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逐渐转向了新的教学模式。初中阶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该阶段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教授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认知同化理论的帮助下来分析学习者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潜在规律,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挑选合适的课堂传授方式。因此,可以看出教师需要重视认知同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同化理论;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81-01
初中阶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该阶段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死记硬背,不会运用正确的记忆方式进行记忆,即使记住了也无法深刻体会概念的深层含义,使得学生难以进行知识迁移。可以看出,这种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因而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就成为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
一、认知同化理论概述
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原则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要达到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就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学习者学习的教材是具有内在性联系的,并且是处于学习者能力范围里的。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内部是存在着联系性的。
(2)学习者在学习未学过的知识时,将其与已学的知识主动加以联系。
(3)学习者能够将新的知识主动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而构建全新的内容体系。认知同化理论的本质是“同化”,即说明了学习者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心理动态。首先,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与同化新知识存在联系的内容;其次,寻找到与新知识具有一样观念的相同点;最后,寻找与新知识的不同点,从而让新知识在思维活动中的融合升华。
二、认知同化理论在初中化学概念中的教学
1. 形而上为概念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概念教学是其中十分基础的阶段之一,在其中含有众多的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即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包括物质、酸、碱等。上位概念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十分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对这类型概念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上位概念有更加形象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溶解度”的概念讲解时,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讲授。教师将相等数量的食盐、糖、氢氧化钙以及硫酸钡分别置于相同量的水中,学生对水体进行观察后可以发现,食盐与糖全部溶解了,而氢氧化钙只有部分溶解了,最后一个硫酸钡几乎不溶。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可以正确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具体差异。又如,教师在进行碱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先对碱的概念下定义,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开始,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2. 基于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
在进行下位概念的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新的知识点与以前学习的概念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的。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如果将其与旧的知识相联系,将会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教学时,学生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会产生模糊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概念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明确酸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的一种,而氧化物又是化合物的一种。由于学生对化合物较为熟悉,因此在学习酸性氧化物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困难。
三、重视概念之间的组合关系
初中化学的概念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溶液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学生会想饱和溶液的浓度较高,而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较低。学生的这种固定思维显然是错误的,饱和与不饱和是需要根据不同物质来分辨的,只有在对于同一种溶液的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分别是浓溶液与稀溶液。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往往成为初中学生成绩的分化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学习障碍,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和方法、情感等的教学理念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教授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认知同化理论的帮助下来分析学习者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潜在规律,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挑选合适的课堂传授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内外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组合不同,所得到的学习结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述和教授形象直接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将全新的知识融入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里,进而建立全新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维东.“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0(02).
[2]朱俊.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2014(10).
[3赵怡欣.The Research on Using Web quest Teaching Model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张发新.化学教学中认知结构同化论思想的融入[J].化学教学,2003(04).
[5]孟献华.初中化学概念形成与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04(02).
关键词:认知同化理论;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81-01
初中阶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该阶段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死记硬背,不会运用正确的记忆方式进行记忆,即使记住了也无法深刻体会概念的深层含义,使得学生难以进行知识迁移。可以看出,这种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因而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就成为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
一、认知同化理论概述
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原则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要达到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就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学习者学习的教材是具有内在性联系的,并且是处于学习者能力范围里的。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内部是存在着联系性的。
(2)学习者在学习未学过的知识时,将其与已学的知识主动加以联系。
(3)学习者能够将新的知识主动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而构建全新的内容体系。认知同化理论的本质是“同化”,即说明了学习者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心理动态。首先,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与同化新知识存在联系的内容;其次,寻找到与新知识具有一样观念的相同点;最后,寻找与新知识的不同点,从而让新知识在思维活动中的融合升华。
二、认知同化理论在初中化学概念中的教学
1. 形而上为概念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概念教学是其中十分基础的阶段之一,在其中含有众多的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即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包括物质、酸、碱等。上位概念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十分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对这类型概念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上位概念有更加形象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溶解度”的概念讲解时,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讲授。教师将相等数量的食盐、糖、氢氧化钙以及硫酸钡分别置于相同量的水中,学生对水体进行观察后可以发现,食盐与糖全部溶解了,而氢氧化钙只有部分溶解了,最后一个硫酸钡几乎不溶。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可以正确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具体差异。又如,教师在进行碱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先对碱的概念下定义,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开始,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2. 基于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
在进行下位概念的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新的知识点与以前学习的概念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的。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如果将其与旧的知识相联系,将会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教学时,学生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会产生模糊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概念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明确酸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的一种,而氧化物又是化合物的一种。由于学生对化合物较为熟悉,因此在学习酸性氧化物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困难。
三、重视概念之间的组合关系
初中化学的概念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溶液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学生会想饱和溶液的浓度较高,而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较低。学生的这种固定思维显然是错误的,饱和与不饱和是需要根据不同物质来分辨的,只有在对于同一种溶液的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分别是浓溶液与稀溶液。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往往成为初中学生成绩的分化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学习障碍,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和方法、情感等的教学理念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教授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认知同化理论的帮助下来分析学习者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潜在规律,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挑选合适的课堂传授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内外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组合不同,所得到的学习结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述和教授形象直接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将全新的知识融入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里,进而建立全新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维东.“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0(02).
[2]朱俊.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2014(10).
[3赵怡欣.The Research on Using Web quest Teaching Model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张发新.化学教学中认知结构同化论思想的融入[J].化学教学,2003(04).
[5]孟献华.初中化学概念形成与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