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ok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把北京四中老师的《雨巷》上课视频找来看了,感触颇多,现谈谈我的体会。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的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的。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讨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使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在课的每一段都不断引发学生感受与思考,这节课是在不断的提问与引导中完成的。其实,怎样引导提问、怎样层层推进很有讲究。所提的问题要深浅适当、有层次感,且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让学生有兴趣,这并不容易。如讲到油纸伞这个意象,老师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想到电视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就是常打着油纸伞的。于是老师顺势让学生从朴实、古老等方面去体会油纸伞这一意象所唤起的感觉。不妨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油纸伞换成塑料雨衣,那味道就两样了。所以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诗歌的美。老师这节课的节奏也掌握得比较好,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而且又能扣住教学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我想,诗歌教学除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以外,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做些努力:
  一是应当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讲诗歌一定要重视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获得自己的感受。这一点老师已经做得不错,课堂开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引导朗读,效果不错。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观感受,对于诗歌欣赏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老师也有一处提到了直观感觉,可惜未能突出,也未能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去获取这种直观感觉。
  教师应当向学生提示,第一印象的获取必须通过整体感受。读一首诗,不要一开始就字斟句酌,不妨在整个作品一气读完后,体会一下其中给自己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这第一印象是分析欣赏一首诗的前提与基础。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是有他们的阅读印象的,如果老师能就此强调这个前提对诗歌欣赏的重要,并引申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读诗的方法,那教学效果就会凸现出来。
  二是应当给学生提示:诗的欣赏不宜直解。老师大约会同意我的建议,因为她也不止一次说到诗的多义性。当第二遍朗读完时,老师问大家感受如何,同学们几乎都说很美。这时老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创作前后变化以及《雨巷》写作的时代背景。当然,对于理解《雨巷》来说,这也可以提供一种背景。但同时必须说明,一首诗的成功在于它可以激发不同的想象与体验,对《雨巷》的理解不应是单一的。这样,就可以和理解诗的多义性这一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了。我还发现,学生谈他们阅读《雨巷》的感受时,有的感觉太实,某些同学径直理解为失恋之作。面对学生这种太实的读诗法,老师应当提醒;诗歌欣赏的要义是不宜直解。
  第三,归纳总结的必要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成为了老师的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了我们自己的审美体验。但如果课后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是以前不懂而现在明白了的,以后再接触现代诗歌会有什么方法,学生恐怕不见得能回答清楚。所以,我们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一定积淀。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比如,应当以阅读的直观感受或第一印象为基础,点明象征性诗歌有多义性,诗歌欣赏不宜直解,读诗要注意感受和把握意境。总之,几条主要的阅读经验最好都能提炼和突出出来,作为一种必要的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让我们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讀完《雨巷》后感到一种特别的美,这种美是怎样形成的。老师解释说是意境之美,那么到底为何会有这种意境美。其实,光是讲意境如何美是不够的,学生好奇的可能还在于造成意境美的秘密,包括诗歌形式上的成功。而这方面显然没有多少涉及。其实教材的设计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就有知识性的考量。这道题如果老师课上一点都不讲,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也就不可能积淀读诗的必要方法。谈到这里,我想稍微展开一下,探讨《雨巷》为什么读起来非常舒缓优美,不光是意象美,还有音乐美、节奏美,而这些又怎样形成了诗作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必要条件。
  首先,《雨巷》意境美的包含了音乐美。所谓音乐美,是指每一行诗读起来都会有节奏感,行与行之间则有稍微长一点的停顿。这些“停顿”又叫“音节”。
  其次,《雨巷》的音乐美还在于句子结尾的韵脚之美。一般来讲,单字音或者三字音煞尾,会显得轻快,形成吟唱式。而双字音煞尾,则比较平缓,呈现悠悠诉说的调式。《雨巷》42行中有32行为双音煞尾,因此造成一种平缓舒展的效果。双声叠韵也是造成《雨巷》音乐美的一个方面。以上诸多方面,是形式问题,也是形成意境的条件。
  意境之美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体验,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这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雨巷》时先后用过“思想感情”“内容”“环境”“情绪”“意象”等多个概念,这些概念和意境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老师应当加以说明。老师也曾经要解释意境的含义,但同样没有作为知识点凸现出来。
  一堂课要讲得好,设计自然要精到,但怎样才能做到,恐怕还得靠老师的学习积累。我们常常说“教育是遗憾的艺术”。因为遗憾,因为缺陷,所以才有别样的美丽。
其他文献
作文立意相当于施工图纸,确定了写作大方向,安排写作思路和结构才有可能。教师不妨从学生思维方式作为引导突破口,利用作文实例,展开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对研究,通过求新求异求变化,找到立意切入点,这对提升学生作文实战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定向思维,凸显表达要义  所谓定向思维,就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的确定区域范围的思维活动。高中作文命题时,全命题、半命题带有一定的规定属性,有些材料作文也会给出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语文认知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认知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活动作为与语文核心素养对接的轴心,精心设计丰富的语文实
文本是意义不确定,也未实现的言语成品,它在作者创作和读者理解中存在,文学文本尤其如此。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即“闲笔”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写作叙事学认为,空白往往会由闲笔来设色。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闲笔”是散文“形散”特点的最大体现。细致探究散文的“闲笔”,能洞察文本中之“设色”。以“闲笔”为突破口,发现“闲笔”之所在,挖掘“闲笔”之用意,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选录了清代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代表作《左忠毅公逸事》。此文我读过多次,也讲授过多次,本以为熟悉之处再无风景。但今天再次阅读它时,又有了新的感受。诚如黑塞所言,“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不仅体会到了这篇文章选材典型,语言精炼,叙事简洁传神,更深深地感到:看似寻常最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并且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一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却获了大奖,与其跳出“零度写作”饱含温度地抒发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自由和平的珍惜莫不关联。文中,作者不仅将深沉的情感寄托在毒气室、焚尸炉、绞刑架上,寄托在参观者的一言一行中,同时,也倾洒在奥斯维辛的一草一木上。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高论在这里同样适用。  其实,文中关于奥斯维辛自然景物的描写
在上陶行知先生的《创宣言》之前,我问学生:“‘创造’的含义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创造?”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创造”即为“发明”,他们没有创造,创造是难度很大的工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再来说说“创造”的含义并举例说明,结果学生一共总结出来了这么几重含义:1.无中生有。比如“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早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2.创作。比如“美术
2015年南通市二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印象:  这是哲理类的新材料作文。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强调时间的短暂易逝,后一句强调时间的恒久漫长。这是一道颇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时间
从2016年开始湖北高考将整体起用全国卷,湖北高考语文卷在自主命题12年后完成了自己的阶段性使命。我,一个从教16年的语文老师,对此消息的反应是喜忧参半,且喜风光无限,亦忧征途漫漫。  首先,湖北高考语文在单干12年后再次融入大家庭,可以让湖北考生和湖北语文教育接受一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检验和锻炼,挑战中有美的历险。通过使用全国卷,湖北语文教育界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以湖北考生的卷面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优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劝辞艺术的不朽经典,历来被人们所称赞。题目是后来加的,文章一开篇就把大家引入到一个紧张的情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
鲁迅先生曾说过,语言有三种美,其一为意美,即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其二为音美,即音韵节奏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三为形美,即形式上的美,如字形结构、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不仅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理应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尽管語文课堂教学形形色色、流派纷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却往往丢失了语文本色,大走“综合”路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