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诗意的纠结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伟明的中篇小说《卢树的月光》(载《作品》2010年10月下半月刊)是现实与诗意的,是张伟明式的。
  卢树是小说的主人公,“月光”是他家那匹马的名字。小说的情节发展其实十分简单,但始终能让读者浸泡在一种朦胧的、诗意的又搁浅在现实的氛围之中。卢树是一个仍在读初二的少年,父亲在一次伐树时不小心腰椎粉碎性骨折,这次变故,对于一个山区的贫穷家庭来说,无异于折断了顶梁柱。因此,哥哥去砖场打工,母亲忧伤无望,同学异样的眼神,外出打工同学信件的内容,家庭日趋拮据,包括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了父亲治病,为了不让妹妹失学,这一切都使卢树坚定了去深圳打工的念头。小说从交代卢树为何出外打工开始,至到达打工目的地结束。这个过程糅进了卢树对打工的良好愿望与初步想象,以及他骑马去深圳路途中的短暂打工经历。严格说来,这不算是他打工生涯的开始,作者也无意把这说成是卢树的打工人生,或许其本意是想说明,许许多多像卢树一样的打工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前因。所以,小说从整体上来说,只是在上演一幕打工的序曲。
  20世纪90年代初,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外来妹》讲述了一个“寻梦”的主题。“孔雀东南飞”成为一个时期独特的风景,中国迎来一个打工的时代。与此相伴生发的,就是打工文学的出现,出现了张伟明等“五个火枪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打工文学作品。这些打工文学记录了一代打工者的人生境况与心路历程。
  二十多年过去了,打工文学在张伟明笔下又出现了一次新的生机与突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大量打工者本身身份的变化,打工者出现大量的回流现象,也出现大量再次出外漂泊与散流的现象,更何况打工地域再也不仅局限于珠三角地带,而是扩散到全国各地。无论是哪种情况,整个社会都可能出现外出打工者重新“洗牌”的局面,这种现象也必然在文学上有所反映。在这个意义上,张伟明提出“后打工文学”概念与进行的写作实践,是社会现实与主观自觉结合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与王十月把打工现象上升到民族与国家高度的叙事不同,张伟明的笔触仍然专注于个体,塑造的是一个个带有普遍性而又深具独特性的打工者形象。应该说,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提升,是宏观与微观双向度的掘进。
  首先来看小说的形式。打工文学从整体来说,应该属于“草根”一类的写作。这类写作,大多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尤其是打工文学初期的作品,均以反映原汁原味的“毛茸茸”的打工现场见长。所以,朴实的形式感与纪实性的文风比比皆是。但张伟明的《卢树的月光》却走出了以往的形式,有了明显的新的迹象。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实结合。一边写现实中卢树是如何决定外出打工到打工路途中的经历,又一边以一种虚的梦幻笔法来侧面推进现实的实现。实,以具体的事件来展开;虚,则以梦境与诗性的语言来衬托。二是快慢结合。叙事节奏是一个作家必须把握的技巧。前文说过,这篇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是十分简单,如何把一个十分简单的表现出外打工原因的故事写得与众不同,就成为作家面临的一个难题。
  小说开始时,卢树才三四岁,这种开局,是为了交代那匹马“月光”的来历,而且也诗意地刻画了卢树美好而难忘的童年生活。这种叙事是慢的,是氛围的一种营造。然后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卢树就到了初二的年龄,然后父亲出事,决定外出打工。这是快速的。随着故事的推进,经常出现的梦境是缓慢的,甚至路途中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小黄牛,这在全篇中又是缓慢的,但那种紧张氛围却又是快速的。叙事节奏的快慢在小说中几乎平行出现,这确实是作者写作从容的一种体现。
  此外,读这篇小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意识流的存在。这种意识流的存在,使作者与读者都进入到一个自足的封闭系统中。这个封闭的系统犹如一只装了水的桶,随着意识的推力,使叙事搅动了起来,也旋转了起来,其阅读的效果随之产生。作者的情绪与卢树的心思、行动融到了一起。虽然小说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的,但感觉似乎是作者在自叙自己的故事,诉说自己的感情世界。
  其次,来看看小说的叙事策略。不可否认,打工文學肯定会执著于现实的道德关怀与底层的人性视角。但是,这必然会和文学想象力的驰骋之间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性可以具体化到现实的书写与诗意表达之间的纠结上。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性的呢?这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虚实结合”相关。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探讨人生不同层面的努力,但关键是如何处理这种“探讨”。农村的贫困,农村贫困之外突然出现破坏力事件的民生保障问题,农村失学与留守儿童问题,农村人初进城的无所适从心理,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都无不饱含作者的道德关怀。然而,如果仅仅是专注于表面关怀的文字表述,就必然以文学性的丧失作为代价。于是作者采取的策略是,用一种诗性的表达来实现对现实的切入。于是,才有虚实结合,才有快慢结合的形式。这种策略的实施,还通过诗性的语言、人性美的展现、隐喻的暗藏等来加大叙事的力度,使叙事的各个因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笔下的卢树,“每有月光幽幽之时,他便会把‘月光’放到屋后的山坡上去吃草,他喜欢看着月亮下的‘月光’从它身上反照出来的淡淡的亮光”。“卢树让自己仰浮在河面上,已是黄昏,天空仍是布满着云朵,河面上不时滑过凉风”。如果结合小说中具体的场面,这确实是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打工途中与众多好心人的交往,特别是与失意忧苦的罗阿姨一场酒后睡到一起,醒来时却口含着她的乳头,那种类似母子的情一点都没有亵渎的成分。当然还有月光、“月光”等意象与隐喻的交错出现,都使小说的文学味道更浓。这些都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可圈可点的叙事策略。
  小说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意象或隐喻:月光。“月光”只是一匹马的称呼。这与卢树的美好童年回忆相关,马——“月光”给童年的卢树带来不少乐趣,成为全家人喜爱的对象。作者不合常规地让卢树骑着马出外打工,而不是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正是这匹马,才使这部小说别开生面,具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载体与寄寓。它不仅贯穿了小说的叙事脉络,而且蕴涵了作者的许多隐喻性质的情感因素。马是卢树的童年,马是卢树的交通工具与路途中的陪伴,马是家与亲人的象征,而且马的称呼“月光”也散映成整部小说的月夜、月亮与月光。这与乡村、家园、诗意栖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后“月光”的失踪,也是卢树以往人生的消失与告别。于是,他刚到深圳下了车,就茫然失措,“不知不觉退到路旁的一棵大树下”,因为,“在无数的根丝里面,卢树看到天空上挂着一轮若有若无的月亮”。月亮的若有若无或消失,与他的马“月光”失踪相联,都使他在面临打工生涯到来之时,失去了以往精神世界中最宝贵的那部分。此外,“月光”、月夜、月亮与月光,也共同烘托出全篇小说所着力营造的诗意氛围,使小说的艺术性更为完整。尽管“现实”,但仍然“诗意”。这或许是作者内心深处游移不定的某种因素的呈现。
  最后,小说中的梦境构成了全篇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弗洛伊德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梦是对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的一种弥补,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梦与现实总是交替出现,几乎是平行并进,而且梦境总与现实紧密相联。大多时候,梦与现实竟然是那般惊人的一致。在我看来,这与作者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姿态有关。不过,客观来说,梦在这篇小说中的大量出现,确实是作者的苦心匠用所致。它不仅使一个简单的故事走向人性与人生的复杂,而且使小说更为完整与文学化。
  当然,如果小说仅仅是流连于幻象之中,并且由此倾泻小说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这应该不是小说所追求的。幻象只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由现实所催生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突出像卢树这类打工者的人生处境与心理世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张伟明在写这类小说时的某种野心,即通过历尽梦幻去探求现实中的某种永恒。梦幻虽然并不构成全新的表现手法,但相对于以往大量写实的打工文学文本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努力与尝试。这为我们对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视角。
  张伟明经常回归粤东山区。他开辟农场,种植果树,养过马,也无数次体验家乡的月夜。其间,他必然经历过精神的蜕变,《卢树的月光》或许是最好的呈现。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的火爆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对东北民间文化的繁荣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二人转的走红无法掩盖中国民间艺术整体低迷的现实。各地民间艺术的发展,可以参考二人转的发展之路,探索自己独特的出路。  关键词:二人转 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人转火了。这种多年来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大大方方地摇着扇子、舞着手帕,由田间地
期刊
中国能在几分钟内预警海啸?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人民日报》2011年4月21日的报道说“我国海啸监测能力逐步完善,近海预警报两分钟内可做出”,中央电视台4月20日“新闻直播间”的报道喜悦地宣称“我国海啸预警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看到这些消息,笔者联想起另一些报道。《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曾报道,目前“我国尚无沿海海啸风险区划”、“海啸预警,还有不少空白区”。时隔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心是孤独的猎手》、《没有指形的钟》等小说中,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黑人形象,他们力求获得与白人同等的地位,但他们要么被白人炸死,要么沉默伤心地离开白人社会,他们是一群有思想但却非常孤独的“失语者”。  关键词:麦卡勒斯 孤独黑人 社会认同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每部小说中几乎都有黑人出现。他们既不同于斯托夫人俯首帖耳、逆来顺受的黑人汤姆,也不同于理查德·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引发公众关切,瞬间就会形成新生舆论场。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对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发布,使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多的消息。但是,传统媒体则在权威发布、深度挖掘、细致分析上占有绝对优势。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主流声音 舆论引导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传媒业都可以从传播中展现媒体发展的趋势。或许将来回首我国新闻发展史,人们会发现围绕“7·23”甬
期刊
摘要: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现行体制是以政府传播为主,这种管理体制过分依赖政治体制,官员化浓,专员化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新体制模拟构建了双轨制,即公益化与市场化结合的体制。这种体制具有统筹管理、任务明确、功能明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科技 传播体制 模拟构建    农业科技信息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农业科技信息的
期刊
摘要:日本核泄漏后,“吃盐防辐射”、“核辐射污染海盐”等谣言迅速传播,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食盐抢购。面对谣言,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控制谣言的叙事框架,揭示框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控制等深层原因。  关键词:谣言 叙事框架 风险社会 权力控制    在日本核泄漏后,一些谣言在我国大范围、多层次传播,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期刊
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媒体的表现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旅游观光客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遭劫持,并造成香港游客8人遇难、7人受伤的悲惨局面。在此事件中,菲律宾媒体的直播报道被认为是导致人质解救失败的直接原因。菲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该事件的直播报道本无可非议,但是媒体明知劫匪可以看到直播的情况下,还发布了诸如警方解救方案、政府不向暴力屈服、劫匪弟弟被捕等信息,干扰了解救行动。甚
期刊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节目品牌的建构。《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从开播至今,在众多电视谈话节目收视率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却长期保持在前几位。两档节目虽同属电视谈话节目,同样以明星为访谈对象,但通过电视节目品牌建构形成了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的节目特色,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关键词:谈话节目 品牌 《艺术人生》 《超级访问》    电视谈话节目赢得受众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期刊
一种语言中外来词语的大量输入,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和外民族的频繁接触是分不开的,什么时候与外族交流了,那时候的外来词素就多;什么时候闭关自守了,那时候外来词素就少,甚至全无。  汉语外来词素的源头极远,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之前,当然就汉语发展的进程来看,外来词素的涌进主要是在两汉、魏晋、唐宋、元明、五四和改革开放以来六个时期,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是外来构词词素最为频繁和繁荣的。学界关于现代汉语外
期刊
2010年2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河南省新闻界提出:要努力破解新闻宣传中普遍存在的“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破解“四难”的提出可以说是我省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拐点。经过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年来的积极探索和钻研业务、改进文风、勇于创新的新闻实践,从今年第28届河南新闻奖获奖作品就能感受到新闻宣传中的“四难”,正在被有效地破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闻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