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激趣尝试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课堂 激趣 尝试
  
  面对新课改奔涌的潮流,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搞好语文新课改一个切入点,笔者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二、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三、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初中化学提纲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印学习提纲,及时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觉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化学 提纲 策略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已成为教师的艰巨任务。一方面,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期刊
近年来由于普高热,职业学校的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由于传统体制造成的升学心理,初中数学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的倾向,重视学习尖子,忽视了大量的所谓“后进生”,加上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许多学生都进入普高学习,使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低。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学数学难,整体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惧怕学习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特点,笔者就针对职高学生的学习特点,谈谈自已对职高数学教学方法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穿新教材的一根“红线”。因此,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象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我对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导学方法认真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阐述如下。    一、自由论坛,激发
期刊
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培养目标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全新的语文教学观:摒弃机械训练,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学习模式,倡导实践、合作、体验、感悟,创造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设计要“活”    1、课题导入要“活”。课题的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当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否达到
期刊
我们的生活并不一直是阳光普照的,在阳光灿烂中也会有阴影。学生的表现也是这样,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向班主任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很懒惰、贪玩,对待家人冷漠、霸道,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学校却是公认的好学生,不仅遵守纪律,还宽容大方、乐于助人,甚至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优秀学生身上。他们在校充当好学生,在家却是个小皇帝;嘴巴
期刊
文言文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因此,如何搞好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实践。但收效甚微,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在吸收分步教学法等优秀教研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通译全文,然后学生背诵的传统模式,摸索出了一套新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与其
期刊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必须引起重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我想,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活动性教学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自学、互学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对说明文的教
期刊
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一些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遇到的障碍,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概念教学时,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教学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下面是笔者在新教材教学中对情境教学法的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妙,使他们倍感亲切,内心感到地理原来离我
期刊
刚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适逢国外的动态教学法流行,认为越是夸张教法,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热身运动法、全身动作法、游戏运动……凡是动态教学一并用上。一节课下来,只有一个字——累,学生的感觉就是——好玩,可一到期末进行考核,学生一问三不知,自己的教学心得就是——失败。  后来通过走出去学习和观摩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慢慢地积淀了一些相关的教育心得。在后来的 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结合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