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英语课堂之我见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l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冲破教科书知识的樊篱,学活课本,开发学生智力,这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探索者,又是学生思維能力的开发者,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下结合自己一些做法对此做一浅谈。
  一、营造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地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状态。如果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这正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了营造这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课下我经常让学生写建议,如“老师该怎么给我们上课”,“我喜欢怎样的上课方式”等,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上课时我经常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鼓励的语言鞭策学习,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巧设英语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扩散思维的能力
  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我国学生而言.由于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他们缺乏英语使用环境,所以,在开始英语学习时,学生们往往会对英语有一种天生的隔膜感。因此。一名英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氛围。比如,在班上开设英语演讲板块、举办英语小组讨论会、英语即兴表演、英语故事会以及用英语遣词造句等。在课下还要要求学生不断地加强英语写作训练,包括要求学生做命题作文、自由写作等,普及学以致用的“英语用中学”的理念。
  教师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着力于培养他们的扩散思维。因为,扩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扩散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个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 扩散思维又称为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扩散思维的关键是“由点及面”。
  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如句子翻译、口语发言)时,不受常规思维方式的约束,从一到多,由点及面,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甚至想法多得“像夜空怒放的礼花,如太阳光芒四射”。例如.教师在讲解词组shoot和shoot at用法上的不同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shoot at(动作本身)/shoot(动作结果),由此可也使学生联想到许多这样的词组.比如,listen to(表示动作)和hear(表示结果),look at(动作)和see(结果),等等。而由及物动词shoot和一个介词at连用.可以构成一个动词短语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一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的发散思维:write(写)/write of(写关于……的文章),hear(听到)/hear of(听到关于……的消息),learn(学会)/learn of(了解到关于……的情况),等等。而又由介词at和of,学生可以联想到一系列相关的词语的用法。可见,扩散思维是没有尽头的。学生的思路一旦被打开.各种答案就会像雪崩似的涌现, 同时,扩散思维又像一面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奇妙的英语世界的美丽景色。
  三、培养学生勇于、善于质疑的能力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可以促新思想的诞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培养,教师应把解疑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难点和疑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积极争辩,各抒己见;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创新精神,大胆提问;五是组织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学过的知识,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六是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失败的原因,纠正方法等途径。
  四、引导学生乐于合作,集智取长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培养学生乐于并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如共同解决知识疑难、热烈讨論辩是非、学习借鉴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虚心请教的艺术等,这是非常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可以相信,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思考、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一、引导学生从为学习而学习,变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1)培育学生的上进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弄懂如何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位老教师说得好:好的教师着眼于智慧的开导、能力的培育,平庸的教师只懂得传授现成的知识。针对班上情况,进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提出各科特点,介绍好的学习经验,引进竞争
期刊
摘要:本文建议让浮躁功利的语文课堂慢下来,并从备课、上课两个个层面对如何慢下来进行了具体分析:备课时慢下来,学会取舍,多元解读,强化学案;上课时慢下来,给学生多一点读的时间、说的机会、写的天地。  关键词:语文课堂 备课 上课 “慢”  近几年来各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者都在片面追求高效课堂,课堂上强调预设,重视生成。但是预设容易生成难,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一厢情愿根据
期刊
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倡导下,动手操作被广泛地引入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重要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动手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它们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当前,小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平时不注意语言的积累,导致了小学生写作语言的匮乏,表达的欠缺,以致出现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和“言之无物”的现象。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刻不容缓,怎样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的个性各有特点,教师应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
期刊
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实际,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务必抓好对“中下层生”的转化,如果只顾抓几个所谓“尖子”,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加强对“中下层学生”的辅导,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化学素养。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还必须要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手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每个人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才能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陶行知先生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电脑、手机等已经普遍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之一。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个教师即将面临的新任务。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自身心理特点以及网络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小学生在网络方面的德育教育进行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信息有好有坏,关键是正确选择,因此,培养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取其
期刊
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眼里只有“利”,而“义”往往被他们忽略,于是他们只做有“利”的事情,而将有“义”的事情忽略。这里的“义”我更愿意看成是一种道德。  做到义利统一,对得起我们的良心。比尔.盖茨曾在一次慈善晚宴上说到:“捐出钱财,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安抚了我的心。”利——物质上的财富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虚荣心背后真实的却是每个人的良心,义——精神上的财富恰恰可以安抚我们的良心。  舍义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认识,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科学探究总结出来的。新的初中生物教材编入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探究实验,以促进和发展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下几个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收集和展示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事实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
期刊
摘要: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和保障交际的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与目前的词汇教学现状,使英语教师深入思考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英语.  关键词:词汇 学习 记忆 方式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一般都按照教材模塊顺序进行,教学模式是“模块直线渐进式”,即每一“模块”单词集中在一个词汇表中,列于书后,以 便教师集中教授和学生集中学习。但是,缺乏循 环重现,每册书与书之间也没有系统联系。这就 导致教师在一
期刊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