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TR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广大教师的大胆探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学语文教法,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但若结合教学实践,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的“新教学法”或理论基础薄弱,或忽略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或脱离小学生认知实际,反而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误区。本文仅择其中几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些分析,以期有助于改进。
  一、钟情于“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
  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无论学哪门文化知识,要想学好,都得依靠学生的内驱力,都得刻苦。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教育实践证明:处于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来自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能学懂教材,能跟上教学进度,能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自信,愉快地学。
  二、热衷于繁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
  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
  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學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
  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望文生畏。脱离实际的“创新”,人为地制造深奥,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现。
  三、偏重模仿教法形式,削足适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益。
  近几年,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其实,讲解是许多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复杂的道理,一经详尽的讲解,听者便顺之释然。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得是否适当,讲得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解,其中就包含有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解才是“灌”。
  倘若教师的讲解准确、幽默风趣,那么这样的讲解就如诗如歌,引人入胜,足以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绪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听这样的讲解不仅深受启发,容易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识记得很牢。至于课该怎么讲,我以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读则读,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当演示则演示,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加强说的训练,和孩子们交心,亲近孩子,在数学课堂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敢说、能说,会说;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练说,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训练  数学课上,随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1.构建适合创新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让学生惧怕,老师作难的一项工作,咎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老套,组织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过分的夸大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究,认为作文教学是可以利用一种快乐的方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  一、认清作文教学的目的、本质和价值,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认清了目
多年来,写作教学绝对化、片面化地要求快速作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事与愿违。重复作文是解决这一顽症的有效方法。重复作文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对自己作文批改后指出的不足和修改建议,结合在教师讲评中获得的新感悟,再把该习作写一遍的作文方法。重复作文的作用让学生写作有的放矢,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好处。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引导下,写作教学绝对化、片面化地要求快速作文,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篇幅字数的写作任务。实
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教师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完成、哪些问题不需要合作完成,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都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参与其中,关注他们合作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建议,给他们启示,积极加以引导。教师作为一名特殊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追其原因是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强、提质、改课堂”的口号,我认为语文教学方式
生本教育即是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不仅是在课堂上,更是在课外也能够主动识字和学习。  一、课堂生活中识字  1、小组合作识字  课堂上,老师先范读生字,然后找自学能力强的孩子上讲台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带读完以后,老师给出时间让孩子们在四人一小组中合作识字。  在组内,先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们一起把生字读一遍,这些生字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就依据课文中的拼音注过拼音了;然后组长可以检查组
目的:研究H反射的最大波幅(Hmax)、最大H反射波幅(Hmax)与最大M波幅的比值(H/M)在正常人上肢、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偏瘫上肢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中的区别,分析脑梗塞患者中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是一项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会使学生感到陌生的东西多,头绪繁杂,不如打打游戏好玩甚至时间长了会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有甚者会走上歧途。怎样才能让对电脑比较有兴趣的高中生不走歧途,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学得更好呢?下面本人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
听说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认知特点的听说教学手段。  一、利用故事进行听说教学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引人入胜的故事,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善用故事来串接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比如,有关树的主题用故事来呈现的话,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用P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