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牧民的红管家易明清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石窝村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次召开军政委员会的地方。我就出生在此,小时候是听着西路军英勇血战故事长大的,对西路军将士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参加工作以后,我曾多次采访过红石窝村的易明清,也曾多次去看望过他。在红石窝村,一提起西路军老战士易明清,裕固族牧民们人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生产队的好管家,裕固族人民的好儿子。
  跟随部队战河西
  易明清,1914年出生于江西赣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五军团当勤务兵,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后,按照中央及军委命令,红五军随红四方面军总部、红九军、红三十军从甘肃省靖远县虎豹口西渡黄河,执行《十月份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肩负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打通国际联系的重任。后因战局变化,过河部队改称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易明清是红五军军部通讯排排长。通讯排的任务是每到一地首先要架通电话,为首长联络指挥作好准备。他们跟随部队经景泰、永昌战斗后,到了山丹。在山丹县,坚持了一个多月,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山丹城、大佛寺、隘门滩、十里堡等10多次战斗,三十七团团长李连祥、三十九团政委周畅昌等300多名将士牺牲。红五军在山丹坚守城垣,重创敌人,同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宗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成立了县、街苏维埃政府,播撒了革命火种。12月27日,根据中央军委主席团电令,撤离山丹县城,向临泽、高台进发。
  1937年1月1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率领五军的三十九团、四十五团及特务团4个连、骑兵团2个连、妇女抗日先锋团三营一部及部分军直人员进占高台县城。红五军两天内连克临泽、高台两座县城,势如破竹,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政府和马步芳部。1月5日,接军委主席团电令:“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同日,部队在高台县城组织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抗日义勇军甘肃省第五路军。1月9日,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队的河西战役总指挥马元海率骑兵、步兵、炮兵及民团2万余人将红西路军分割包围,切断临泽与高台的联系,并集结重兵分别进攻临泽、高台县城。1月20日,敌副总指挥马彪集结1万多人向高台发起进攻。红五军将士团结一致,奋起抗击,保卫高台城,浴血奋战八天九夜。西路军总部截获敌军情报,得知红五军情势危急,立即派骑兵师由临泽沙河堡前往高台救援,中途遭敌重兵截击失败。驻守临泽的部队两次派兵增援,均被敌拦截,增援未成。红五军弹尽粮绝,寡不敌众,作战失利,敌人冲进县城,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及以下官兵近3000人英勇血战,壮烈牺牲。易明清自始至终跟随首长坚守到了最后时刻。高台县城被敌攻破后,只有易明清和极少数人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围了出来。他们回到临泽城后,被编到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师部通讯连,易明清任排长。随后,易明清又参加了临泽倪家营、三道柳沟、梨园口激战。3月13日下午,在肃南康隆寺战斗中,八十九师通讯连只剩二十七、八个人,且大部分人都受了伤。他们据守在一道山梁上,继续坚持战斗。由于连日来的行军、打仗,加上饥饿、寒冷,战士们疲惫不堪,在战斗的空隙中,都抱着枪睡着了。深夜刺骨的寒风把他们冻醒后,枪、炮声震天的战场,已变得死一般寂静,部队已不知去向。左右寻找都找不到部队,他们就朝大草滩沟脑走去。在红沟脑的山洞里隐藏了10多天,战友们一边疗伤,一边寻找部队,偶然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富人隐藏在山洞里的财产、粮食。他们找出了身上仅有的银元,写了一张说明情况的条子,把银元和条子放在其它财物上,拿出粮食充饥。找了10多天,部队没找到,却找到了10多个失散的战友,他们40多人聚集在一起阻击敌人。在一次转移时,他们被搜山的敌骑兵发现,敌人一下呼拉拉围了上来,挥舞着战刀,一边奔跑一边怪叫着,猖狂到了极致。易明清和战友们沉着应战,边打边找有利地形反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围攻,半个多小时的激战,击毙100多敌人。这时,气急败坏的敌人,像狼一样又一次围了上来。一名战士突然发现易明清的处境非常危险,他扑上去救护易明清时,自己的右脚踝被敌人一枪打断了。子弹打光了,手雷也扔完了,他们就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易明清的腿被砍断,无法动了。他们不幸被俘。易明清因不能行走,被敌人暴打一顿后抛弃在康隆寺附近的山中。其余的战友都被押往张掖邀功请赏,后来听说都被活埋了。敌人走后,易明清在裕固族牧人和汉族商人的救护下,活了下来。
  半年多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明清的伤势也逐渐有了好转,能拄着木棍行走了。生活能自理了,易明清就在祁连山区靠帮牧民放牧、种植饲草生活。同时,还抽空捡点蘑菇,挖些药材,卖掉换些零用钱。就这样过了五六年。由于长期艰苦的劳作,易明清那没有完全愈合的腿伤不断复发,经常疼痛难忍。他觉得不能再这样漂泊了,必须要安定下来。
  扎根石窝村
  为了寻找一个安定的家,能很好地活下去,易明清走到了石窝山一带,这里是裕固族东八格家部落的游牧地,也是当年红军打过仗的地方,许多战友都牺牲在了这里,他想在这里落脚,并守护牺牲战友的亡灵。1943年的一天,他走到了裕固族老大娘焦斯巴楞家,这是一顶破旧的牛牦帐篷,帐篷里生活着裕固族老阿妈焦斯巴楞和她唯一的女儿,母女二人靠采药、拾蘑菇、打猎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焦斯巴楞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庞,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她虽没有文化却懂得很多道理,心里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6年前,她冒着生命危险收留10多名失散、负伤的红军战士。敌人到她家搜捕红军,恐吓她、威胁她,还乘机抢劫财物,但她并不怕。为了红军的生命安全,她白天领着藏在松林里,晚上领回家,给伤员烧茶、做饭、洗伤口,住了四五天。临走时,她又为战士们准备炒面、铁锅和引火的火镰,指给走出大山的方向,并嘱咐走小道,别走大路。她营救红军的故事易明清早就听说过。这次,他上门求救。当她得知易明清是流落的红军,又有腿伤,生活也没有着落,还到处流浪时,这位善良的母亲收留了他。她的這一举动不仅是对易明清开始新生活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指战员的信任。于是,他暗下决心,决不在老阿妈家吃闲饭。易明清因腿伤,外面的活不能干,重活也干不了,就只能帮阿妈砍柴、背水、烧火、煮茶,料理家务。老阿妈看这个“红娃子”很勤奋,每天早起晚睡,很体贴人,懂得许多道理,是一个靠得住的人,就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易明清做了上门女婿,有了一个温暖、和睦、幸福的家庭。   谁知好景不长。1947年,易明清的妻子患病去世了,刚刚治愈战争创伤的他,在心灵上又留下感情的裂痕,整天生活在悲痛之中。焦斯巴楞这位伟大的慈母,强压着失去女儿的悲痛,安慰他节哀,鼓励他打起精神好好生活。妻子去世后,易明清依然与老阿妈生活在一起。老阿妈把他当儿子,一年后,又给他娶了一房媳妇,也是裕固族姑娘,叫兰秀英,裕固族名叫扫道麦吉。从此,一家3口人相依为命,过着清贫、和睦、幸福的生活。易明清和妻子都对老阿妈很关心、很孝顺,有好吃好喝的先给老阿妈吃,有好穿的先给老阿妈穿,有好用的东西也先给老阿妈用,有事外出也时刻挂念着爱已为子的老阿妈,直到为老阿妈送终。
  1954年,长子易祖芳出生,1957年女儿易桂香出生,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易祖才、易祖国。三子一女都生在草原,長在草原,也永远扎根在了草原。
  裕固族牧民的红管家
  新中国成立后,易明清就定居在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红石窝村。红石窝即当年的石窝,因红西路军在这里打过仗,红西路军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石窝会议在这里召开,而改名为红石窝,全村只有10多户人家,大部分为裕固族,只有几户汉族群众,主要以游牧为主。1955年,初级合作社成立,易明清被群众推选为保管员,这是群众对他的信任。1957年,群众又推选他担任会计、财务委员。易明清文化不高,怕当不好会计,但牧民群众一定要选他,认为他是红军,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为不辜负牧民群众的期望,易明清孜孜不倦地学习财务知识和财务管理制度,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牧民群众又推选他兼任生产队的保管员。从初级社到人民公社,在近20年的财务及保管工作中,易明清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给牧民群众分肉、分油不短斤少两,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牧民生活肉食,入库出库不出一点差错。生产队把全部家产交给他,牛肉、羊肉、酥油、曲拉、羊毛、羊皮样样具全,有吃的、有喝的、有穿的、有用的,所保管的财物多年来无差错,无短少,无鼠害,无霉坏变质。具体工作中,易明清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秉公办事原则,做到公私分明,从不贪占公家的便宜,哪怕是一块肉、一瓶油、一斤炒面,从来都不拿。有些老年人腿脚不方便,易明清就给他们送到家。由于他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尽心尽力地工作,易明清受到牧民群众的认可、信任、爱戴和尊重,牧民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生产队的红管家。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受到肃南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并光荣出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和肃南裕固族自治人民代表大会。
  易明清从1955年担任红石窝村的保管员一直到1973年因年迈才休息,整整干了18年,他无怨无悔。1996年11月22日,易明清去世,享年82岁。
  (责任编辑:贾茹)
其他文献
1920年,21岁的瞿秋白怀着对社会主义的热烈与向往来到苏俄。从那时起,他就从来不只看光明,不只看阴影,而是实事求是全面地对这“世间的唯物主义”进行学习、分析和思考。1921年9月,瞿秋白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独立自主思考党的理论和建设。1922年,瞿秋白离开莫斯科,跟随陈独秀到中共中央工作。  深厚的理论学养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共产党员加入
期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永恒的经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位播音员担任了开国大典实况解说员,他们用声音把开国大典的盛况传递到了全世界。其中,女播音员叫丁一岚,男播音员就是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奠基人齐越。  刻苦奋发、积极有为的学生时代  1922年2月23日,齐越出生于黑龙江满洲里一个官宦家庭,
期刊
对空防御作战,保卫祖国领空安全,是人民空军一项重要的作战任务。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派飞机对大陆进行袭扰破坏,并将袭扰范围从东南沿海扩展到纵深地区,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人民空军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英勇战斗,保卫着祖国蓝天的安宁。“以快制快”战法给敌人迎头痛击  上世纪50至60年代,大陆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国民党空军袭
期刊
读《世纪》笔记掌故丛书《文苑剪影》中杨小佛先生的《萧伯纳的上海一日游》,杨先生说《鲁迅、蔡元培、萧伯纳》那帧照片是史沫特莱拍摄的,另一帧七人合影是杨杏佛先生拍摄的。杨先生是弄错了。事实上,《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和《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塞克》这两帧照片,都是时任《上海晨报》摄影记者的毛松友先生拍摄的。  毛松友先生(1911年——2000年),浙江人,是我国著名的摄影
期刊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的新定义与新要求做出的“三好”重要批示。我认真研读出生在运河重镇淮安的周恩来,发现在其中学所写的作文、散文、小说中有许多深受千年运河文化滋养的童年记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其他历史名人留下这么多的运河文化史料。因此,在向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讲好周恩来笔下的运河文化故
期刊
編者按:刘飞,原名松清,共和国开国中将,1905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皖南军区司令员、安徽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84年10月24日,在南京病逝。刘飞从放牛娃、码头工人成长为开国中将,一生战功卓著,却朴实低调,光明磊落。他的高尚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儿女
期刊
贺绿汀,湖南邵阳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在他76年的音乐工作生涯中,共创作3部大合唱、6部歌剧、近200首歌曲、25首合唱曲、5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7部电影音乐和一些器乐独奏曲,他的许多作品享誉世界乐坛,更被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而传唱永久。他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人民音乐家”。  灵动琴心。被民间艺术感染拨动  贺绿汀从小就颇有音乐天赋,极勤奋、肯钻研、悟性强。1
期刊
蔡翔云1916年出生于无锡市北塘前蔡家弄13号,父亲蔡吉辉经商开米店,早年是同盟会会员,是个开明士绅,对地方事务急公好义,并有医诊经验,经常给当地人民施诊施药。在父亲的教育下,蔡翔云从小性格活泼开朗,豁达大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蔡翔云少时就读于由实业家蔡兼三主持的蔡氏小学(蔡氏义塾改办),1930年,考入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和1932年,接连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蔡翔云
期刊
敌工部(站、科)是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内部设立的主要机构之一,主要任务是负责对敌政治宣传、策反及情报搜集和分析等工作。他们在打击敌人、瓦解敌军方面,常常发挥令人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定陶县委敌工部部长的程亮,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佼佼者。他屡屡深入“虎穴”刺探军情、争取敌人“中立”或“反正”,成为一名威震鲁西南的孤胆英雄。  卧底敌据点  1942年9月的一天早晨,天灰蒙蒙的,鲁西南
期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保障苏区军民的健康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央苏区从军队到地方、从中央到基层,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持久的、颇具声势的防疫卫生运动。尤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每年年初都会召开研究卫生防疫工作的会议,逐步组建起各级卫生领导管理機构和医疗防疫机构,建立“预防为主”的卫生防疫机制。苏区广大工农群众被普遍地动员起来,全民参与其中,因此,这场广泛而深入的卫生防疫运动不仅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