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大手笔”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是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一位“70后”“美女作家”。然而,这两个时髦称谓只能突出她的年轻貌美,无法概括她的文学成就。虽然阿迪奇埃迄今只出版了长篇小说《紫芙蓉》(2003)和《半轮黄日》(2006)、短篇小说集《绕在你脖子上的那个东西》(2009)、剧作《因为热爱比夫拉》(1998)和诗集《决定》(1998),还有零星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和论说文,但她在国际上赢得的奖项已超过10项,获得的提名亦不低于这个数目。评论家指出她很像南非的纳丁·戈迪默和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移居英国的V·S·奈保尔(两者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华盛顿邮报》则视她为“另一位伟大的伊博族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在二十一世纪的传人”,甚至有评论把她比作“西非的托尔斯泰”。荣誉之多,赞誉之高,足见阿迪奇埃称得上“小女子,大手笔”。
  阿迪奇埃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是尼日利亚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做过代理副校长,母亲退休前是这所大学的注册处主任。父母都是来自阿南布拉州的伊博族人,育有6个孩子,阿迪奇埃排行第五。阿迪奇埃在大学城恩苏卡长大,住在“现代非洲,J慌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曾经住过的房子里,就读于尼日利亚大学的附属中小学,之后又在这所大学读了一年半的医药专业,这期间与同学合编杂志《指南针》。]9岁时,阿迪奇埃赴美国费域就读于私立的德雷塞尔大学,两年后转入东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200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通信与政治科学学士学位,2003年取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文学创作硕士学位,成为普林斯顿大学2005-2006年度的霍德研究基金得主,2007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非洲研究硕士学位,2008年荣获迈克阿瑟“天才”基金,并担任卫斯利大学的访问作家。
  阿迪奇埃从小喜欢写作,写作带给她无与伦比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但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世纪之交的尼日利亚并非天堂。政治独裁、官场腐败、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等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崩溃,使得国内图书市场萎缩,出版社关门,不少作家因针砭时弊遭到监禁和严刑拷打,甚至被迫流亡海外。不难理解,阿迪奇埃的创作生涯虽起步于尼日利亚,却发展、成功于海外,除了《因为热爱比夫拉》,她的作品均在英美两国首发,受到热烈追捧后才得以在国内出版。可以说,在海外的求学和生活经历给阿迪奇埃开启了通向世界文坛的大门,不仅使她享受到创作与出版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她因此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其创作观,尤其是对尼日利亚历史与现状的观照和了解,呈现出同时代尼日利亚作家中难得一见的广度和深度。
  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方面,阿迪奇埃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作家福楼拜、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美国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托尼·莫里森和葆拉·马歇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尼日利亚前辈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肯尼亚同辈作家宾亚万伽·魏乃纳等,都是她学习的榜样和灵感的源泉。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同为伊博族人的阿契贝,他第一个写出了“发自非洲人内心世界的英语小说”,并倾尽毕生为尼日利亚和世界上的政治、社会问题奔走呼号,阅读他的作品给阿迪奇埃带来了勇气,使她大胆创作自己熟悉的题材: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阿迪奇埃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非洲为背景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在她看来,非洲作为一个资源稀缺、人祸横行的大陆,那里的生活与政治不可分割,这就注定了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指涉和政治诉求。阿迪奇埃对家庭等私人空间与广阔的公共领域给予同等的关注,探讨历史上的殖民主义与当下的政治腐败在尼日利亚各种冲突和问题中扮演的角色,但她拒绝把问题简单化,把答案简单化。与此同时,阿迪奇埃反对为了政治性而牺牲文学性,她欣赏冷静、细致、故事和文体都属上乘、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尤其欣赏在不动声色中传达出政治理念与道德关怀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正是这样一种成功的实践。
  《紫芙蓉》是阿迪奇埃的首部长篇小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美国最适合青少年读者图书奖的提名,入围英国奥兰治宽带奖和约翰·卢埃林·里斯奖的最终候选名单,并最终摘得赫斯顿/赖特遗赠奖处女作奖和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处女作奖,令她在国际文坛一炮而红。这部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尼日利亚动荡的政治局势为背景,通过15岁的女主人公卡姆比莉的视角,讲述她与17岁的哥哥加贾的成长经历。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工厂主和狂热的天主教徒,慷慨大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政治活动,在社会上口碑极好,但在家里,他却实行铁腕专制,营造虔诚的宗教氛围,将崇尚伊博族传统文化的“异教徒”祖父拒之门外,还动辄以暴力管教子女。一天,尼日利亚发生政变,现任政府被推翻,父亲把兄妹俩送去姑姑家暂住。姑姑是一位开明的大学教师,家里总是充满了笑声和吵闹,恍若把兄妹俩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兄妹俩意识到,父亲的管控和家庭暴力不仅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也扭曲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正常关系,他们开始质疑父亲的权威。小说结尾处,父亲被人毒杀,加贾背上黑锅,锒铛入狱,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卡姆比莉与母亲、哥哥最终突破了彼此之间的沉默与隔膜,重拾融洽的亲情和笑对生活的态度。
  《紫芙蓉》是一部成长小说,但这只是表层叙事,兄妹俩身处的家庭小环境实际上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甚或隐喻,父亲在家里的专制和暴力暗合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和尼日利亚父权制文化对被边缘化群体的压迫。通过父亲这个有着双重人格的复杂人物,小说把家庭、宗教、政治和宽容等主题融为一体,凸显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造成的尼日利亚社会失序状态,也揭示出公私领域的专制与压迫实乃异质同构的关系。“紫芙蓉”是姑姑培育的花卉,具有稀有、芳香的特点,寓意自由,小说以此为题,象征着兄妹俩对父亲权威的挑战,以及尼日利亚人民争取摆脱殖民主义余毒和专制统治的努力与希望。
  尼日利亚是个多民族国家,250多个民族中,豪萨富拉尼族、约鲁巴族和伊博族是最大的三个,三者之间的争端和冲突常常造成整个国家的动荡不安。身为伊博族的阿迪奇埃敏感地意识到民族冲突是困扰尼日利亚的重大问题。她的短篇小说《那个刮哈麦丹风的早晨》(2002)《半轮黄日》(2002)《鬼魂》(2004)均以民族问题导致的尼日利亚上世纪六十年代内战为创作题材。剧作《因为热爱比夫拉》也以内战为背景:伊博族聚居区宣布独立,成立比夫拉共和国,伊博族姑娘阿达奥比一家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日复一日的屠杀、饥饿和疾病夺去了几个家庭成员的生命,也彻底击碎了比夫拉的希望;尽管如此,阿达奥比自视为永远的比夫拉人,并与豪萨族男友断绝了关系。这部“过于煽情”的作品与上述短篇小说一起,为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的创作做好了铺垫。《半轮黄日》取得了比《紫芙蓉》更具轰动性的成功:2006年底出版后,便被英国著名电视节目《理 查德与朱迪读书俱乐部》选中,登上英美两国的畅销书排行榜,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和国际都柏林奖的提名,进入美国图书批评家协会奖和英联邦作家最佳作品奖的最终候选名单,荣获阿尼斯菲尔德一沃尔夫图书奖、国际笔会“超越边缘”奖和奥兰治宽带小说奖。
  《半轮黄日》由四部分构成,时间跨越整个60年代,通过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的视角,把他们在内战中的经历和见闻编织成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13岁的乌古是大学教师奥登尼博的家童,来自一个偏远、贫穷的村庄,他被比夫拉军队强征入伍,经历了严酷的战斗,最终幸存下来:美丽、叛逆的奥兰娜放弃了优越的富家千金生活,与奥登尼博同居,后者是一个魅力非凡的革命者和激进的反殖民主义者;内向腼腆的英国人理查德热爱传统的伊博乌库艺术,并深深迷上了奥兰娜的孪生姐姐、谜一般的凯内内。在战争的漩涡中,这些人物以超乎想象的方式经历了悲欢离合,对彼此的爱与忠诚受到考验,自我形象受到挑战,在应对纷至沓来的生活巨变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人格和思想上的成长、变化与成熟。阿迪奇埃既着力书写比夫拉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又让读者认识到,死亡不是战争中人们的唯一遭遇,他们还活着,爱着,梦着。小说以比夫拉的国旗“半轮黄日”为题,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加入虚构的细节描写,显示出深层次上的历史真实,旨在启迪读者思考道义责任、殖民主义的终结、民族忠诚、种族、阶级与性别问题以及爱情、亲情、友情将这一切复杂化的过程与方式,堪称史诗般的杰作。
  阿迪奇埃一再书写尼日利亚内战,是因为在她看来,过去二十年中,军人主政引起激烈的民主斗争,造成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这一历史事件。如果考虑到内战前后的各种因素,当今尼日利亚许多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辖区划分到石油收入的分配,都会得到更好的解释。阿迪奇埃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过去的基础上,尼日利亚人民才能懂得现在,憧憬未来,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洞见。如钦努阿·阿契贝所言,“我们一般不会把智慧与新手联系在一起,但这位新秀作家拥有古代讲故事人的天赋……她无所畏惧,否则不会探讨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的尼日利亚内战。阿迪奇埃初出茅庐,却已几近成熟。”
  《绕在你脖子上的那个东西》是阿迪奇埃最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获得了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提名,并入选约翰·卢埃林·里斯奖和英联邦作家奖最佳作品奖的最终候选名单。这部集子收录了她最新创作的《哆嗦》和发表过的11篇短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猴跳山》以南非开普敦一处旅游胜地为场景,讲述一个英国教授组织非洲作家笔会,挑选其杂志所需作品的故事,揭示出西方国家对非洲作家、作品的歧视性期待和规约,可说是阿迪奇埃的亲身体会;《一号牢房》等5篇均以尼日利亚为背景,涉及内战、青少年的成长、民族冲突、殖民主义、专制统治等题材,与阿迪奇埃的两部长篇小说一脉相承;其余6篇,如《绕在你脖子上的那个东西》,则以美国为背景,反映第一代尼日利亚移民遭遇的歧视、虐待、经济困难、语言差异、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问题,展现出阿迪奇埃在美国求学、生活多年的见闻与思考。这些短篇小说结构精致,情感细腻,细节描写尤为真实感人,既是这一体裁的上乘之作,又充满悬念和想象的空间,完全具备发展为长篇小说的空间。阿迪奇埃透露,她的下一部长篇小说将关注在美国的尼日利亚移民。也许下一部鸿篇巨制的种子已经播撒在这部短篇小说集子里,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奇迹    素林岛上的摩根人是亚洲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通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之前,他们一直过着鲜为人知的闭塞生活。海啸过后最令人惊讶的一则国际新闻就是:在那场可怕的海啸中,没有一个海上吉普赛人丧生。  摩根人世代与海为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能够预知到海啸的袭来,及时躲避到了岛上的山区高地里。他们是如何预知到海啸的呢?在采访中,摩根人的答案似乎很简单:是鱼儿告
志贺由纪夫在当了40多年的警察之后,开始筹划退休之后的生活。2003年9月,他还有6个月就要从任职的福井县(位于日本西海岸)某警署退休。一个天气晴朗的黄昏,正在当地一处海岸森林附近巡查的志贺由纪夫遇到一对男女,而恰恰是这~偶遇改变了志贺由纪夫的生活。  这对男女坐在一条长椅上,身体依偎在一起。志贺由纪夫发现他们俩的举动十分异常,因为两个人的手腕被几条连接起来的血红色手帕紧紧绑住a“你们好,”志贺由
荣获“2012年图书馆室内设计奖”  由于规划有方,改造到位,新落成的麦卡伦公共图书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设计,被美国图书馆联盟和国际室内设计联盟授予“2012年图书馆室内设计奖”,赢得“整体类奖项”首奖和 “分类奖项”首奖的最佳称号。根据规定,参与评奖的公共图书馆面积要超过30000平方英尺 (合9144平方米)以上。  “在改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原有单一的层次上建起一个功能齐全、服
在第一次观看时,中途甚至忍受不了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的迷茫和困惑,而一度中断影片,直到很久以后才接着看完。而这次,虽然已经知道故事情节,安静持续地看完,却依然在片尾高潮时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是自己太感性,抑或是感觉太真实?    剧情    结束了实习的女医生凯特决定换换环境和心情,离开乡土气十足的伊利诺伊州库克郡,在忙碌的芝加哥医院求得了一份工作,但她唯一割舍不下的却是那座造型别致的湖边小屋小屋通
似乎这世上的事一切皆有定数,高中时坐在教室里因《雅尔塔协定》侵犯中国权益而愤愤不平,那时的我一定想不到竟然会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看到《雅尔塔协定》的原稿和“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曾坐过的椅子,近到只隔着一块博物馆的橱窗玻璃。如果你翻开历史书,一定会发现克里米亚、雅尔塔、塞瓦斯托波尔历来就是纷争的代名词。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小岛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一个个恢弘壮阔的时代。  从1918年到19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通过第一人称作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的叙述,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萨拉·迈尔斯和她丈夫,公务员亨利·迈尔斯这三个人之间的迷恋、嫉妒。作品于1951年出版后,读者和批评家马上看出,格林这是在写他自己,写他与他的“第三个女人”凯萨琳·沃尔斯顿之间的恋情。  格林1904年生于英格兰赫特福德郡伯克姆斯特德,父亲是伯克姆斯特德中学的校长,格林曾作为寄宿生在该
森林在燃烧,8 R稀有的兀鹰面临险境。乔伊·伯尼特率领人员投入了营救它们的行动。    一位兀鹰迷    加利福尼亚兀鹰(兀鹫)拥有一对隆起的肩部,头部光秃,布满皱纹,很少被人从近距离观察到。当它展翅飞翔时,就成了北美洲土著居民传说中的巨鸟——因为它的翼展可达10英尺。这种巨鸟曾分布于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西部到墨西哥的广大区域,但是由于盗猎者的射杀,珍品收藏者偷窃鸟蛋以及兀鹰在吞吃被猎枪击中的动物尸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作为小说家在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出身于伦敦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曾在特恩布里奇公学上学,成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历史和古典文学,受到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后成为该院的荣誉研究员。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莫瑞斯》;两部短篇幻想小说集《天国驿车》和《永恒的时刻》
如果你正在使用网络浏览器(即你的电脑中能让你看见来自互联网的数据的程序)阅读这些文字,你手头拥有的加密工具很可能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期间大多数军人和间谍手中的加密工具还好。当你访问购物网站时,今天典型的网络浏览器使用加密和其他密码学技术保护你的隐私。这让互联网信用卡交易比电话交易还安全。这是因为这些技术能阻止窃密及其他形式的干预。  几百年来,尤其是二战以来,密码学发展迅速。在密码学的大
马克·夏加尔(1887-1995),批评家称之为现代绘画史上最容易被错过的伟人之一。长期以来,夏加尔在艺术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曾仅被当成一位平庸的现代派艺术家,时至今日他的大师地位却已牢不可破。 20世纪是一个流派纷呈、熙熙攘攘的世纪,而总有很多独行者,默默地探寻世界,竭力去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来表达内心对生活的体验, 夏加尔正是如此,他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之外,他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