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诗歌中水晶对照研究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cis2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证翟永明诗歌中水晶对照形象化描述。水晶对照在其诗作里反复出现,构成一种独特的意象类型。在光和黑暗对照的环境里水晶对照提供了诸多的反映选择,不同光线由不同方向反映出各种形象、幻想。关于翟永明水晶对照形象化描述,翟永明诗作里的水晶对照可分成玻璃对照、水晶对照与无色和水晶对照。玻璃对照与真正的水晶对照相比,限于平的玻璃形象化,比如说窗户等。水晶对照则包含了玻璃片、水晶类似物的对照。此外,除了上述水晶对照和玻璃对照,光(例如阳光、灯光等)还能造成一种空间,变成一种三维性的范畴,超越现实并把现实形象与幻想混合。也创造出一种透明的空间,这一透明的空间在光和黑暗对照的环境里可以叫做无色。
  一、水晶的对照
  “水晶的对照”在翟永明诗作中的特性在于水晶的形象化不仅限于反映与描写具体的事物,而且用于虚拟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化。比如诗歌《登录》:
  “当我们全体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 这世界变成了投影仪 /人类就变成了电影 互相凝视 / 所有的薄篇 投到眼珠成水晶 / 从那里射出来的点 / 像蚂蚁的阵容 它们排成长队 / 统统被吸进一个孔 / 从这个孔中 人类放大成银河 / 输入到另一星系”[2]。
  在这一节里,翟永明通过使用“水晶对照”来阐释网络交流之空虚。在上述《登录》中,社交网络里人变成一种透明的薄片,很像水晶的样子,每个薄片是无色的,而通过光与黑暗或不同颜色的对照才会有光影或者不同的颜色,就是说网上交流的人只有通过幻想才能活下来,否则就像空的、透明的、水晶似的。另外翟永明在该节也使用了银河、星系来比喻那些只有通过光与黑暗之对照,才能在天上看到的事物。
  在《对影成三人》 诗中也能看到这种“晶片”的成分:
  “鼠标一点 对影成三人 / 我不知道 无数的薄片之后 / 另外的薄片 (医学上称为视网膜)/ 它们有何不同?/ 在我的信息到达你的瞳孔之前 / 有千重万重山 如今又称为晶片 / 千重万重 让我如何找到属于你的 / 那一重?除了对影成三人 / 我还要抓住 那摇摇晃晃 / 破空而来的瞳孔 / 才能看到你”[3]。
  上文提到的薄片和晶片容纳了断片的方面,许多片组成一面结构(这里指某电脑屏幕或者某网站),然而又分成了微小的小片;就像石榴蕴含了许多小子在一个果里,但是如若把果拨开,子就会四面八方跑散。这里,晶片的断片结构暗示了网络虚伪人之间的交流方法以及它的空虚。上文提到的“对影城三人”被比作社交网络的交流方法,貌似社交网络里一群里的人都在一起,但是网上的人实际上变成虚拟人物,该虚拟人物是一种人的影,某人昵称的影。因此这里暗示了社交网络的人不但是一种断片的小片子,而且不是断片的真正的、肉体的小片子(小人物),而是该小片子的影,水晶和光或者光与黑暗反映的影;水晶的的片子是通过光与暗对照或者水晶与光线对照才能看到的,才能投影的以及才能得到某影的形状。
  二、玻璃对照
  在翟永明一首诗《照片》中,玻璃通过反射变成某种形状。玻璃窗户上反射出某男人和薄饼的形象与这两个形象的故事。所有玻璃上面被反映的东西通过反射玻璃与光、光线的对照得到一个形状,同时与被反映的东西混合成一种水晶的一块儿:
  “点燃一个香烟 / 我把照片放进抽屉 / 现在 我继续摆弄 /那个蓝色裸体 / 他的肌肉(刚锻炼过)/ 掐紧挖他的那一只手 /他的皮肤(又洗过)/ 扔掉了里面的东西 / 我的脾和胃 / 嗅嗅他的低级香水 / 我的快门却不愿意 / 这表明:你的淡入淡出 / 不关我的事情 / 随时 他准备扑上去 / 钻进那个玻璃片内 / 变成我的薄饼”[4]。
  在这一段中,翟永明暗示的形象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成分,而且在玻璃上面反映的不同形象(这里是一个男人和薄饼)貌似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变成不同形状并混合,这种形象化很像一块儿水晶反映不同的东西。
  在另外一首诗《咖啡馆之歌》[5]中也能看到水晶、晶片的成分。这里咖啡馆自身与它的光,特别是周围城市的光很像一块儿水晶反映了来咖啡馆的客人与他们的故事,昼夜的不停循环则提醒着他们时间的行进。这首诗同样容纳了超现实主义的成分,包括人说话的声音、说话的话题、酒精味道、咖啡味道等不同的意象混在一起,像一块儿水晶,通过不同光线的对照会反映出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形象。诗中咖啡馆里不同人物见面、喝咖啡、喝酒,一方面咖啡馆里的人都在一起,在一个城市里的孤独小岛,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都是这小岛里或者岛周围的孤单人物和事物。他们都在说话的时候,把所有人的话混在一起,造成一种单调的声音。这种单调声音的结构和内容很像晶片不同的意象,像做梦的情景,仿佛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咖啡馆里人在说话的单调声音,阳光在白昼形容人在大城市遇到的空虚、克服不了的孤单,后来到凌晨人说话单调的声音会变成沉默:
  “忧郁 缠绵的咖啡馆 / 在第五大道 / 转角的街头路灯下 /小小的铁门”,
  “凌晨三点 / 窃贼在自由地行动 / 邻座的美女已站起身说:/ 餐馆打烊了 / 他站起身 / 猛扑上去把一切结束 / 收音机里 / 还在播放吵死人的音乐 / 玻璃的表面 / 制止了我们徒劳的争执 / 那个妻子 / 穿着像奶油般动人细腻 ”[6]
  此外,有关幻想和超现实主义的成分,在《小酒馆的现场主题》一诗中也能遇到:
  “但我只是 轻轻咽下一口酒 / 对你们说:“什么也没有”/一些模糊的身影 背着光 / 整理他们的眼球 他们 / 将保证一个美学上级的勇气 / 他们的手指、音节 / 和着笑容在屋里飘来飘去 /我不相信规则 因此我备受打击 / 当我带醉咽下一口唾沫 / 我仍要对你们说:“没有” / 一个声音对我耳语:“有价值 / 或无? 或者终结 … / 全依赖你个人的世故 … / 同一个声音在哼着一首 /
  正当的歌曲 / 邻座的女孩嘤嘤而泣 / 多少双眼睛在吞啮她哭泣时的动人 / 她的美 是否连着 / 窗外整个黑夜的筋骨?”[7]   该诗中小酒馆里的不同人,不同声音,不同身影全都好像在这个空间里飘来飘去。酒后飘忽的幻想和内在的意义也像水晶从不同方向反映光与影。这里,小酒馆好似水晶反映窗外周围的世界,包括酒馆里的客人、事物以及酒馆外面的白昼与夜晚的世界。上文的“没有”代表该情景里酒馆客人的感受与情绪,内心感觉到的空虚。酒馆里的人一方面很热闹地聚集在一起,另一个方面又都很寂寞。
  另外,上文两首诗《咖啡馆之歌》和《小酒馆的现场主题》水晶的断片同时反映不同元素的层面以造成三维空间,诸如光、暗、空、声音、味道、香味(人说话、音乐)在某瞬间各种方面对照在一起。而且在咖啡馆或者小酒馆有限的空间中,周围城市里的世界与馆内的空间造成前面讲的不同光与暗对照的形象化。
  在这里,翟永明诗作的三维空间现象是很有特性的。假如考虑到翟永明有去看传统戏剧的爱好以及翟永明对绘画的兴趣,或许翟永明诗歌中的三维特性可以从此——绘画与戏剧中找到来源,因为戏剧的性质就在于多媒体的运用与多感官的混合(听觉、视觉、感觉)。
  总而言之,玻璃与光暗对照属于水晶类的对照能量,因为够反映诸多形象,也把它们混在一起,造成不同类的幻想。翟永明诗歌中的不少水晶对照情景,形象貌似混合在一起,却让人感觉到模糊和空虚,这种空虚性代表了人存在的危机和寂寞,是一种拥挤人群中的孤独感。这一现象常用来表现城市情景,也表达了城市对人的异化(例如在《咖啡馆之歌》、《小酒馆的现场主题》诗歌中)。
  三、无色水晶对照
  翟永明诗歌中,光与黑暗的环境形成对照。就“对照”来讲,对照的特性在于提供了许多形象化描述的选择,一方面是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容纳幻想与超现实主义的视角与变化性,从而将现实与梦想糅合在一起。上文暗示的无色,其透明性源于光与黑暗对照的环境和光线反映,如在翟永明《颜色中的颜色》诗中:
  “无色?无色就是谋害 / 当它说话时它有周身的光彩 / 鸟类出现了大批的侵犯 / 夜里雪白晶莹的波浪 / 白天也夺命的鬼魂的思想”[8],
  然后翟永明在其散文中解释道:“白色遥不可及有近在咫尺,白色在每天降临,如同我们的目光每一天与墙壁相遇。绘画,写作,都有那抓不住的时刻,那一瞬间与你如此接近,有稍纵即逝,那是一个点,那个点你不可能永远站在上面。它是康定斯基所认为的“一种奇异的沉默”,就像生命诞生之前的沉默。奇怪的是我没有从此陷入“颜色中的颜色”,就像我在诗中写的一样:
  “白色呵白色 / 流入我心中,或者留在原地”。[9]
  依据翟永明的观点,无色是透明色,无色代表了颜色中的颜色的意思。在 《颜色中的颜色》中她写道:
  “颜色中的颜色冲破乌云 / 北方舶来沉着稳健 / 多少白色死于寒冷只有你的雪 / 返回世上每秒你改变 / 自修长手指自无色键盘 / 无色?无色就是谋害 / 当它说话时它有周身的光彩 / 鸟类出现了大批的侵犯 / 夜里的雪白晶莹的波浪 / 白天也夺命的鬼魂的思想”。[10]
  翟永明在其散文如此解释:“这组诗之后,白色一直在我的诗中时断时续的出现,好像一根线索,串接着我90年代的写作,但它并未成为这段时期惟一的词根。我在以后的写作中,总是更广阔地面对未来。也许在写作这首诗的开始,我已经意识到:除了颜色中的颜色,还有在一切颜色之上的颜色——无色。”[11]该无色的概念就是透明色,它源于绘画的影响,因为在绘画里,光属于一种颜色,这种颜色最开始是透明色,通过光与暗对照才得到不同颜色或者保留它的透明性与反映周围世界的不同事物,很像水晶或者平玻璃,因此属于水晶对照的小类。在翟永明看来,无色在绘画里只是指透明色,但中国哲学中有“无”这个概念,所以它指“空无”的一种颜色。[12]
  就无色来讲,在另外一首诗《脸谱生涯》中亦有体现:
  “有人在前台,或唱或作 / 几声清啸传来,又几声喝彩 / 灯光转暗 看不清本来面目 / 事物有事物的规律 / 那人说:“愿闻其详”/ 感觉到窸窸窣窣的绸缎衬里 / 配一朵纸花在鬓角 / 于是就有潦倒的我 / 在灯影中勾画脸谱 / (真实的为何物?明明暗暗 /镜中的我亦即戏中的我 / 看不清面目,看清了脸谱)”,
  后面继续:
  “一时三刻 正午时光 / 面具抛在一旁 / 血肉和骨头坐在椅上”[13]
  这里暗示了戏剧演员的角色如何跟演员自身混合,以致其后无法分辨戏剧角色界与真正生活情景。第一段暗示人面试的时候不但在面试委员会面前,而且自己面前变成透明的人物,无色的人物,只有其肉身与在某地方具体的东西代表他,为满足面试委员会的要求要调整自己到一种空虚的精神在面试室的真空演出好角色;该角色也是无色的一类,因为演出来的人物并不是他,而是不存在的人,像戏剧的情景一模一样。
  在这首诗中戏剧用来比喻生活的不同现场与情景,甚至有时候人在这里辨认不出来现实的生活与戏剧现场,全被混在一起,人自己也变成戏剧的角色,越来越缺乏与失去自我,最后人既不是自己,也不是戏剧的角色,只感觉到是被投影的肉体:
  “很久以前,一个脸谱勾勒已成 / 它钟爱自己,也钟爱灵魂/ 那人还在灯火中穿行”[14]
  上文的“那人还在灯火中穿行”比喻前行中的“它钟爱自己 也钟爱灵魂”。演员在戏剧现场或者生活情境里扮演着各色人物,以至于他在不知不觉中混淆了自我角色,变成飘来飘去的灵魂,灯火中穿行的那一个灵魂实际上失去自己的真正的灵魂,变成了一种透明的人物。这里生活的现实与戏剧化的和戏剧似的现实被混在一起,因而该首诗也包含有超现实主义的成分。翟永明诗中的“无色”代表了光与黑暗不同对照的透明性;该概念来自于绘画的影响。此外,无色作为水晶对照分类,也可以叫做晶色,因为水晶自己是透明的。
  总之,本文所探讨翟永明诗歌中水晶对照形象化描述的类别及它们的小类都很独特,水晶作为诗歌意象和其比喻说法都很丰富多彩。本文可提供此方面的研究基础,如此也填补点国内外翟永明诗歌的研究空白。
  注 释
  1.作者:金莎磊(Sarka Masarova, 1980-),女,捷克族,捷克共和国的奥洛莫乌茨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1980年代以来诗歌研究。
  2.翟永明:《登绿》,《最委婉的词》,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5页。
  3.翟永明:《对影成三人》,《最委婉的词》,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4.翟永明:《终于使我周转不灵》,《终于使我周转不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5.翟永明:《咖啡馆之歌》,《女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6.同上,翟永明:《咖啡馆之歌》,《女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7.翟永明:《小酒馆的现场主题》,《翟永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页。
  8.翟永明:《颜色中的颜色》,《女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9.翟永明:《坚韧的破碎之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3页。
  10.同上,翟永明:《颜色中的颜色〉,《女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11.翟永明:《坚韧的破碎之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2.翟永明:金莎磊与翟永明电子邮件交流,2012年10月26日。
  13.翟永明:《脸谱生涯》,《翟永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6-157页。
  14.同上,翟永明:《脸谱生涯》,《翟永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其他文献
2011年元旦,我在香港,住在浅水湾。香港诗人犁青得知,就和夫人卡桑来看我。犁青还是带着他的招牌式微笑。他的外貌很像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简直可以乱真。尤其是这微笑,就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几年不见,“西哈努克”老了,动作略感迟缓,听力越加不行,戴着助听器也只能勉强交流了。我想起学术大师钱钟书的一句话:“眼光放远,万事皆悲。”但是犁青也“悲”得早了一点,他离八十岁还有两年呢。夫人卡桑是新加坡人,但是汉
期刊
一  多多(栗世征,1951-)的诗集《诺言》收录了诗人1972-2012年的诗作,按时间顺序分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四个部分。假如按照通例,要对诗人的创作进行分期,那么,我将其分为三个时期:70年代是早期,也是诗人的学习和成长时期;80年代至2004年多多回国,可以看作中期,也是诗人的创作完全成熟、创作量最大的时期,其中又可分为前后两段即出国的前与后;2004
期刊
现代河南作家群中,徐玉诺(1894—1958)是为全国瞩目最早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其文学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1922年和1925年是他创作的高产期。  一般认为,徐玉诺的诗歌成就高于小说和杂文的成就。叶圣陶为其写了万言长篇评论《玉诺的诗》,称《玉诺的诗》有“奇妙的表现力、微美的思想、绘画一般的技术和吸引人心的句调”,[1]此外瞿秋白、郑振铎、朱自清、闻一多等人,
期刊
读向以鲜《我的孔子》,感觉很独特。这部作品在选材、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表现出个性。可以概括为:文化的肉身、哲学的灵魂、史的因由、事的展开、诗性的情怀、敏捷的语言。思接千载而与时不“隔”,是一部很耐读的好作品。  所谓文化的肉身,是指这部诗集,首先是一个文化的选材,依据于儒学先圣,依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熟读经史,没有研究儒学的功底,肯定就不可能做这样的选择。这个
期刊
当一个诗人将自己逝去的岁月当作观察与思考的目标时,他亲历的每一个孤独的瞬间、痛苦的遭遇开始以不同频率震颤,最终各种各样的痛苦在同一频段发酵,然后形成粮食或石头。正是在痛苦中,他意识到时间的深度,对“逝者如斯夫”的体认逐渐与生命融为一体。“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像一个谶语,或一束光,擦拭那些面容模糊的孤独瞬间,昭示了只能倒退着前进的道路与命运。“生活是在路上的死亡”,博尔赫斯以智性的方式认领了这一命
期刊
人类精神有两个度:向度和高度。向度是方向值,高度是价值值,高度必须建基于正确的向度之上。时代精神由人类精神向度和高度构成。海德格尔在对荷尔德林《记忆》一诗的长篇评论中说:“充满灵魂的人是情绪高昂的人,他有勇气去奢望至高无上的东西。”这里的灵魂海德格尔特指心灵的存在体验,“诗人期盼的,就是在根本性的愿望中意求的东西,亦即合天命的东西。并不是说诗人意求它它就来临,而毋宁说是诗人作诗而期盼来临,因为如此
期刊
一  现代诗人试图寻找具有这种特性的词:有力量、可增生、多样化,既能相对准确和充分表达想要表达之意,言明想要言及之物,又能超越其本身,具有不受词典意义限定的灵动性和活跃性。“只需要一个词/树木就绿了/只需要一声召唤,大地上/就会腾起美妙的光芒”。[1]同样是让树木变绿,古典汉诗似乎也有类似的文本闪现:“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但具有此种神奇魔力的施动者却不相同。“春风又绿江南岸”,
期刊
以微信为主角的新媒体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大众化与价值凸显。2016年,“手机-微信-诗歌”的合体及随身,使诗歌作为大众精神的需求品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另方面,显态蓬勃的诗坛又杂草丛生,“内部或阶段式的热闹”与各种会议、活动及出版物的相对“高冷”反差明显。在诗歌网络时空的惯性变动中,虽然以民谣和诗电影为代表的“诗文艺”创造出了“诗与远方”的美好景象,但在浮躁与张扬的网络风气之下,诗歌显著的营销作为和优
期刊
一、新诗写作的现代性  现代性已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却是一个贯穿于每个人写作历程的参照系,随着时代境况的变更,现代性也随之演变。现代性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地球村”的全球经验互动化)、公民意识的现代性,我国目前在前两者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公民意识上的现代性却处于滞后状态。[1]意识上的现代性在写作上又分为观念(公民独立意识、价值取向等)、语境、知识及认知上的现代性。  文学,尤其是
期刊
无论如何,我都要为牧雨的散文诗集《一条河的注释》写一段感想文字,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对于散文诗朝圣般的热爱。  1  说到执着,是他的请求与等待让我无法拒绝。自从诗稿的文档发给我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我实在无法抽出时间好好阅读他的全部诗稿而写一些我的感想。然而,他却选择等待,一直要等到我的这些不成熟的文字写出来。现在,据说书都快要出版了,我再也没有时间再继续拖延下去,只能挤出这周末的一天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