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续桃花庵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目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
  
  明正德四年,唐寅以卖画所得购宋人章寞废园“桃花坞别墅”,在四周种桃树数亩,自号“桃花庵主”。 他晚年隐居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以此而得。我久仰唐寅是一个风流不羁、放任旷达的才子,曾看到一幅面,是唐寅擎着酒杯醉卧花丛间的形象,而在我的梦境里,儒雅飘逸的桃花坞年画就是唐寅挥洒的色彩。
  几年前,我曾到苏州寒山寺看过桃花坞年画,但行色匆匆,未能探访桃花坞年画艺人,也未能看到年画艺人制作年画的场景。此次我专为桃花坞年画而去,到达桃花坞的时候正是农历12月29日,即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张罗过年,合家团聚,而我却为了“桃花坞年画之旅”匆匆赶路。
  我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到桃花坞,所以,进入市区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路。
  满以为名扬天下的桃花坞在苏州人人皆知,不料问了几个年轻人和中年人,居然都不知道年画产地,对桃花坞地名也茫然不知。就是这时,两个骑自行车的老人热情地给我指路,一个老人还下车对我详细介绍说:“一直往前走,经过盘门,走过闯门廊桥,再往左拐,就到了。”
  苏州话吴侬软语。他讲了几遍我才听明白。原以为并没有多远,没想到走了约半个小时,才看到那边一溜古意盎然的廊桥兀然耸立在眼前。
  廊桥那边是一个三孔老城门,上面写着两个金色大字“阊门”。
  从清代雍正年间的桃花坞年画《姑苏阊门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巾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瓮城为长方形,城内另有套城,并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章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约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间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是人行道。
  车过阎门,道路越来越窄,似乎是古街青石板路,行人多,自行车多。终于看到桃花坞大街的标记,顺着路标向左拐,不远处就进入了桃花坞大街。
  车停在丁字路口,面前有两个方向,一边是桃花坞大街西,宽阔舒展,一边是桃花坞大街东,狭窄曲折。该往哪边寻找年画?我想应该是往东,那边有青石板路,老房了 再就是古意幽深的样子。
  在街边,我惊喜地发现正好有一个小小的古董店,里面的主人也是一位古董老人。我走了进去,看了看满屋占董雕件挂毯之类,还有老国画,但就是没有看到年画。
  我问了古董老人一些关于桃花坞年画的问题,他不太爱搭理我,每次我问二三次,他才惜字如金地回答几个字,通常是“不知道”。
  最后,他被我问得烦了,指指东街,说:“你到那边去找找看吧。”
  这是他对我说的惟一一句有用的话,毕竟他为我指引了一个力向。顺着古董老人指的路,我来到桃花坞大街东。与明显改造过的宽阔的街西相比,东街显得古老而破旧,与其说是街道,不如说是街巷,街宽只能容一车通过,房子大多是平房,很少有超过两层楼的房子,全部是逼仄的老房子,且陷入路的下面。也就是说,走进每一间平房,都要下几级台阶。就像古老的黄河河道,历史在河床上淤积了太多的泥沙,河床抬高,而两岸的田野和房屋沉沦,最后河水比屋顶还要高。
  走在桃花坞大街上,看到街两边有的老宅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街巷的左边是一条条星罗棋布的小巷,如桃花坞街道这根主干蔓延伸展进去的树枝,小巷越往里看越幽细,只能容一人推自行车而过。正值冬天,偶尔看到的树枝也是枯萎、凋零的,如老妇人伸向天空的光秃秃的手。
  这就是我梦中的桃花坞吗?这就是我千里追寻而来的梦境般的桃花坞吗?
  是的,这就是我梦中的桃花坞,只不过梦中的桃花坞开满桃花,洁白的、鹅黄的、粉红的桃花,花枝妖妖,年画如花,五彩斑斓。而现在眼前的桃花坞没有桃花,也没有年画,只是街边有几家小巧玲珑的搬家公司、家政服务公司、歌舞厅、美容美发厅等,弥漫着现代气息。
  然而,这些古老的房子、古老的墙上,可以看出,桃花坞依然古朴,每一间灰墙黑瓦的老房子似乎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每一道参差的屋顶似乎都是古代年画的构图,每一扇木板门窗似乎可以打开年画的记忆,每一处破败中都透出一种古典年画的气息……
  大年初一的桃花坞大街已感受不到一丁点儿与年画有关的气息,有的只是石条路上悠闲恍惚的人流,我走在现代和古典交融杂揉的桃花坞,只能想象着古代的桃花河两边,家家点染,户户丹青,人人印年画的情形……
其他文献
浩淼的太湖水域中,伸进来一个绿荫覆盖的半岛,叫东洞庭山,俗称东山,堪称天下无双绝美风景名胜之地。早春二月,腊梅花开时,我、马昌仪和吴重阳,在江苏省文学评论家徐采石和儿童文学评论家金燕玉夫妇的陪同下,从苏州出发作苏南之游,饱览了好几个江南古镇之后,沿着新建的太湖大堤来到东山的西卯坞村。我们鱼贯穿过常年在绿荫下布满青苔的小径,踏进了绿树掩映中的紫金庵的院门。  相传,紫金庵始建于唐代初叶,系西域僧人沙
期刊
一早起来,老屋的主人告诉我去楼下的第二进厅堂洗漱:站在天井下,仰望天空,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用清凉的泉水洗脸、刷牙真是舒服 回到屋里,收拾好东西开始了我的呈坎之行。  首先要去看的古建筑是位,于村头的罗东舒祠,该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无论从形制,还是规格,都要远高于一般的祠堂,在建箭中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于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的第一进建筑是仪门,在我国祠堂的建筑
期刊
沿城墙走了很久,心里一直很郁闷。阳光暖暖地,晃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在呼呼地吹,弥漫起细细的沙尘,天空似乎也有些混黄了。风掠起衣衫,滑过肌肤,凉凉的,如冷水漫过。我独自默默地走着,漫无目的,一步一步,缓缓地向前走着。  槐花已经开了,还不是耀眼的白。一串串白里透绿的小花掩映在枝叶间,矜持而婉约。古语说:“城古槐根生。”沿城墙徐徐走来,姿态怪异的古槐随处可见。这些古槐密疏不一,虬枝横生,看上去杂乱无章。
期刊
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  ——路易·艾黎(新西兰)    半个世纪前,一位外国友人盛赞长汀之美,传为佳话。自古以来,达官显贵、骚人墨客吟咏长汀秀丽风光,亦留下许多华章佳句。  长汀,历史源远流长,是福建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闽越人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掀开了一页页的长汀文明史。他们以蛇为图腾,幸存的“蛇王塑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实物见证。发掘的
期刊
看惯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大院,概念中的山西民居几乎被定了形,一提到大院、民居,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高高的围墙,数不清几进的院落,精致的雕刻,还有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然而这一次我却想错了。在晋东南高平,在离市区仅18公里的中庄村,顺着村落中七扭八拐的小路,我们一步步走近了年龄最老的中国古代木结构民居——山西高平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所在的高平中庄村坐落在县乡公路西侧的高坡上,村东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围墙
期刊
六    几次穿越,几地往返,都望见无定河那支塔。  塔是暗红色的,耸立在高岗上,塔刹塔檐已经全无。  我记住了这个地点:塔湾。  塔湾四时的景色不同。杨柳堆烟,碧树西风。夕照落晖间,宛若一支红烛。暗云四垂时,犹如一柄长剑。而雨后晨雾之中,古塔更加触目。  终于,我有机会走近,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风尘仆仆之中,登上高崖,又下得山岗。塔与寺应该是连在一起的,禅院即塔院。可佛殿已经无存,台基上长满青草
期刊
这是一个以赵姓为主的家族居集地。  村子里,三棵已经七百岁而依然枝繁叶茂的老柏树,默默地守卫着一座古老的大院子,院子的名字叫做“云山世第”,从建筑平面上看它是一座矩形四面围合的大院,中部前方为带八字门墙和牌坊式大门,朝西偏北,进人大门后是一路三进二天井的一组古建筑;书写着“云山世第”的大门,有着元代的座墩、明代的麻石雕花,甚至还有现代的琉璃瓦。  云山世第是村子的中心,其它都是房屋围绕着这座祠堂而
期刊
神秘的海眼在何处?河床上海涛声空鸣。一段梅树,为什么千年不朽?千年的古堰,为何大部分隐没于水中?一千年前的建造理念,与现代科学惊人相似,建造者是填海的精卫,还是时空的穿越者?一座古堰如何造就了一座城市?  我们将带您一起去发现一座穿越时空的传奇古堰的神秘海眼。    一、初识梅龙潭    为了寻访它山堰及其神秘海眼,我们一行赶往浙江宁波,踏上了它山之旅。在查询各种史料及走访相关专家的同时,我们也在
期刊
昔顾亭林有云:“士有俗儒之学,有通儒之学”,文字如此,艺术亦然。急近名,徇时好,营营于目前者,俗儒之学也;崇雅正,却邪伪,汲汲于千古者,通儒之学也……勉为通儒之学,而不为俗儒可耳。”  ——黄宾虹1 937年《诫某校学子宣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在中国大变革前沿的仁人志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质上可以互补的救国思路:一是科技、实业救国。一是文化、精神救国。黄宾虹是力主文化精神救国,甚至
期刊
新绛县,古称绛州,古迹灿然陈列。鼓楼、钟楼、乐楼、龙兴塔、天主教堂。重叠氤氲中,莫不隐隐现出唐宋古城的风貌。其中始创于唐的绛州大堂,以其粗犷豪放炫耀唐代曾经的辉煌。  位于新绛县西边的绎州大堂,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听凭裁决。正堂前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  大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