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光自照 澄澈博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ongli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对张孝祥名篇《念奴娇·过洞庭》的赏析。文中重点分析了“风色”一词,认为“风色”不单单指天气状况,也指消息,也可隐喻外在的环境和局势。词人所领会的“难与君说”的妙处是一种自在逍遥的境界。下阕“孤光”隐喻着词人的人生追求、内心秉持。最终词人从些许冷意中走了出来,进入了博大广阔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风色 逍遥 孤光 豪放词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乾道二年,词人罢静江府北归,经过洞庭湖,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一、“风色”一词的多重意蕴
  这首词开篇就点明了地点和天气状况。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水域广阔,湖面无风。“更”之一字,表递进,强调了秋高气爽的天气。“风色”一词,颇值得玩味。风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只能通过拂动物体而显出形色。“风色”这个词组偏重于“色”,因为色是人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温庭筠《西洲曲》有“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之句。这里的“风色好”,指的是总体的天气情况良好,视野广阔。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其二》有“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之句。其中的“风色好”,指的是江上风浪大,便于行船。由此可见,“风色好”是一种颇具主观色彩的判断。“风色”一词是非常笼统的天气描述,它的具体所指,取决于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更无一点风色”既是描写天气,更是对整个洞庭青草大环境的描述。广大的水域没有一丝风的迹象,目之所及都静止不动,一切变化似乎都消失了,这就营造出了旷远空灵之感。词人身处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了一般。此时正近中秋,正值举家团圆之时,此刻词人却天涯羁旅,更显孤单寂寞。词人在之前的《丙戌七夕入衡阳境独游岸傍小寺》诗中就有云:“今夕已七夕,我犹在天涯。”①同时期《念奴娇·星沙初下》又写道“一叶扁舟,谁念我,今日天涯漂泊”“吴中何地,满怀俱是离索”②等句,流露出了孤独萧索之情。中秋时节,他只能“小倚篷窗,写作思家曲”③,这些诗词都可见词人流离辗转,与亲友音信难通。风色,也可作“消息”解。黄裳《洞仙歌》中有“杳无风色,肠断莲花信”④之句,就指的是近花期而风不至,如客子没有来信。“更无一点风色”,很可能暗指词人没有得到亲友的音讯。毕竟是中秋时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与亲友通信与否。“风色”也可指风势、风向,隐喻大环境及局势的变化。比张孝祥略晚的魏了翁在外多年重新回到京城时就写了一首《杨仲博生日》,其中有诗句:“自从补被趋帝京,二年不见波涛惊。不知风色今安否,但见朝朝侍明主。”后又有“只虞江上风色恶,不似帝城镇■乐”之句。“波涛惊”“风色恶”指的是局势动荡,环境险恶。“风色今安否”则表达了诗人对京城政治局势的担忧。南宋时期,朝廷丢失半壁江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小人弄权,党派相争,政治局势非常不明朗。张孝祥也在同时期的另一首词中感慨“处处风波恶”,表达了对险恶处境的不满。词人此时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处于一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却也深知“无一点风色”的表面平静安稳之下其实暗潮涌动。而词人此时所处的“无风色”的环境却也在客观上使他远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使得他的内心更加趋于平静。
  二、清洁澄澈的“逍遥”世界
  “玉界琼田”,一片如玉石一般晶莹剔透的世界。“三万顷”,虚指水域之广大,望不到边际。“著”字用得颇妙。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着我扁舟一叶”,是“我”和一叶扁舟一起被放置在了湖面上。⑤既然是被放置,那么放置者又是誰呢?妙就妙在没有任何人刻意为之,一切只是顺应造物自然之安排罢了。“扁舟”一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⑥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之后功成身退,乘扁舟自在而去。《中论·修本》:“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⑦“扁舟”,细长如叶的小舟,本就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具有独善其身的道家隐逸色彩。张孝祥同时期的词中也多次提到了扁舟,抒发了飘零之感,但更呈现出了一种任运逍遥的自在与旷达。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在庄子笔下,达到这种境界的神人是怎样的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六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⑧姑射神人的形象是肌肤如冰雪,非常柔美。神人不食人间烟火,风露都是不掺杂质的自然物质。神人与外界之至纯至洁之物混同为一体了。再看词人的状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此刻词人与月同辉,与河共影,整个人与外在的清洁世界融为一体了。精神之纯粹是精神之自由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词人胸襟磊落,不杂纤尘,方能“表里俱澄澈”。“游乎四海之外”则是摆脱所有束缚的大自在。词人所谓的难以言传的“妙处”,正是他此刻所体味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语言有局限性,此刻词人与外物相融,精神游于广阔无边的世界,这种感受,无法用语言让他人感同身受。
  三、心有所持,胸怀博大的人生境界
  下阕词人开始回忆多年的流离辗转,尤值得注意的是“孤光”一词。学者们以往总是把“孤光”理解为当时的月光。可是在此要注意的是“孤光”并不是某一时刻照过来的,词人在之前已说明“经年”。说明这一束光在这些年来是时时刻刻照在词人自己头顶的。词人肝胆皆冰雪,内心非常清洁敞亮。前文分析“风色”一词也指出了词人这些年所处的外在环境是非常险恶的。所以下阕第一句并不仅指出词人内心与清洁的外在世界和谐统一的情状,也同样指出了他一直以来坚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保住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因而每每自省之时,都觉得这些年来无愧于一直践行着的人格理想。“孤光”是一种隐喻,隐喻词人的人生追求和信念。“孤光自照”是说词人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检验,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肝胆皆冰雪”一句,是为自己写心,有的版本认为是“肝肺皆冰雪”。笔者认为还是写作“肝胆”较好,成语有“肝胆相照”,正可体现出词人坦诚的英雄气概。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本文将从“互联网 教育”创新模式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创新模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育模式;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76-02  Analysis of Class
一、抓住特征写外貌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做到写谁像谁,使读者如见其人。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三盏灯》中,“铁皮油桶”虽是个普通意象,却贯穿了全文。从生命的象征,对“不是傻子”的呐喊,到对历史意义的挖掘,“铁皮油桶”隐含着“灯油—生命”“战争—历史”“人—人性”如此丰富的象征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探索。  关键词:《三盏灯》 铁皮油桶 生命象征 呐喊 历史意义  苏童的小说总能让人从生命悲剧中发掘其深沉的文化根源,从而使小说的感情色彩愈发凝重。如《妻妾成
两只眼睛  情感是我们心的眼睛。  智慧是其中一只,慈悲是另一只。  當我们过度钟情的时候,一只眼瞎了,因为钟情使我们痴。  当我们生起怀恨的时候,另一只眼瞎了,因为怀恨使我们■。  一个爱恨强烈的人,两眼就会处于半盲状态。  在我们从爱欲中得到菩提,有更广大的爱时,在我们连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无私的悲悯时,我们心的眼睛就会清明,有如晨曦中薄雾退去的湖水。  生一盆火  在最黯暗无光的所在,最能看
清晨的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午间的操场上传来欢快的嬉笑声,傍晚的食堂中传出一阵阵吆喝声,这就是我的校园,我们就这样度过了有趣而又充实的九月。   操场上刚刚集合完毕,准备开运动会闭幕式。突然,一阵阵狂风袭来,吹乱了同学们的秀发。有的人伸手撩了撩被吹起的碎发,皱了皱眉头,眉间便形成了一个“川”字。他们将被寒风摧残过的双手缩进了衣袖中。紧接着,风更大了,显得那么肆无忌惮。杨树随之起舞。紧接着,一滴
摘 要:当今社会,事业“女强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话语体系中的女性形象,凸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之气。正因如此,“女强人”在社会分层中也面临尴尬的性别定位,她们既非男性,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成为无法单纯用性别衡量的女性类别。而除此之外,她们面临的更大问题是来自家庭、工作,以及爱情等方面的压力。台湾女作家朱秀娟的代表作《女强人》,在热情塑造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女强人人生困境的思考。 
周二,人称“学霸”的蓝青带来了两个魔方,打算在周三班队课上大出风头。我不屑,不就玩魔方嘛,你会我也会,有啥得瑟的。  不过,他带来的其中一个魔方确实令我吃惊。那是什么魔方啊!银色的,正方体,这不稀罕;稀罕的是,每个块面大小都各不相同:小的,长宽只有几毫米;大的,却有几厘米。  这玩意儿要怎么转啊?大伙儿围着蓝学霸,两眼放光。  小王一把抢过魔方,将其打乱,一脸坏笑说:“蓝青,有种你当我们面,把它马
【摘 要】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培养的是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不仅对学生日后参与社会生活非常重要,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前提。所以说,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全体师生的共同需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 要:小说《春尽江南》以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描摹整个时代的轮廓,但又不止于此,小说也以女主人公身份的变迁,展现了女性个体在爱情、婚姻中的遭遇和选择。文本直接指向女性身份和生存的紧张状况。格非在书写庞家玉(李秀蓉)的追求与反抗中,探讨了社会变迁下的女性的精神与生存困境。  关键词:李秀蓉 庞家玉 女性  在“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中,格非以冷静的笔触观照当下人们的生存现实,展现
摘 要:徐灿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女词人。其词集《拙政园诗余》所录虽是出自女子之手的瑰丽婉约之语,却在其中抒发黍离之悲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不逊于须眉之色的慷慨悲凉之音。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作者所处的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经历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在词的演进中和当时社会形成的文学观念及社会文风密不可分。  关键词:徐灿 《拙政园诗馀》 黍离之悲 身世经历 文学观念  清初阳羡派词人陈维崧曾言:“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