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秉持何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进展与成效。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就现阶段而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应确立系统性、辩证性、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1-0032-0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制与路径的总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把思想付诸行动的方案与措施的选择,进而决定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人与人之间工作能力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将会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
  
  一、确立系统性思维方式,在统筹全局的战略谋划中推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是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了系统运动的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惟有系统谋划,才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合力。系统性思维方式要求将经济社会发展看作是由多种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对全局的统筹。
  
  (一)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和把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互依存。国内发展为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对外开放为国内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作为一个大系统来思考和谋划,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化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和矛盾,加快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一些企业不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少地方滥设开发区,为吸引外资比拼优惠政策;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等。化解这些矛盾,要求我们确立系统性思维方式,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通过扩大劳务输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开拓并建立稳定的境外能源资源基地、打造企业自主品牌、扩大内需、推进国内市场与国外贸易一体化等,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和把握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性的关系,一直是我国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中央一味放权,势必导致全国缺乏应有的集中,造成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如果中央一味抓权,就会既导致中央政府陷于事务性工作而不能自拔,又会造成对地方各级政府活力的压抑。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资源在全国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破解中央和地方关系中的死结,关键在于以系统性思维方式厘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就要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定位,区别各自的专属职责,区分相应的人权、事权和财权,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行政不力的状况。利益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核心。要根据地方相应的事权,给予地方相应的财权和人事管理权。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制度化进程,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三)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和把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可分离,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应看到,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拉大,“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说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果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及时跟上,不仅会导致经济增长难以为继,而且可能葬送经济增长的成果。以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可见,确立系统性思维方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确立辩证性思维方式,在协调利益的正确取舍中推进社会和谐
  
  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位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在事物的矛盾运动即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把握事物,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关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重点是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能否辩证地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 辩证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集体利益由个人利益组成,但又高于个人利益,因为集体利益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的增进,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增进,但个人利益的增进,并不必然带来集体利益的增进。如果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时个人利益的增进就会带来集体利益的增进,反之,则会对集体利益带来损害。一般来说,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符合时,个人利益就是正当而合理的,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悖时,个人利益就是不正当、不合理的。个人不能损害集体利益,集体则应保障个人正当而合理的利益。离开了个人,集体利益是没有价值的,而离开了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也是没有保障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辩证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既要尊重个人正当而合理的利益,又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绝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二) 辩证地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结构中的一对重要矛盾。局部不是整体,但事关整体;整体由局部构成,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这就要求 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只看到本单位、本部门,还要看到全局和整体。有些事情,从局部来看是可行的,但从大局来看是不可行的,这时就应当自觉地调整局部以至放弃局部,以适应整体的需要。当然,只看到整体而不顾局部的特殊性,不可能把局部的事情办好,也就达不到整体性的目标。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利益的多样化、复杂化,需要我们尊重和维护方方面面的合理利益,但对某些单位、地区、行业的保护主义行为,或政府部门利用公权寻租、自肥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则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例如,一些地方在本地利益的驱使下,在市场、资源和产品上实行保护主义,虽然对本地可能会带来某些暂时的利益,但从整体上看则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因为它不仅堵塞了流通渠道,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限制了区域间的协作分工,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落后的作用,最终也必将使本地利益受到损害。这说明,局部利益再重要,也不能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部利益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利益,应当成为我们协调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 辨证地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可能相一致,也可能相冲突。当前利益是指经过现实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利益,长远利益则是指需要长时间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利益。由于当前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容易造成人们只看到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甚至为了当前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这种不良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许多事情本来只有将来才能做到的,硬要拿到当前来做,虽然从长远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当前却是不可行的。同时,有些事情从当前来看是可行的,不见得从长远来看也是可行的。过去,我国一些地方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虽然暂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从长远看,由于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走向了对已达目的的否定。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一致的情况下,当前利益的实现不但不会妨碍长远利益的实现,反而有助于长远利益的实现;但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则不应图眼前的一时之得,而招致长远发展之害。辩证地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把近期需要和长远目标一致起来,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三、确立建设性思维方式。在化解矛盾的积极作为中推进社会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大量的社会矛盾与重要的战略性机遇同时浮现的客观事实,要求我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但处理得不当或者不及时,也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产生冲突和对抗,葬送大好的战略机遇期。秉持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思维方式,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应对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变对各种冲突“以硬制硬”为“因势利导”,变对各类矛盾“听之任之”为“主动作为”,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化困难为转机,在推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大发展与大跨越。
  
  (一) 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激烈表现形式,是社会利益诉求表达的瞬间爆发,参与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尽管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但由于一些群众要求的合理性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相互交织,加之违法犯罪和敌对分子可能借机插手利用,因此,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政策性要求很高。一旦处理不好,利益诉求表达的大门得不到开启,利益矛盾就会日积月累进而酝酿并形成更严重的危机;而如果处置得当,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了疏通的渠道,社会内部的紧张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得到缓解,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就有了保证。党和政府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走向。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在释疑解惑中达成政府与老百姓的零距离沟通,使政府了解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群众误解和取信于民,从而达成政府与老百姓的良性互动,使坏事变好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群体性事件与暴乱性事端是两种性质的概念,对于后者,则应坚决打击,并力争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
  
  (二) 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社会纠纷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医患纠纷、购房纠纷、服务纠纷日益增多,由商业欺诈、合同毁约、不正当竞争等引起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而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社会纠纷更是屡屡见诸报端。社会纠纷大多是因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或由某些不合理的利益诉求而引起的,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纠纷,要求以建设性的方式建立一套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纠纷的机制,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注重预防,及时发现,多法并举,力争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调解和处理社会纠纷,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社会各方都有义务去做增信释疑的工作。通过法律之外的渠道,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和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降低社会纠纷处理的成本,并能将法律滞后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
  
  (三) 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互动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经济的打压日益明显,由贸易、投资等引起的国际利益争端不断增多。国际利益争端如果解决得不好,往往会波及国内,冲击国内的经济秩序,诱发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在对国际利益争端的处理中,应秉持建设性的态度,在坚持国家利益原则的前提下,通过谈判和协商,在相互妥协中扩大利益共同点,谋求双方利益的均衡与“共赢”。建设性地处理国际利益争端,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种竞争力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有效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同时,还应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积极探寻在国际规则体系中解决国际争端的良谋妙策。
  
  四、确立发展性思维方式,在抢抓机遇的扎实工作中推进社会和谐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任 何问题和矛盾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和谐社会建设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我们既应有不失时机加快发展的进取意识,又应有脚踏实地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一) 以经济发展夯实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每一样都与民生休戚相关。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邓小平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才会有切实的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而应以与老百姓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现实问题人手,着重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多、对老百姓生活影响最大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在加大对民生工程的财力物力投入时,应特别关照城乡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保障和生活改善问题。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还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 以科技发展创造解决环境问题的契机
  环境问题既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即非人类所能控制的自然灾害,还包括次生环境问题,即指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今时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次生环境问题,是指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的生态危机。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是随着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而启动并不断发展的,科技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既因科技发展而生,也必将而且只能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科技水平不高必然导致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可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由人力、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与升级,在于加快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步伐。此外,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还应加大对节能技术、废物回收技术等环保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国际环保领域的技术合作,促进环保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三) 以制度发展提供解决腐败问题的良方
  腐败,通俗一点说,就是国家工作人员钻现行制度的空子,凭借公权力资源进行权力寻租的活动。腐败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规范化和有序化,而且还会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感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制度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是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尽快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反腐倡廉制度防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预防和打击腐败决不能止步于被动应付,满足于一事一案的处理和解决。在不断加大腐败打击力度的同时,要积极思考腐败背后的制度性根源,努力探索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制度性途径,将建立防治腐败的长效性机制作为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5]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1-02(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1).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产业相对饱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持久而多样化;微利时代的到来.更使企业所能获取的各种资源也更加趋同化.企业只有靠加强基础管理来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
近年来,作为华北油田公司主力上产单位的第三采油厂,面对油田储量不足、油藏复杂,以及成本压力大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知难勇进,积极在深化经营管理、创新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
经过一年多积极而紧张的筹备,2005年4月16日,石家庄市土产日杂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新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拥有40多年历史的土产公司掀开了新的一页。在企业改制中我们的主要做
[摘 要]人类对语言的思索源自于哲学家们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即现实世界是“词”表达出来的世界,还是“物”本身构成的世界。由此形成的哲学中的唯名、唯实和唯理、经验等哲学传统对语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的理论构建有着隐性奠基作用。无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或者认知语言学都是唯名-唯理-形式或者唯实-经验-功能等理论的发展。语言研究的具体方法论也是哲学中的二元论、数理逻辑、家族相似性
2008年8月30日至31日于宁夏银川举行的“2008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第7个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按照要求,在“2008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建设。然而,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也
1.新形势和新问题迫切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职职工的工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也增加较多;而离退休人员通过提高养老金计发比例和增加生活补助费,其收
选取1978-2008年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历年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在不考虑和考虑结构突变两种情形下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
目前.钢结构厂房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钢结构厂房的主要构件是焊接H型钢柱、梁、撑。这些构件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量的分布不均匀.以及焊缝的收缩等都会引起焊接变形.如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长时期供应不足必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过大。居高不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占用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