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5·12地震次生泥石流沟应急判识方法与指标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na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堆积物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将导致灾区部分山洪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为此,给出了一种泥石流沟的判识方法和指标。调查发现,汶川灾区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满足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提出用流域单位面积的松散固体物质方量来判识泥石流沟;调查西部山区的50条泥石流沟,提出以0.1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以2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粘性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
其他文献
运用泥沙收支平衡(Sediment budget)的概念确定长江中游宜昌-武汉河段的泥沙输移比,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1955~1997年间河道泥沙输移比对水沙变化的响应。从总体上看,河道泥沙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多期Landsat—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综合土
三江源地区地域辽阔,土壤侵蚀复杂多样。近年来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以2000年土壤侵蚀调查的数据成果为基数,并与更新后的2005年数据成果比较,进行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
以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之一木荷的粗死木质残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目前国际较认可的腐解等级划分方法,对木荷粗死木质残体3个腐解等级(Ⅰ、Ⅱ、Ⅲ)的密度及
运用广西大化县的DEM、石漠化、地质数据,通过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区的石漠化发生率排序为高峰丛洼地区>中峰丛洼地区>峰林谷地区>丘陵山地区。发生石漠化的4种碳酸盐岩中,发生率排序为连续性灰岩>灰岩夹碎屑岩>灰岩与白云岩混合组合>灰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碳酸盐岩含量较高的3种岩性在25°~45°坡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含量较低的岩性石漠化发生率高峰在35°
目前,岩体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多数采用极限平衡法将边坡一律按照刚体进行分析,没有考虑软弱夹层的影响,但对于岩体内部存在多个软弱带(层)的边坡看做是一个刚性体是不切合实际的,那如
草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质量演变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然而有关西藏高原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少。为此,探讨藏东横断山区草地转变成坡耕地后土壤质量变化。选择3种土地利用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紧接而来的降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地震灾害遥感监测的实施。合成孔径雷达以其穿透云雾的能力,备受人们关注,成为抗震救灾遥感信息保障的
以纵向岭谷区的怒江跨境径流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怒江跨境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论为:怒江的跨境径流量主要集中在雨季(5-10月),其间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