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契机。在民航类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分析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院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改革,还能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与民航类企业更好地完成对接。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我国民航业空乘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并对空中乘务专业进行了必要的战略定位。
关键词:人才培养;空乘专业;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54-1
空乘专业是目前所有专业当中就业率最高,薪资最高的专业之一,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专业,也是很多帅男靓女梦寐以求的职业。空乘专业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机场服务人员。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民航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从空乘服务专业来说,近年空乘队伍大扩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吃香走红,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航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视力、身高、体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有责任心、守纪律等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航空公司的录用偏好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
一、我国空乘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业界人士介绍,当前中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三巨头”——国航、南航、东航,还是新兴的各家民营航空公司,无不具有机队规模扩大的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民航乘务员的招聘人数在12000名左右。特别是我国将在2015年实现低空开放,民航系统的人员需求量将在现有基数上增加一倍达到80万名。除原有人员和国家现有能力培训的乘务员外,缺额在30%以上。因此,未来航空市场对于空乘人员需求仍将持续旺盛。这让空乘专业报考热进一步升温,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开设空乘专业,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学校则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笔者认为,目前空乘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空中乘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这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学生沟通,且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与形式;注意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并且能结合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明确教师的专业定位以及更深层次的培训,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和优势,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主讲课程,使老师们能清楚自己的主攻目标。
(二)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有所转变,模块式辅导教学模式中突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交互,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从而使他们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
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重基础知识、重知识应用、重技能训练、重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空乘专业并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教材,并且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只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的长短来编写培训模块教材。应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编写部分特色鲜明,能满足航空乘务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
二、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一般航空公司招聘空乘人员需要的素质和条件包括: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具备高水准的服务方向和责任感;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友好的风度和整洁的外观;跨文化的能力;独立、积极、主动的性格等。因此,要做一名好的乘务员,比人们通常想象的难得多。根据这些要求,高校培养目标必须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一)注重人文素养培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高校空乘专业教学要加大沟通技巧、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专业化形象及礼貌用语、美容化妆、团队建设等素质培训课程的教学以及实用案例教学的力度,及时对教学计划做出修改,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
空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空乘现代商务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综合性的乘务与旅游、商务公关、文秘等专业人才。可从事空中乘务、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现代商务社会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其他证书,拓宽自身就业的门路。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人文素养教学法该着重培养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应变及压力管理能力等软件教育,帮助学生完善综合素质,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三个层次来设置、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知识结构来龙去脉的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摆正教师角色位置,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结合航空公司聘用人才的标准,空乘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追求管用、够用、实用的原则,确保为航空公司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是今.对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2]双建萍.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及效用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胡成富.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曾希熙,女,江西宜春人,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空中乘务。
关键词:人才培养;空乘专业;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54-1
空乘专业是目前所有专业当中就业率最高,薪资最高的专业之一,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专业,也是很多帅男靓女梦寐以求的职业。空乘专业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机场服务人员。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民航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从空乘服务专业来说,近年空乘队伍大扩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吃香走红,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航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视力、身高、体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有责任心、守纪律等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航空公司的录用偏好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
一、我国空乘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业界人士介绍,当前中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三巨头”——国航、南航、东航,还是新兴的各家民营航空公司,无不具有机队规模扩大的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民航乘务员的招聘人数在12000名左右。特别是我国将在2015年实现低空开放,民航系统的人员需求量将在现有基数上增加一倍达到80万名。除原有人员和国家现有能力培训的乘务员外,缺额在30%以上。因此,未来航空市场对于空乘人员需求仍将持续旺盛。这让空乘专业报考热进一步升温,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开设空乘专业,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学校则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笔者认为,目前空乘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空中乘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这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学生沟通,且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与形式;注意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并且能结合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明确教师的专业定位以及更深层次的培训,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和优势,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主讲课程,使老师们能清楚自己的主攻目标。
(二)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有所转变,模块式辅导教学模式中突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交互,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从而使他们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
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重基础知识、重知识应用、重技能训练、重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空乘专业并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教材,并且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只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的长短来编写培训模块教材。应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编写部分特色鲜明,能满足航空乘务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
二、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一般航空公司招聘空乘人员需要的素质和条件包括: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具备高水准的服务方向和责任感;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友好的风度和整洁的外观;跨文化的能力;独立、积极、主动的性格等。因此,要做一名好的乘务员,比人们通常想象的难得多。根据这些要求,高校培养目标必须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一)注重人文素养培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高校空乘专业教学要加大沟通技巧、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专业化形象及礼貌用语、美容化妆、团队建设等素质培训课程的教学以及实用案例教学的力度,及时对教学计划做出修改,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
空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空乘现代商务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综合性的乘务与旅游、商务公关、文秘等专业人才。可从事空中乘务、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现代商务社会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其他证书,拓宽自身就业的门路。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人文素养教学法该着重培养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应变及压力管理能力等软件教育,帮助学生完善综合素质,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三个层次来设置、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知识结构来龙去脉的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摆正教师角色位置,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结合航空公司聘用人才的标准,空乘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追求管用、够用、实用的原则,确保为航空公司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是今.对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2]双建萍.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及效用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胡成富.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曾希熙,女,江西宜春人,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空中乘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