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为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解释】本专题为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家乡文化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评价家乡文化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以建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他文献
[专题解释]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是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不过,两位诗人的诗风迥异:“大字是工部的家畜”而“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本专题通过知人论世,研读诗文,从视角、意象、手法、结构等方面鉴赏两位诗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专题解释]本专题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导入专题。联读本单元8首诗歌并适当拓展,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发展脉络,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等体裁的基本知识。【预习任务】必修上册的古代诗歌共14首,包括第二单元2首、第三单元8首和“古诗词诵读”4首。朗读第三单元的诗歌,标注节奏(如“采采/茉苜”)、押韵(一韵到底用△、多韵依次用△O,标于押韵字之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按照体裁,这些诗歌可分几种类型?
[专题解释]本专题联读两首古体诗《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在上一专题理会其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艺术风格的欣赏,领略质朴刚健和平淡舒缓两种不同取向的诗歌之美。
[专题解释]本专题联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理会诗作的思想内容。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通过分析文本语句声韵节律设计诵读,理会《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和《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
[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阅读古诗作品,体味古人的思想情感,增强对人生的感悟。联读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参读曹操《却东西门行》和陶渊明《杂诗(其二)》,感受诗人的人生态度,辩证理解不同的人生取向。
【专题解释】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本专题拟通过欣赏古老的“吟诵”,开展班级“古典诗词吟诵会”,改变古典诗词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以期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音韵节奏与情感基调的理解。
[专题解释]《琵琶行》中,诗人用联想代替自述,结合与琵琶女相似的经历,以联想生情的方式传达自身遭遇,让全诗颇具一韵多意的特征。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虽有着相异的人生矛盾和纠结,但感情的本质却是相通的。“同是”一词将遭遇相联结,在映衬与“雷同”之间,宣泄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吟唱了一曲“感时伤世之痛”。
[专题解释]本专题联读三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中,精读苏词,自读辛词、李词。李词虽为自读,却是婉约词的唯一篇目,故此,联读重点为苏词和李词;通过联读比较,体会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之美。
[专题解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千年不衰,源于勤劳之美德。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机器轰鸣中的工人,到田野陇亩间的农民,再到一刀一锉下的大国工匠,每一个劳动者的汗水、奋斗者的姿态早已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新时代,青少年筑牢勤劳根基,传承奋斗美德,具有非凡的意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通过一组通讯、评论、古诗等不同的文体样式,塑造了劳动者的形象,彰显了劳动的意义,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在阅读了一组反映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文章、完成了“推荐书”等任务后,接下来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侧重人物访谈的落实,通过访谈、记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留住家乡记忆,落实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受家乡的底蕴,增强对身边人、事、物的思考意识,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