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加大,海洋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极大。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论述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中,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提出海洋信息技术研究方向与相应的课程设置,突出海洋信息类课程与实践开发类课程设置,加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关 键 词] 海洋信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108-02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国家对涉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一带一路”,必须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必须有海洋观测、海洋监测和相应的海洋信息技术与工程。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涉海专业在2010年后逐步增多。
我校2015年9月挂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转海洋、转应用型”发展是我校目前的发展目标。我校出现一批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涉海专业,更出现一批涉海方向专业,比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同时,我校在2017年开始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建设,预计2020年完成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授权招生工作。我校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部分: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和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人才培养。
针对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较少,在《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两文中,提出“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以及海洋工程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注重教师、课程、实习实训、创新培养与国内外合作等方面,针对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更是没有。目前,工程背景下,海洋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极其缺乏,整个海洋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缺乏有限的论证与培养手段。而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体现在应用型、海洋型、创新创业型,所以,建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与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一)研究目标与方向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以海洋信息为特色,围绕南海海洋观测、信息处理、通信网络建设等方向,可与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企业开展緊密合作,培养海洋信息通信、海洋观测、热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其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种。
海洋观测技术:以海洋观测技术为主体,以海洋观测、海洋仪器和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观测理论研究、海洋观测技术开发、海洋装备仪器与平台研制、海洋数据分析、海洋工程监测及海洋科学与技术管理等。
海洋通信与网络技术:立足发展海洋工程,以海洋生态监测、海洋信息获取与通信为主,为海洋各类应用进行信息获取与传输通信提供基础。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PLC)、DSP、ARM等在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代化智能控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解决现实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须符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包括学分设置、学位课学分比例、课程内容、校外实践时长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含案例教学课程、实验设计课程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能够保证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符合专业实践方面要求。
课程设置中,为了突出海洋信息技术特色,除了基本的数学课程、外语课程、工程伦理课程和必需的专业课程外,额外增加部分工程类实践开发课程与海洋信息类课程,如增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CPLD/FPGA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工程类实践开发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航信息处理与GNSS、水声技术概论等课程。这一系列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海洋信息方面知识点的兴趣,突出海洋信息技术目前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加强学生信息前沿引导,充分完成海洋信息技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培养来推动,在上述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开设校内综合实践课程,依托学院内部实训中心(3G无线通信产学研实验室)、校海洋遥感院士工作站、海南省海洋观测重点实验室并工程中心、海南省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室完成,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研究理论、方法与研究技能。与中电科技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海科技与工程研究所等联合培养单位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开展为期1年的实习工作,参与两单位实际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在此基础上,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硕士论文指导。
二、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求,完成基本的电子信息类课程学习,适当增加部分海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如增加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航信息处理与GNSS、水声技术概论等课程,增大海洋信息技术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力度。在此基础上,可依托下述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一)探索电子信息类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电子信息类专业大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以知识点为主线,强调回归工程。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进一步推进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更加衔接,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三)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继续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联系,并可通过与合作企共同开展前沿知识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实验过程有了目标与方向(尤其适合高职与本科3+2联合培养学生)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又为后续参加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为把学科竞赛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融为一体,我们践行“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以竞赛促学业,用成绩激励成才,使校园竞赛活动蔚然成风。形成了以电子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多形式、多层次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创新训练项目、社会实践为依托,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学科竞赛推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竞赛不断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学科竞赛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综合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海洋信息特色与优势,形成我校“转海洋、转应用型”海洋信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可用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参考文献:
[1]房建孟,鲜祖德.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2]张光亚.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3]高俊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4).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海洋信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108-02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国家对涉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一带一路”,必须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必须有海洋观测、海洋监测和相应的海洋信息技术与工程。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涉海专业在2010年后逐步增多。
我校2015年9月挂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转海洋、转应用型”发展是我校目前的发展目标。我校出现一批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涉海专业,更出现一批涉海方向专业,比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同时,我校在2017年开始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建设,预计2020年完成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授权招生工作。我校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部分: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和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人才培养。
针对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较少,在《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两文中,提出“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以及海洋工程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注重教师、课程、实习实训、创新培养与国内外合作等方面,针对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更是没有。目前,工程背景下,海洋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极其缺乏,整个海洋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缺乏有限的论证与培养手段。而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体现在应用型、海洋型、创新创业型,所以,建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与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一)研究目标与方向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以海洋信息为特色,围绕南海海洋观测、信息处理、通信网络建设等方向,可与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企业开展緊密合作,培养海洋信息通信、海洋观测、热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其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种。
海洋观测技术:以海洋观测技术为主体,以海洋观测、海洋仪器和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观测理论研究、海洋观测技术开发、海洋装备仪器与平台研制、海洋数据分析、海洋工程监测及海洋科学与技术管理等。
海洋通信与网络技术:立足发展海洋工程,以海洋生态监测、海洋信息获取与通信为主,为海洋各类应用进行信息获取与传输通信提供基础。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PLC)、DSP、ARM等在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代化智能控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解决现实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须符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包括学分设置、学位课学分比例、课程内容、校外实践时长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含案例教学课程、实验设计课程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能够保证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符合专业实践方面要求。
课程设置中,为了突出海洋信息技术特色,除了基本的数学课程、外语课程、工程伦理课程和必需的专业课程外,额外增加部分工程类实践开发课程与海洋信息类课程,如增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CPLD/FPGA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工程类实践开发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航信息处理与GNSS、水声技术概论等课程。这一系列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海洋信息方面知识点的兴趣,突出海洋信息技术目前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加强学生信息前沿引导,充分完成海洋信息技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培养来推动,在上述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开设校内综合实践课程,依托学院内部实训中心(3G无线通信产学研实验室)、校海洋遥感院士工作站、海南省海洋观测重点实验室并工程中心、海南省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室完成,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研究理论、方法与研究技能。与中电科技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海科技与工程研究所等联合培养单位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开展为期1年的实习工作,参与两单位实际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在此基础上,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硕士论文指导。
二、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求,完成基本的电子信息类课程学习,适当增加部分海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如增加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航信息处理与GNSS、水声技术概论等课程,增大海洋信息技术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力度。在此基础上,可依托下述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一)探索电子信息类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电子信息类专业大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以知识点为主线,强调回归工程。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进一步推进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更加衔接,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三)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继续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联系,并可通过与合作企共同开展前沿知识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实验过程有了目标与方向(尤其适合高职与本科3+2联合培养学生)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又为后续参加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为把学科竞赛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融为一体,我们践行“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以竞赛促学业,用成绩激励成才,使校园竞赛活动蔚然成风。形成了以电子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多形式、多层次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创新训练项目、社会实践为依托,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学科竞赛推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竞赛不断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学科竞赛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综合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海洋信息特色与优势,形成我校“转海洋、转应用型”海洋信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可用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参考文献:
[1]房建孟,鲜祖德.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2]张光亚.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3]高俊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4).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