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山”理念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既突破了以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悖的旧观念,又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发展依据。结合各地实践及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特点来分析,绿水青山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市场化交易、生态补偿和社会回馈等三个路径。
市场化交易。市场交易形式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有效路径。当前,生态产品市场化主要受到生态资源产权不明晰、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完善、生态资产开发不足等约束。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解决。
明晰生态资源产权,奠定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拥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但使用权、收益权、经营权、管理权等其他产权往往界定不明。缺乏产权或产权不明晰,导致生态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作天然财富和公共财富,生态产品便难以进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为此,需要完善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促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打通生态产品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径。
鼓励产业生态转型,扩大生态产品市场化优势。促进产业生态转型,首先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意味着通过产业生态转型方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
探索生态指标及产权交易,创新生态产品市场化模式。以森林碳汇交易为例,随着试点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许多企业设立了碳资产管理部门,以生态资产为基础,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并反过来保障了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在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不断补充完善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创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市场化模式。
生态补偿。绿水青山除了可以提供用于市场化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调节等难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经济价值转化的生态功能。在生态产品总值中占比超过一半的生态调节功能可以辐射到更广的受益区域,但这部分服务无法进入市场获得相应支付。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对绿水青山的财政转移支付體系。
构建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确保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远不止其市场价格所代表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为社会或一定区域带来了巨大收益,但自身的治理和维护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价体系,量化测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规范生态补偿标准。其中,部分产品和服务可以由市场买单,而更大量的生态调节服务功能带来的价值,则可以考虑通过生态补偿制度来补偿支付。
补偿资金挂钩生态价值,促进生态补偿制度长效化。我国现行生态补偿制度多为对当地恢复和治理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物质成本做出资金补偿,缺乏对生态系统向外辐射的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补偿,造成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资金差异性小,使拥有更高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难以获得相应的维护和发展资金。因此,增大生态补偿力度,逐步扩大生态补偿资金针对生态系统向外辐射的生态调节功能的补偿占比,充分体现区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提升生态补偿资金的利用效率,使生态补偿制度更为科学合理和长效化。
探索半市场化横向生态补偿,助推生态补偿制度灵活化。目前我国已实施的生态补偿制度,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补偿、草原补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转移支付等,其生态补偿模式以国家代表社会公众向维护和治理生态系统的地区支付补偿资金为主。为了体现生态调节功能受益的差异性和提高生态补偿的灵活性,不少地区探索直接由受益区域向生态服务功能区进行补偿,通过半市场化的方式使受益于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主体直接向维护生态系统的主体支付补偿资金,增大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社会回馈。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参与共建的人越来越多、共享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回馈的人也越来越多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社会回馈渠道,才能将更大一部分潜在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吸引市场资本和公益捐赠,拓宽社会回馈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系统建设,实现生态资源共建共享,是有效保持充分的生态系统治理及其维护资金的重要举措。设立生态发展基金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融资措施。此类生态基金为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生态产品开发提供了平台,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共建系统,也创新了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形式,促成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
塑造生态产品和生态价值品牌,拓宽社会回馈情感渠道。打造生态品牌,利用品牌宣传力量加深社会公众对生态系统生态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是促使社会力量自觉参与绿水青山价值转化过程的另一类重要方式。从生态产品品牌塑造的角度,品牌宣传可以有效提升有生态特色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更多消费者愿意为生态产品买单。在生态品牌的影响下,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越来越直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成为愿意为生态系统价值支付的潜在力量。
激励绿色行为,拓宽社会回馈行动渠道。通过对绿色行为的激励,提升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是促使社会力量把对“两山”理念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各地普遍倡导和推行的绿色出行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行动等,都是培养和激励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绿水青山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力量。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市场化交易。市场交易形式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有效路径。当前,生态产品市场化主要受到生态资源产权不明晰、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完善、生态资产开发不足等约束。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解决。
明晰生态资源产权,奠定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拥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但使用权、收益权、经营权、管理权等其他产权往往界定不明。缺乏产权或产权不明晰,导致生态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作天然财富和公共财富,生态产品便难以进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为此,需要完善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促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打通生态产品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径。
鼓励产业生态转型,扩大生态产品市场化优势。促进产业生态转型,首先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意味着通过产业生态转型方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
探索生态指标及产权交易,创新生态产品市场化模式。以森林碳汇交易为例,随着试点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许多企业设立了碳资产管理部门,以生态资产为基础,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并反过来保障了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在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不断补充完善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创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市场化模式。
生态补偿。绿水青山除了可以提供用于市场化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调节等难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经济价值转化的生态功能。在生态产品总值中占比超过一半的生态调节功能可以辐射到更广的受益区域,但这部分服务无法进入市场获得相应支付。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对绿水青山的财政转移支付體系。
构建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确保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远不止其市场价格所代表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为社会或一定区域带来了巨大收益,但自身的治理和维护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价体系,量化测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规范生态补偿标准。其中,部分产品和服务可以由市场买单,而更大量的生态调节服务功能带来的价值,则可以考虑通过生态补偿制度来补偿支付。
补偿资金挂钩生态价值,促进生态补偿制度长效化。我国现行生态补偿制度多为对当地恢复和治理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物质成本做出资金补偿,缺乏对生态系统向外辐射的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补偿,造成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资金差异性小,使拥有更高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难以获得相应的维护和发展资金。因此,增大生态补偿力度,逐步扩大生态补偿资金针对生态系统向外辐射的生态调节功能的补偿占比,充分体现区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提升生态补偿资金的利用效率,使生态补偿制度更为科学合理和长效化。
探索半市场化横向生态补偿,助推生态补偿制度灵活化。目前我国已实施的生态补偿制度,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补偿、草原补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转移支付等,其生态补偿模式以国家代表社会公众向维护和治理生态系统的地区支付补偿资金为主。为了体现生态调节功能受益的差异性和提高生态补偿的灵活性,不少地区探索直接由受益区域向生态服务功能区进行补偿,通过半市场化的方式使受益于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主体直接向维护生态系统的主体支付补偿资金,增大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社会回馈。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参与共建的人越来越多、共享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回馈的人也越来越多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社会回馈渠道,才能将更大一部分潜在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吸引市场资本和公益捐赠,拓宽社会回馈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系统建设,实现生态资源共建共享,是有效保持充分的生态系统治理及其维护资金的重要举措。设立生态发展基金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融资措施。此类生态基金为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生态产品开发提供了平台,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共建系统,也创新了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形式,促成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
塑造生态产品和生态价值品牌,拓宽社会回馈情感渠道。打造生态品牌,利用品牌宣传力量加深社会公众对生态系统生态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是促使社会力量自觉参与绿水青山价值转化过程的另一类重要方式。从生态产品品牌塑造的角度,品牌宣传可以有效提升有生态特色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更多消费者愿意为生态产品买单。在生态品牌的影响下,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越来越直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成为愿意为生态系统价值支付的潜在力量。
激励绿色行为,拓宽社会回馈行动渠道。通过对绿色行为的激励,提升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是促使社会力量把对“两山”理念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各地普遍倡导和推行的绿色出行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行动等,都是培养和激励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绿水青山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力量。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