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idixie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25~89岁[(60.4±16.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46例,Ⅳ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4.4±1.9)d]。76例均行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固定。40例行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经皮肱骨头、肱骨干互动复位内固定(微创组),其中Neer Ⅱ 型4例,Ⅲ型26例,Ⅳ型10例。36例行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传统组),其中Neer Ⅱ型8例,Ⅲ型20例,Ⅳ型8例。比较两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颈干角、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9.2±1.7)个月],6例失访(微创组4例,传统组2例)。微创组和传统组切口总长度分别为6.0(6.0,6.8)cm和11.5(10.0,15.0)cm(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31.8)min和(136.9±36.6)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80,150)ml和175(100,200)ml(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15.3±8.3)d和(16.2±5.1)d(P>0.05),术后1周颈干角分别为(134.7±2.5)°和(134.6±2.6)°(P>0.05)。术后6个月两组70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微创组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30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传统组优20例,良8例,中6例,优良率为82%(P<0.05)。术后微创组无并发症发生,传统组1例出现腋神经损伤。

结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经皮肱骨头、肱骨干互动复位PHILOS钢板固定较传统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功能恢复更好,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截骨矫形辅助内固定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7月 — 2018年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0例陈旧性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45岁,平均31.5岁。初次受伤骨折根据AO分型:C1型4例,C2型7例,C3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9例。骨折畸形愈合8例,骨折未完
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齿状突血运较差,部分骨折愈合率较低,手术治疗可以增加骨折愈合的机会。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只有对齿状突骨折进行准确分型,选择准确的微创治疗方法,才能取得安全、有效的预期效果。笔者介绍齿状突骨折的常用分型方法和微创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齿状突骨折的
目的探讨合并肺栓塞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5月 — 2019年1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8例术前合并肺栓塞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9~96岁[(80.0±9.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7例。诊断肺栓塞后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至少1周后复查示肺栓塞吸收好转、D-二聚体无二次升高。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TCA)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国产健康雄性白猪27头,体重(32.7±3.8)kg。猪TCA模型制作:采用血泵在20 min内匀速释放40%全血容量,然后经右心室诱发心室颤动5 min、心肺复苏5 min,并在心肺复苏同时启动液体复苏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12头)和ABO组(15头)。在心肺复苏开始时,ABO组进行主动脉横膈部位的球囊
严重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极为复杂,尤其体现在免疫炎症反应的动态变化方面。在生理反应状态下,促炎与抗炎处于动态平衡,免疫炎症反应相对稳定,避免过度炎症反应或免疫抑制,减轻创伤对机体的进一步打击;在病理反应状态下,促炎与抗炎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同时还可导致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从而增加失控的炎症反应、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
上颈椎损伤是临床常见脊柱损伤,主要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由于暴力导致骨折、韧带撕裂、脱位等。上颈椎韧带复合结构损伤是导致上颈椎损伤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评估各韧带对稳定性的影响则成为争议的焦点。不同运动单元的损伤可涉及不同的韧带复合结构,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不稳定特点和分型,应有不同的关注焦点。手术治疗除应根据骨折的形态和部位外,主要应根据是否存在稳定和不稳定的类型,进而选择固定方式和固定范围。
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颈椎模型指导上颈椎骨折中行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8月 — 2018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0例上颈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67岁,平均53.5岁。利用个体化3D打印颈椎模型行弓根螺钉置钉(研究组)或传统徒手置钉(对照组)进行上颈椎骨折手术,各组15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多有颅脑外伤史。颅脑外伤后颅内桥静脉撕裂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SDH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都很低,但术后并发硬膜下积脓极罕见,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龄、糖尿病、异物性质的引流管存在、颅脑手术、开放伤、慢性全身感染性疾病(鼻窦炎、中耳炎、腹腔脓肿、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肿瘤或免疫缺陷性疾病都是其致病的高危因素。笔者对CSDH钻孔引流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徒手磨钻与常规徒手手钻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 2018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48例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4~72岁[(49.5±15.2)岁]。22例采用显微镜下徒手磨钻寰椎置钉技术(A组),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4~68岁[(48.0±12.8)岁]。26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PRA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 2018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腰椎PRA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47岁[(33.7±6.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损伤节段:L3/4 7例,L4/5 14例,L5/S1 11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