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 增色作文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开磨灭的貢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传统文化在学生作文中魅力无穷。从而觉得作文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弘扬传统文,以生活为源泉,努力构建自由写作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提高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为作文增色呢?
  一、古诗词、名句的引用
  好的古诗词、名句巧妙地引用到写作中,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写作过程中碰到合适的语境,引用古诗句。如描绘清新优美的自然,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离别相思的悲伤,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达隐居山林的闲适,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次,把古诗句借用到每段的开头,总领全段。这样,形式别具一格,意境优美,内容有铺排之势,美不胜收。曾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叫《走过四季》,描绘自己对一年四季的独特感受,开头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述自己视角、感受的独特,然后分述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总领自己对百花盛开、大地穿上绿装的春季美景的喜爱之情,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总领自己对热闹、孕育希望的夏季的憧憬,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总领自己对成熟、收获、奉献的秋季的赞美,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领自己对冰清玉洁的冬季的尊崇,最后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总结万物在四季尽情展示自己,奉献自我的精神,托万物言自己为人类贡献一生之志。这样的作品,怎能不叫人赞不绝口。
  然后,把古诗句作为作文主体部分的小标题。有一篇文章就采用这种方法,题目是《用心聆听》。
  二、观察生活,叙写民俗
  体验民族情结, 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我们把民间文化引入课堂,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介绍粽子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汲取到可贵的民族精神营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其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缅怀先烈,让学生表达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重阳节到敬老院拜望老人,能让学生写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谐亲情。
  三、文言文的活学活用
  学过文言文,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像《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样的短篇,道出的却是无尽的美景,叫人久久不能忘怀。毛泽东主席曾饱读诗书,得文,言文之真传。他的《沁园春·长沙》曾让天下文人折服,让万民传诵。写景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语惜墨如金,意境雄浑开阔。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概括性强,且形象生动,点睛之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质朴的赞语,激起了广大革命志士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我们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就要把文言文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才能写出有丰富内涵的文章。
  四、传统名人名言的引用
  我国历代名人有许多是大家公认的某一方面的典范,所以引用到作文中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千万不能忽视。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的因材施教、不耻下问,岳飞的精忠报国,屈原的爱国,文天祥的舍生取义,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旷达洒脱,刘备的礼贤下士等等。这些典范人物牢记在心,选材时信手拈来,说服力强,且生动形象,从此不用再愁作文难写。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平时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辉煌璀璨,介绍祖国山川的壮丽, 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唐宋诗词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记述活动过程抒写感受。又如迎新年活动,可以让学生写对联迎新年,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联语,学生热情高涨,气氛活跃,把作文教学创新实验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此外,以“感谢社会关心我”“感谢文化熏陶我”等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写作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走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
  六、经典名著导读
  我国古典名著当推《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学生阅读之后收获多多,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典型事件的叙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了学以致用,我们要把握文章的选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选材方面,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靠材料再现出来的,通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共同反映人物的多个层面。因此,学生写文章选材时,写多件事,则要注意详略得当,若只写一件事,则要写清其来龙去脉,挖掘其意义,给人警示。在塑造人物方面,学生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塑造的关键是写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像《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个个美女,人人美的不一样,《水浒》中的108 个好汉,个个英雄,但英雄本色不一样。围绕特点,用多件事来突出再现,性格就鲜明起来,再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加以描绘,形象就会逼真。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长期这样融入传统文化,定会为作文增色不少。
其他文献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泥塑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捏造出自己喜爱的事物。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幼儿园泥塑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在深入学习、领会泥塑活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泥塑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  泥塑是一门艺术,是人意识的再现。它能够生动地
期刊
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发展。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笔者努力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将百色壮族山歌引进课堂,通过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就山歌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以下管窥。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期刊
当你看完央视每晚的新闻联播后,会发现主播时常会加上一句,请关注相关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这说明什么呢?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不断增加,我们要不断改变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信息都以“微”的方式出现,微视频、微拍、微讨论,而和我们教学息息相关的就出现了微课。  一、紧跟课堂教学的时代脚步,调动微课程这一课堂生力军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
期刊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學习以及工作方式。我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首先是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个过程已在十几年前就在实施了,随着信息技术不段的发展,我们的整合过程不段的优化又进入了更深的一个层面,在不段的优化过程中,各学科与信息技术已融合在一起,各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我
期刊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开展泥塑活动不仅能使幼儿从小了解、接触民间的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让教师尽快达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我园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定期向教师介绍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督促各班确立研究课题;为大家创设研讨的氛围,通过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泥塑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
期刊
泥塑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究其历史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艺术,泥塑因其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  我国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我们的美食文化、传统习俗、特色的建筑以及我们壮阔的自然景观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这些抽象的字眼,孩子们却不慎理解。故而我们将传统文化具体化,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利用泥塑创造出
期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教学范文,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选材往往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在教这些文章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进行科学处理,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能有效
期刊
经查询资料:“点化”原指僧道用言语方术启发人悟道,但是,僧道的点化仅局限于佛道的教宗教义之中,依然是进行限定性思考,是一种封闭型的的点化。而这里所指的点化是指在悟的基础上,再以“悟”为起点进行思考,联想,指导应用和启迪创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持续思考提高思维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形成独立人格,通过体悟善意形成善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升境界。  在理解“点化”所蕴含的意思基础上,我几乎明白了数学课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是:“培养學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修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课堂中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