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文能力”。教学中利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背景资料 思想奠基 加深理解 激发兴趣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课的基本篇目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一些新内容的课文、介绍新兴知识的课文选入课本。当教师将课本所选课文作为典范与学生共同学习时,时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困惑: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历单纯,社会阅历肤浅,知识面还不十分丰富,他们对一些课文感到陌生,感到遥远,以致直接影响对文本知识的理解、领悟,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认为文本的背景资料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资源,有效利用背景资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恰当使用背景资料夯实思想奠基
  
  日常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地位一直被教师所注重,但令人不解的是老师费尽心思,可学生总有失分,尤其是涉及课文内容、主旨的题目失分就更严重。这就不能不让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哪一点没有讲到?此时我就要问:在新授时学生对课文背景资料了解多少呢,他们有多少“底料”去理解那意思凝练的文言语句呢?比如教读《出师表》一文,如果学生了解了当时魏、蜀、吴三国局面,那么就会真正明白“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如果学生对诸葛亮在223年—227年已为出师伐魏做准备有所知,那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所指为何自会迎刃而解;如果学生对三顾茅庐、隆中对、白帝城托孤等历史史实有所了解,才会真正体会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忠心。同样如果学生对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知晓一二,就容易理解“亲贤远佞”为何为全文主旨。也就是说有了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才有了感性了解,进而就会有理性的感知领悟,才会学懂课文,才能游刃有余的做题。
  
  二、适时使用背景资料加深课文理解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我发现由于受时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去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文章距现在几十年,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而写,学生对文中所写内容有不理解之处在所难免,怎么办呢?我认为老师可以把当时舆论界的悲观言论摘印能给学生,那么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失掉自信力”的人到底是谁,不用老师费劲,学生自会心中有数。再者,如果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民党官僚一味求神拜佛的历史史实,那么学生对“自欺力”一词的理解会更深入。当讲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教师适时辅以相关资料让学说说什么就是埋头苦干的人,什么人就是拼命硬干的人,我想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何愁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深化,何愁思想不受到启迪?
  
  三、巧妙使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外国作品,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时我也非常注意背景资料的运用,激发起学生阅读外国作品的兴趣。比如学习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文,如果先通过讲述“伏尔泰之死”“卡拉斯事件”等故事激起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的兴趣,再让学生结合《世界历史》相关内容,尤其是伏尔泰为弱势人群的呐喊、奋争的史实,课上进行交流,那么本课的教学难点不但会轻松突破,还会在学生头脑中泛起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涟漪。
  背景资料在语文教学中的可利用价值可见一斑,今后在教学中我将继续怀着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余昱著 《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探究式学习就是要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列出了许多活动,
[摘要]:语文教学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布置创新型作业,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达到培养创新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 质疑 能力    目前,谈到教育,热门的话题便是“素质”,便是“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茶树(供试材料薮北种)茎切片和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条件,以再生完整植株。采用 Murashige& skoog 培养茎,璃脂0.8——1%。适宜的条件是,蔗糖
《新标准课程》相关文件和要求应用以来,各学校的教学和教研都强调教师要求领悟新标准课程中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灵活处理教材和考试要求,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做好准备,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由于少数教师上课时没有“教好”数学概念,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概念,即不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又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针对这种情形,笔者就如何
英国一名专家近日援引新证据提出惊人学说,指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领导的船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早在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航海家便已经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启发诱导而不代其思考,解惑质疑而不替其解答,讲其当讲而不“面面俱到”或“蜻蜒点水”。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数学兴趣 合作学习 探究意识 师生研讨 捆绑评价 训练升华    近几年,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通过实践探索,我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