可以生成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使生活的意义,优秀的文化,人文精神和谐地融入语文综合学习过程,使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体现生活性,文化性,人文性。我们的家乡(江南七都)可谓人杰地灵,“小桥、流水、人家”是本土的真实写照。就本土的的桥而言,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一份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几百座千姿百态的石桥构成家乡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它成为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同学们对家乡的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调查家乡的桥的同时,收集古今中外各种造型,结构不同的桥,由家乡文化走进民族文化,由传统文化走进现代文化,由了解桥解读桥,走进桥的创想中,创意中,由桥的研究过程体验,走进崇高的人文境界。以下是解读家乡的桥的简单方案。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1.开设专题课。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解读家乡桥与历史、桥与文化、桥与生活、桥与家乡建设的关系。
2.自由组合选定研究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自由组合,选定自己要研究的一座桥,一般是家附近的,并写好研究报告:关于桥的历史,桥的作用,人们对桥的保护。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1.查阅资料:去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写桥的诗、桥的图画、桥楹等有关资料。
2.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访问民间老人,调查建桥史、有关桥的民间传说,以及目前人们的护桥状况。
3.实地观察:桥的外观、桥的流量、古桥在今天的作用。
4.资料积累:填写研究记录表,拍摄照片。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研究记录、撰写小论文《家乡的×××桥》
第四阶段: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交流小论文。
2.举办古桥摄影展。
3.展示填写好的研究记录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学科的封闭,与本土文化融通,培育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融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它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等。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