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盛夏时节到初秋时节,人体内的阳气到达旺盛的顶点后会慢慢下降,如果不注意养护的话,到了秋末冬季就会因阳气不足而滋生各种疾病。
一、夏秋养阳应重视的要点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贪凉,尤其是要控制室内外温度的差别,不要将空调调的过低,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27℃左右。夏季昼长夜短,气温偏高,许多人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后果是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各种疾病风险增加;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精神紧张,继而引发神经衰弱等精神心理疾病。因此,夏季保障睡眠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7个小时,中午最好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午睡或休息时间。
立夏之后,表明盛夏时节正式开始。中医讲究“顺时养生”,即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盛夏时节,自然界阳气上长、阴气衰弱,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此时,日照时间增加,气温上升,暑邪与湿邪胶着,会影响心、脾功能,出现心烦不寐、上火、疲劳等不适症状。因此,夏季养生应宁心养静。进入夏季,昼长夜短、阳生阴长,起居宜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生发。
二、夏秋养生防病应重视健脾除湿
世人皆知,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加之夏天人体脾胃功能低下,此时大众常会觉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因此,应要服一些健脾利湿之物。可选择健脾芒得化湿及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湿热体质者,多爱吃煎炸、烧烤食品,常表现为舌体红或紫,舌苔黄腻,容易出现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口舌生疮、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等。缓解湿热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等。
进入夏季后,另一个特点就是雨水越来越多,潮湿闷热。此时,人体很容易被湿气侵袭,进而出现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其实,湿有寒热之分,湿邪根据寒热不同,表现各异,祛湿方法也有所不同。
寒湿体质者平时大多爱吃生冷食物,如冷饮、雪糕等。这类人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后症状加重,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祛除寒湿应温里散寒,建议使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也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
三、夏秋养生防病重在补养肺肾
按传统五行规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应要补养肺肾之阴。可选择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等,以防出汗过多,而耗损津气。夏季日长夜短,如想做好日常养生,人们在起居作息时间也一定要引起重视。补养肺肾益于助肝和调养脾胃,因为在夏季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饮食应以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脾胃为宜。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
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神,耗伤心血,莲子味甘,涩,性平,能够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再比如姜性温,吃姜有助人体阳气生发,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观点。生姜还可以解表祛寒、化痰止咳、温中止呕,解鱼蟹毒。此外,生姜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生姜中的姜酚还有较强的利胆作用。
四、夏秋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要适当活动,让身体适当出汗,以适应夏季的阳气舒发、养长之气。同时,夏季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切勿损伤阳气。避免炎暑盛夏的“贪凉坏习惯”,如过吃生冷、吹空调过冷过久、睡地板等都會使寒邪进入体内损伤阳气。另外,夏季养阳还有“冬病夏治”的功效。尤其随着夏季气温升高,人们极易出汗,汗为心之液,所以夏季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一旦过度出汗,容易耗损人体心阴,导致耗气伤津,出现身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等症状。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而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因此,立夏后,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保养心脏,平和过渡到秋季。人们可以从起居、饮食、运动、经络方面养心、养生。晚睡早起,坚持午休是必须遵循的规律。立夏后晚睡早起,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立夏后白天气温较高,人体汗出增多,正午气候炎热时,人体血管扩张,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因此,立夏后,人们应养成午睡的习惯,但午睡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以内为宜。
五、夏秋慢节奏有氧运动养生效果最佳
进入夏季后,人们要注意不可剧烈运动、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或盐水,补充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因此,立夏后人们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很多专家都认为,散步才是养生效果最好的运动,散步可以帮助人们收缩血管,从而加速血液的循环,对于改善高血压等疾病有着积极意义。不同的人每天散步的量也不同,一般20分钟左右即可,最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延缓衰老,像是打太极拳、慢跑等都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经常做这类的运动,可以起到锻炼心肺功能的作用,还能够缓解交叉神经系统的紧张,打太极拳可使身体的各个部位更加的协调。
编辑:陌漓
一、夏秋养阳应重视的要点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贪凉,尤其是要控制室内外温度的差别,不要将空调调的过低,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27℃左右。夏季昼长夜短,气温偏高,许多人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后果是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各种疾病风险增加;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精神紧张,继而引发神经衰弱等精神心理疾病。因此,夏季保障睡眠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7个小时,中午最好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午睡或休息时间。
立夏之后,表明盛夏时节正式开始。中医讲究“顺时养生”,即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盛夏时节,自然界阳气上长、阴气衰弱,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此时,日照时间增加,气温上升,暑邪与湿邪胶着,会影响心、脾功能,出现心烦不寐、上火、疲劳等不适症状。因此,夏季养生应宁心养静。进入夏季,昼长夜短、阳生阴长,起居宜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生发。
二、夏秋养生防病应重视健脾除湿
世人皆知,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加之夏天人体脾胃功能低下,此时大众常会觉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因此,应要服一些健脾利湿之物。可选择健脾芒得化湿及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湿热体质者,多爱吃煎炸、烧烤食品,常表现为舌体红或紫,舌苔黄腻,容易出现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口舌生疮、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等。缓解湿热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等。
进入夏季后,另一个特点就是雨水越来越多,潮湿闷热。此时,人体很容易被湿气侵袭,进而出现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其实,湿有寒热之分,湿邪根据寒热不同,表现各异,祛湿方法也有所不同。
寒湿体质者平时大多爱吃生冷食物,如冷饮、雪糕等。这类人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后症状加重,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祛除寒湿应温里散寒,建议使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也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
三、夏秋养生防病重在补养肺肾
按传统五行规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应要补养肺肾之阴。可选择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等,以防出汗过多,而耗损津气。夏季日长夜短,如想做好日常养生,人们在起居作息时间也一定要引起重视。补养肺肾益于助肝和调养脾胃,因为在夏季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饮食应以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脾胃为宜。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
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神,耗伤心血,莲子味甘,涩,性平,能够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再比如姜性温,吃姜有助人体阳气生发,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观点。生姜还可以解表祛寒、化痰止咳、温中止呕,解鱼蟹毒。此外,生姜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生姜中的姜酚还有较强的利胆作用。
四、夏秋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要适当活动,让身体适当出汗,以适应夏季的阳气舒发、养长之气。同时,夏季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切勿损伤阳气。避免炎暑盛夏的“贪凉坏习惯”,如过吃生冷、吹空调过冷过久、睡地板等都會使寒邪进入体内损伤阳气。另外,夏季养阳还有“冬病夏治”的功效。尤其随着夏季气温升高,人们极易出汗,汗为心之液,所以夏季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一旦过度出汗,容易耗损人体心阴,导致耗气伤津,出现身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等症状。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而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因此,立夏后,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保养心脏,平和过渡到秋季。人们可以从起居、饮食、运动、经络方面养心、养生。晚睡早起,坚持午休是必须遵循的规律。立夏后晚睡早起,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立夏后白天气温较高,人体汗出增多,正午气候炎热时,人体血管扩张,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因此,立夏后,人们应养成午睡的习惯,但午睡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以内为宜。
五、夏秋慢节奏有氧运动养生效果最佳
进入夏季后,人们要注意不可剧烈运动、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或盐水,补充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因此,立夏后人们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很多专家都认为,散步才是养生效果最好的运动,散步可以帮助人们收缩血管,从而加速血液的循环,对于改善高血压等疾病有着积极意义。不同的人每天散步的量也不同,一般20分钟左右即可,最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延缓衰老,像是打太极拳、慢跑等都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经常做这类的运动,可以起到锻炼心肺功能的作用,还能够缓解交叉神经系统的紧张,打太极拳可使身体的各个部位更加的协调。
编辑:陌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