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乙烯利杀雄和乙烯熏气的作用

来源 :植物生理学报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孕穗期用4000ppm乙烯利处理诱导雄性不育时,穗部乙烯大量释放的时间集中在大约10天以内,形成高峰。乙烯熏气直接处理三天(1~100ppm,每天12小时),明显增加不育率,但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其它方面未见影响。AgNO_3(500ppm)预处理对乙烯利(乙烯)抑制小麦生长和杀雄等具有拮抗作用。对杀雄过程中乙烯利的运转、分解以及乙烯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1 手的识别功能 从人的手到机械的手,都不要忽视识别功能。动物和人的触觉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由它们的视觉与听觉的不完备性决定的。比如,物体的软硬冷暖,除了触觉是无法感知的;另外,在黑暗的地方或者在背景混乱使人眼光缭乱的地方,或者因为眼病而看不清的时候,我们总是免不了用手去摸一下才弄清怎么回事。所以,不要忽视手的作用——在识别物体中的作用。类似的,机器人或者有些人说的罗伯特(Robot的音译)
期刊
氢酶在许多微生物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Schubert和Evans提出了一些具有氢酶的菌株,在共生固氮时,通过由固氮酶所产生的氢再循环,使其更有效地利用光合产物。Schubert和Evans所采用的程序,也为其他作者用来测定氢酶活性,包括测量用根瘤分离的各个菌株或假菌体接种的完整根瘤对氢的吸收。这种程序既冗长,又耗费时间,还需要利用氨酶使H_2产生还原力。最近,O’Gara和Shanmugam报
期刊
从有史以前就有几个表明注重指纹的史例。没有两个人有同样指纹的情况,只要指纹不被破坏,一辈子也不改变。这两大特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证实了。 代替图章按手印、重视于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指纹以及在几个国家实行的身份证卡等,可以说正因为指纹含有这两大特点才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声音识别,并提出声音合成器。到了五十年代,随着图象识别的发展,对声音识别感兴趣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六十年代中期,Bobrow D.G.提出了问答系统研究报告。1969年,Coles L.S.提出“用英语和机器人谈话”的研究报告。1974年Colby K.M.等提出“自然语言识别图
期刊
空间鉴别是利用点源目标和大面积背景之间尺寸方面的特性差别,从复杂背景中鉴别出所需要的目标的一种方法。本文提出综合利用空间鉴别的几种方法,改进现有的红外探测跟踪系统,提高背景滤除能力,增加系统探测跟踪能力,改善图象质量,因而具有广泛的用途。
期刊
对于使用新型图象化电子仪器的人们来说,一般在目标伪装起来时,很难识别坦克和火炮。可是,最近由于 CCD(电荷偶合器件)的使用,这种识别正在变得容易起来。只要用物体边缘检测电子计算机处理一下,就可以巧妙地将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处理出来;由于增强了直线部分,所以能将各种目标的外形显示出来。尽管现在只是最简单的图形,但从其图象画面中测出边缘,仍需10秒钟以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休斯公司的研究人员,使用高速
期刊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赤霉素、生长素、萘乙酸、激动素、4-碘苯氧乙酸、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胺(CCC)、N-二甲胺琥珀酰胺酸(B_9)和[4-(2,6-甲基环乙己基)-3-烯]4-羟基-2-丁酮(SH_8)等八种生长调节物质对棉铃脱落的影响。赤霉素无论对未受精棉铃或者正常受精棉铃,都有明显的防脱保铃作用,其效果前者比后者更加显著。不受精子房经赤霉素处理后,每株上可以结50~80只具有短绒的无籽
期刊
在黑暗中用不同温度处理的菠菜植株和莴苣叶片作为材料,观察了时间进程中叶绿体DCIP和Fecy光还原的速率和光合磷酸化活性的变化。用抑制剂和不同的电子供体,对不同温度处理的材料所提取的叶绿体进行了试验,同时用电子显微技术检察了这些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结果说明:在暗中不同温度处理叶片不同时间后,叶绿体电子传递速率有变化。DCIP和Fecy光还原可能是在膜的不同部位,通过不同的支路进行的。在不同温度诱导
期刊
由无机钼盐与某些巯基化合物或巯基蛋白组成的固氮酶模型系统,以NaBH_4作还原剂,催化还原固氮酶的底物乙炔为乙烯。催化活性受ATP显著的促进。ATP的作用不能完全用质子酸来解释,因为催化活性的促进受ATP浓度、不同种类缓冲液和不同离子强度的影响。 在所有Mo-SH催化剂中,Mo-Fd催化活性最高。并且,在PH≌9.0左右的条件下,与固氮酶相仿,也能利用Na_2S_2O_4为还原剂,催化还原乙炔。当
期刊
本文报导了在竹笋中有转化酶的存在。在测定的各PH中,竹笋转化酶的活性在pH5.0时为最强。该酶的米氏常数为6.6×10~(-2)M。比较不同高度笋体各部分的转化酶活性时,发现在20厘米、80厘米、150厘米三种不同高度的笋体中,均以生长最快的中部的转化酶活性最大,但在300厘米高的笋体,则以上部的生长速度和酶活性最大。在同一节间内,转化酶的活性变化也与节间各部位的生长速度相一致;即以节间中部偏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