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张翅同学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老师:
  您好!
  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学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政治制度史。在2002年全国邮发刊物征订中,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文史月刊》杂志,对贵刊朴实的办刊风格十分喜爱,尤其是颇具特色的《世纪回首》、《民国残页》、《史海揭秘》、《文史论坛》等栏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今年的《文史月刊》第3期,您身为主编,能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热诚地给一名高中同学回信,让我肃然起敬。其实我也感觉到贵刊名为《文史月刊》,但选稿内容仅限百年历史,美中似显不足。令人欣喜的是,您已计划采用寒笑同学关于增加古代史方面内容的建议,我相信这一作法一定可以使贵刊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
  作为一个研究秦汉政治制度史的学生,我非常愿意与贵刊其他忠实读者一起交流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因此不自量力,冒昧投来一组撰写西汉治国之君用人之道的文章,差错之处,请您指正。尽管我在写作过程中忠于历史事实,阐释力求准确无误,但因学识水平有限,拙文尚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不敢奢望全部发表,如能蒙您不弃,择其一而用,则我心意已足。
  盼赐佳音,并祝编安!
                        学生 张翅
                           2002年3月13日
  张翅同学:
  收到来信已一月有余,但来稿是当时就拜读了的,感到写得不错。今已编定了《文史月刊》第8期全部稿件,方能以明确的口气通知您,《西汉明君的用人之道》共三篇稿件,我们选其一和二,将发表在本刊第8期上。
  您在来信中对我刊作了充分的肯定,种瓜人和卖瓜人自然爱听人夸瓜好,我也不会例外。在高兴之余,我还想告诉您,我们这本刊物自今年交邮局发行以来,每月订数都在增长,说明读者是有眼光和支持本刊的。您能“自费订阅”本刊,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我刊发表近百年来的史料和文章,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本身所规定了的,也是已故总理周恩来在倡导此项工作时提出的要求。然而,文史资料工作开展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理应拓展,理应创新,理应适应更多读者的需要,正如您在来信中所说,“选稿内容仅限百年历史,美中似显不足”。因此,近年来我们在内容上已作了一些拓展,如晋商资料、旅游及文物资料的年限,就突破了百年。而且我们还曾设想过给在校的历史系同学和研究生专设一个栏目,作为作品发表园地和相互交流的纽带与橱窗,只是不知大学生们是否赏光,是否领会编者的苦心,更不知本刊订户在这样的读者中能占多大份额,因而始终未能确定下来,专设栏目便未敢盲目亮相。
  作为编者,我们重视作者,更重视读者,把读者视为自己的上帝。创办过月发行量达120万份杂志的我们这一批编辑人员,又是热烈的追求者,在遵循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心总热恋着读者,思绪总环绕着读者,双耳总倾听着读者,目光总凝视着读者,其热切,其执著,恰如一个恋人,总期望着读者的顾盼与回应。读者哟,你们能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和依恋情结么?如今收到您发自芜湖的来信,得知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我们还有知音,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因您的文稿质量不错,刊物版面偏紧,故仅选发两篇。我们盼望在大学生中有更多的自费订阅者,同时欢迎他们的来稿。
  赵政民
  2002年5月3日
其他文献
国耻民仇怎能忘,耄耋暮年记犹新!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公然炮轰我卢沟桥,点燃侵华战火。日军的铁蹄,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河北省踏入雁门关天险,于同年11月8日攻入太原。次年2月侵入临汾。日军势如洪水猛兽,长驱直入,沿着同蒲路南下,相继侵陷侯马、曲沃、闻喜、运城。  当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其五十三军、四十七军、十四军、二十九军等四个番号军,集中退到绛县境内进行休整,作新的部署,
期刊
(七)林彪事件和批极左思潮    好不容易熬到了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中央部署落实政策,我们一批因有种种“问题”已被报社编入另册、等候被扫地出门的人,又被陆续调回编辑部安排了工作。我被安排在“毛泽东思想宣传组”。离开编辑岗位几个月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办公桌上,当时确实有重回党的怀抱之感,心情竟然十分激动。回想两个月前我被编入“另册”后,已经做好了下放干校劳动的思想准备,只是担心孩子们还小,家中又
期刊
《文史月刊》2002年第5期发表的《日军在山西的毒气弹》一文中,其第44页右栏第1行提到的"谭庄"应为"坦庄",第15行提到的伪兵队长张存根,应为保卫团团长张同忠。该人是原平县(崞县)西南贾村人,其保卫团当时就驻在坦村。定襄上零村距张同忠出生地七里路。  神池县老干部局 武纬
期刊
1935年夏,我从北国太原到江南游学。  提起江南,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无锡国专。提起国专,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老夫子——唐文治先生。唐老夫子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但全校上下几乎没有人称他为校长,而一律称他为老夫子。这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老夫子作过前清的工商部侍郎,代理过尚书;丁忧在家,受命接办了南洋公学,肇建了交通大学。这个学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前几年交大校庆,上海本校和迁西安的交大,都有隆
期刊
我作为一名保健医生,很荣幸地在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了三年。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伟人的风采,亲耳聆听了伟人的教诲,他那浓重的四川乡音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小平同志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的亲切,富有启迪意义。  那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经过十年动乱后的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为了
期刊
老布什总统的反复    对于达赖喇嘛来说,1991年4月18日是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因为这天他同布什总统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晤谈!  尽管这次会见不是在椭圆形办公室而是在总统私人住处进行的,但由于是美国现任总统的第一次接见,因而达赖还是感到受宠若惊,得意忘形!  尽管晤谈时间仅仅有半个钟头左右,但由于是总统本人突破了美国政府要员不与达赖晤面或接触的政策,因而达赖还是感到特别的高兴,十分的满足!  应
期刊
山西大学是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之后,于1902年创办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她早期的办学历史中,分为由中国人主理的中学专斋和西方人主理的西学专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和西学的不同,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一、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的分设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爱国的知识分子
期刊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作用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彻夜的友好的长谈,有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中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一、“梁先生,我们早就见面了”    1938年1月,陕
期刊
程宽先生,字子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关家窝一户农家。工于诗、书法、拳术、古琴演奏和法律,深谙古文,通晓商贾,颇具匡世济民之才。然而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所幸晚年欣逢盛世,捐献古珍,标注古志,捐资兴学。解放初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被举荐为平陆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健康老人等。1995年2月6日溘然与世长辞,终年93岁。临终前要求入党,经组织审查,特批准
期刊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65周年和闻名中外的忻口战役65周年。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地处当年忻口战役正面战场中心地区的原平市王家庄乡,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组织领导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指导下,退休教师邢明才、王文奎、邢充等同志经过五年多的细致访谈,搜集整理了60余篇、计8万余字反映当地抗战史实的稿件,编成了《王家庄乡文史资料》,已于日前出版发行。一个乡出版文史资料刊物,在我省尚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