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语文到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的再转身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241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结构指向——从失衡到均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于是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淡化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由内容分析为重心转为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心。
  阅读教学真的要弱化“理解”吗?当然不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明了——联合——概括——运用”视为教学的四个阶段,可见,运用的基础是理解。明了所学内容是初步理解;依据认知水平对信息作进一步的联合加工,概括抽象规律,建构新的认知,这是深度的理解;而能在实践中准确运用,才是真正的理解。
  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写了什么,需要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同样需要理解。对于《槐乡五月》一课,笔者设计了“知,提取文本信息”——“悟,破译表达密码”——“诵,促进内化积累”——“写,习得言语能力”这样的教学流程,将练写置于自读、感悟和积累之后,学生就有了积极有效的表达和运用。所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要依赖于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得以实现。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学习渐进的过程,不可偏颇其一。既重理解又重表达运用,读写并举,才能事半功倍。读写均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结构的常态。
  二、 内容指向——从选择到转化
  课文是课程的载体。从内容来看,语文教学要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转向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从课程论来看,语文知识和方法有四个层面:课程层面、教材层面、教学层面还有教师层面。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自身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将课程和教材层面的语文知识及方法转化为教学方面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呈现、传授给学生。而一篇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很多,要实现这一“传输”过程,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转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基点。研究学习基点,就是掌握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及学习困难所在,从而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二是文本表达的特点。抓住文本内容与表达的独到之处,积累语言素材,识得言语规律,正是“这一课”的教学价值所在。
  《槐乡五月》一课语言很有特色,文中使用了一些ABB式的叠词,还多用对称和错落的句式,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美,使得语言文字如行云流水。然而ABB式叠词作为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只需巩固运用。于是,笔者选取了对称及错落句式作为本课的教学训练重点。教学片段如下:
  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槐花的美和香?
  生:“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这两句话读上去很顺口。
  生:我发现前一句和后一句好像是对称的。
  师:是的。看,我把这两句文字变一变,就成了一首精美的小诗。(出示)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写读得顺口,心里感到很喜悦。
  生:表达出槐乡孩子摘槐花的快乐和满足。
  生:这样写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师:运用这样的句式,槐花的香和孩子的乐就自然从文字里流淌出来。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读一读这段话。
  师:课文中还藏着这样的句子,你发现了吗?
  生: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生:第3自然段: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内容,再由学习内容发现其表达的秘妙之处,体会对称及长短句错落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举一反三,发现这一类句子,获得言语的积累和智慧。整个过程,学生借助“自读和发现”的学习活动,实现了从语文内容到知识方法的有机转化。
  三、 目标指向——从聚焦到裂变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组织策略、使用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走向,正所谓目标是“纲”,纲举目张。笔者认为,以“学语文”为指向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聚焦语文知识,聚焦阅读方法,聚焦能力培养。于是,笔者对《槐乡五月》一课的课时目标作了这样的划分:
  第一课时:1. 抓住汉字偏旁认识并理解生字,重点学习“酿、醋、醇、醉”,指导书写“槐、顿”。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学习“摘取、组合关键词概说段意”的方法,提取文本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槐花的美和槐乡孩子的可爱。2. 引导发现对称句式和长短句错落句式,体会其表达的效果。3. 学习文中比喻句,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的方法、练写比喻句。
  从两课时的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制定、展开的。识字教学关注了方法,突出了识字的重点,这是以学情为基础而制定的目标。学习“摘取、组合关键词概说段意”,是顺应了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体会句式表达效果,感受槐花之美孩子之乐、学习多角度观察视角练写比喻句,既关注了文章的表达形式,凸显了主体性教学内容,又兼顾到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方向明确,教学实施有据可循,贴近学生需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聚焦教学目标,纲举目张,以学定教,带来的是课堂教学方向的简明、教学内容的简洁、教学环节的简化,从而引发语文课堂效益的裂变,实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增生。   四、 方式指向——从顺应到自主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落实的凭借。从“教语文到学语文”所体现出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辨识教与学的关键。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是自由、自主、自己掌握学习的方向和进程。
  在《槐乡五月》教学中,呈现出这样的对话:“初读了课文,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五月的槐乡到处白茫茫一片。”“请你上黑板把‘白茫茫’这个词写下来。”“槐花盛开时很美。”“你写‘美’。”“槐花香气要把我熏醉了。”“写下这个‘香’字。”……“很多同学都觉得槐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语句看见了槐花的美呢?”学生由此进一步展开对文本的细读。教师由学生印象入手,创设话题情境,巧妙切入文本,抓住学生的语感顺势引深,教学便沿着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向行进。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由“教语文向学语文的转变”,需要教师关照学生的特点,找到切入文本和话题营造的契合点,伺机而动,推波助澜,就能促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获得学习能力。
  五、 方法指向——从渗透到统领
  教学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教过,并不意味着教会;学过,也不意味着学会。语文课上的零敲碎打,浅析渗透是造成学生学习力弱化的主要原因。语文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应体现系统性和序列性,体现实践性和习得性。也就是不同学段要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对一节课中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取其一点,扎下根去。”方法的传授,不能仅仅停留在水过地皮湿的层面,要让学生学会,需将方法的学习置于整个大教学环节中,以此统领教学思路,架构学习的语境。
  《槐乡五月》第一段中有三个比喻句,按照从整体广角到远观及近看的顺序描写了槐花之美,想象丰富,语言精美,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学习多角度观察方法练修辞的范本。因此,在学生学习第一个比喻句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之生动、文字之美、表达之妙后,随即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么写出槐花的美呢?”“为什么同样都是槐花,在作者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姿态?”去探究第二和第三个比喻句,发现作者观
  讲坛
  察视域的差异。接着,让学生观赏一组槐花图,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多角度的观察视角,发挥想象,也来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槐花”,一句句充满幻想,极具灵性的话语从学生心中喷薄而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如一只白色的蝴蝶;有的槐花连在一起,近看像一串玉雕的葡萄”“有的槐花穿在一起,远看像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有的槐花团在一起,近看像一个圆鼓鼓的灯笼”……学生凭借语言对槐花之美进行了再创造,这既是方法的迁移运用,也是语言的实践表达。基于语文知识和方法统领下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发展便有了根基,有了生长的活力。
  六、 评价指向——从全程到终身
  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即学习目标达成度的多少。当然,对于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来说,衡量标准不可能整齐划一,所以以“学”为转向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中呈现的问题予以纠正的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进步和发展予以肯定的激励性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向出现偏差予以调整的指引性评价。评价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即从单一转向多维,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习方法、创新精神等。
  总之,教学评价依归是关注学生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的引领,因为语文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其他文献
【教学实录】  一、 趣意导入解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  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  生:正月初一。  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二、 初读古诗学字词  (一)准确流利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或难理解的字多读几遍。(生自读古诗)  师:(插话)咱们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扎根于生活,也就铸就了文章的牢固基石。但是,作文并不是生活本身的翻版,仅仅停留在观察、感知的层面,直白地再现生活画面,写出来的文章将会平淡无奇,没有活力,无法感染读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变成生动形象、值得欣赏的妙文佳作呢?在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具体做法。  
期刊
11月5日,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办的教育部小学语文示范性培训项目——语文国培班学员上示范课,内容为四年级习作指导课《珊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能说会写,可以说这是一堂真正关注全体、面向学生,全面扎实而有效的课。  一、 贴切的内容选择  我以为,习作中并列、总分、承接的构段方式,是中年级习作的重要知识点。于老师选择课文中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学习运
期刊
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一样可以写出动人的儿童诗!  他叫小庆,语文成绩不好。以前教过他的老师跟我说: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在班级的末尾。如果有人考不及格,那肯定是他。  怎样让他以及像他这样的学生也爱上儿童诗、会写儿童诗呢?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成长计划,并且每天都在实施这个计划。  就说小庆吧,课间我主动找他聊天。有时,我请他说说自己的儿童诗是怎么写的,花了多久的时间;有时,我会帮他改一个词,让他说说改后
期刊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既强调教师的“教”,亦强调学生的“学”,需要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倘若一方不努力或努力不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学生的“学”来说,“教”毕竟是外加的一种影响,必须经由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教”的努力,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从教与
期刊
一、 识字与生活联系构建“情境场”,因义定音  【片段1】  师:“挑”字是多音字,字典中有两个字音。(出示拼音)在《朱德的扁担》一课中,我们遇到过它。(出示句子:“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指名读)  师:在这里,“挑”表示一个动作。谁能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学生纷纷在座位上表演后,师指名上台表演)  师:就像这样,表示用肩膀担着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读——  生:(齐)挑(tiāo)。  
期刊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七嘴八舌)圣诞节!  师:说到圣诞节,我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一位老人的形象:(教师神秘的语气)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白眉毛,白胡子,赶着驯鹿,驾着雪橇,雪橇里装满了玩具和礼物。这就是——  生:(齐)圣诞老人。  师:(播放电影《极地特快》中圣诞老人起飞、降临的片段,神奇而神圣)同学们,圣诞老人降临了,就来到了你家,来到了你家(分别指学生,学生开心
期刊
一、 晒一晒,评一评  1. 上节课,沈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丝巾变出玫瑰花”的魔术,还记得不?同学们当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沈老师经过反复阅读和欣赏,发现了同学们作文中的不少亮点。咱们先来晒一晒作文题目吧!  2. 晒拟得好的题目。大家默览一下,你觉得谁起的题目好,为什么?  《魔术课堂变变变》——赵成  《魔术中的快乐》——魏雨淇  《第二个刘谦——沈老师》——张杰雯  《小惊
期刊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李白和比他大12岁孟浩然在黄鹤楼的送别也引起了轰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出示课题,生齐读)  2. 同学们,“陵”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
期刊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没有抒写浪漫动人、感人至深、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展现了父母之爱的平常,见到了庭院中茉莉的纯洁,享受了茉莉散发的幽香,带给我们宁静、安祥之美。平淡是真,平静是美,平凡是福。《爱如茉莉》一文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点点滴滴,平凡至极的爱情,释放出素朴至极的美丽。  一、 平静素朴的景致之美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然而日常生活自有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