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sie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苦闷心理。苦闷心理是高校学生经常存在的感受。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往往比较困难。而有些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入不敷出的学生心理上不平衡,产生苦闷心理。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下岗现象,高校学生往往感到将来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自卑心理。主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自尊感特别突出,但却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导致自我失调产生自卑感。在学业上,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或与同学相比,自己考的学校档次低,产生自卑的心理。大学生在过去大都是佼佼者,现在人才济济,自己失去高中阶段的地位,使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心里感到失落。在生活上,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了学生在学校里消费水平的高低,而导致一些同学在各种活动中常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总感到别人认为自己小气或吝啬或被别人瞧不起,产生“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以及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等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有消极抵触等。
  孤独心理。主要是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缺乏知心朋友,自己不为别人所接纳,渴望友情却得不到满足等。一方面是认识的偏差,错误的认识则导致消极的情感、意志与不良行为,产生片面的或错误的观念,一般只看到人际关系中的反面,如阴险、奸诈、狡猾等,却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等,或者把人际关系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因而不可交往,自我孤立。在日常生活中“对己宽,对人严”,当发现同学身上的缺点后就产生厌恶情绪,采取疏远、回避的态度,或为一件小事怀恨在心,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报复。这些情况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形成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感。另一方面,由于成长环境、经历等因素在客观上缺乏社会交际环境或缺乏交际能力,造成不善于同周围人的交往,不善于为人处世。缺乏缓解同学间矛盾的能力,如过分内向、孤僻的个性,妨碍与别人的交往,不为同学接纳,导致同学间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理解,造成朋友、同学间的不融洽。
  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突然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过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恋爱、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多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不少大学生中存在。他们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愤怒。而别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困境时或幸灾乐祸,或用贬损别人来求得心理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个别高校学生会发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
  
  高校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学生个人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高校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变动之中的高校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且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逐渐走向成熟。但同时,因为一下子失去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还是有少数人不能在心理上达到成熟。
  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心理不健康的高校学生除了生理原本有缺陷的,从小受到歧视(如私生子、弃儿、父母犯罪)未能正常成长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则是被家庭和学校刻意重视、溺爱的“骄子”。强烈的优越感,造成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但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和适应能力,加之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间距以及面对考试、期待就业带来的焦虑,哪怕是不大的精神冲击,都可引发心理障碍。另外,现在家庭独生子女的群体不断增多。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心理特别易受挫折。同时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去更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思乡与不适应,多见于一年级新生,以女生为突出,她们在家中是宠儿,来到新环境,没有独立在外生活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高校生活,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
  社会与历史的原因。首先,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加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各种思潮的涌入,民主化逐渐推进,时代突然把社会转型过程中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现象呈现在心理结构十分脆弱的高校学生面前,这不仅会造成价值观混乱,而且还会造成情感的极度苦闷,致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加之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因而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其次,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健康狭义理解为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健康。迄今为止,心理治疗与咨询意义仍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不少人心理、情绪、行为失常,却一直以为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四处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经人指点才来见心理医生。
  
  排除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
  
  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条件的大学应按教育部有关心理咨询的规定配备专职咨询人员,同时聘请几位兼职人员。在心理专业人员一时配不齐的情况下先定编,承认兼职人员的工作量。加强兼职人员的培训,使心理咨询活动在各大学开展起来。要在大学的教育内容中加强心理学的教育,目前在我国各大学中开设心理课仍不普遍,应该使每个在校的大学生都能!修一门心理学的课程。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应根据高等学校心理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扩大心理学专业的招生名额,争取在3~5年内培养出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满足高等学校的需要。要为心理咨询活动提供好的场所,所需的经费应列入教学经费预算,特别是在我国心理咨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开创、发展阶段更应加大投入。
  发挥集体力量,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保持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高校学生的心理挫折实际上难以避免,但如果有一个温暖的集体,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挚友在受挫之时能伸出友谊之手,给予鼓励、信任和抚慰,帮助他稳定情绪,走出低谷,就可减轻心理障碍的程度或避免造成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义务感,使他们学会关心爱护同学,真诚待人,在集体中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气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帮助,保持心理健康。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是维护和增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把学生吸引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能使他们紧张的神经处于平稳积极的情绪状态中,调适心理,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并在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中经受磨炼,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解除心理紧张,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地科学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修养,学习掌握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卫生指导,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使学生在确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同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适应能力投入生活、投入社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加强学生自我修养,培养自尊感,增强自信心。首先要稳定情绪,冷静思考,以客观务实的态度面对现实,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高考是人综合能力的考查,它除考文化课外还间接考查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现在不要再为过去自悲、自责,而要向着未来,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在群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应想到由中学进入大学,适应学习环境还有一个过程,需要改变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增强独立性,克服依赖性。况且被录取的同学在班里不一定继续名列前茅,多数居于中等位置,有的还会落后,因而没有必要为此类情况感到自卑。其次,在生活中要用乐观的态度正视挫折和逆境。尤其大学生遇到经济困窘,这的确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困难,但逆境使人更清楚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且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自立能力,树立贫贱不能移的信念,应该为自己从贫困中考上大学而自豪、自信。在交往中要不卑不亢、以诚为本,不应“以烂为烂”,而应穷则思变,驾驭现实,调整心理落差,协调心理失衡的状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卑感的心理就会逐步减弱,自尊感就会增强。
  
  参考资料:
  (1)杨波、杨根明:《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克服建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2月。
  (2)曾儒香:《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安顺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刘淑琴:《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化解的对策》,《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总第42期)。
  (4)李世芬:《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排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7期(总第55期)。
  (5)叶安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分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李健敏:《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与克服的办法》,《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如果把体育事业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小城镇体育应位于这座金字塔的最低层,是整座大厦的基石。对湛江市小城镇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根本目的是想为推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各个高校在新课改的标准下,开始新课改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项目游戏化教学,就是教育改革体系下新教学模式的体现,运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此后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思维方式rn思维学告诉我们,思维模式的静态结构由有机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情感结构.其中,情感结构是思维模式的驱动系统,对思维模式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对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发现个中行为长处与不足,并在教师的日常行为、板书设计、授课内容、教学思想与师生互动五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便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近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1、指导阅读,进行训练。  2、指导写作,进行训练。  二、通过提出问题, 培养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入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一则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则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这两则新闻,不仅须抓住“战争”的主题,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而且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从叙事学的视角探讨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区别,把握兼具真实与美感的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学”,他
一、教学背景分析与处理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选自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用书《职业道德与法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分为两大部分:职业道德与法律。本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