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大亨本.拉登死了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G在白宫发表了约9分钟的讲话,宣布美军击毙本·拉登。本·拉登,这个和“恐怖主义”如影随形的名字,曾一次次牵动世界的目光和神经。他的死亡,对国际反恐斗争而言,无疑是个重大事件。
  
  十八年逃亡全纪录
  
  美国1993年就开始追捕本·拉登,此后又因为犹豫不决,或担心情报不准放弃打击。
  
  第一次失之交臂
  美国政府追捕本·拉登的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
  当时的本·拉登,已经大张旗鼓地选练“圣战人员”,密谋一系列恐怖袭击。当时,一名巴基斯坦人在美国中情局总部的入口处,悍然枪杀了两名雇员后潜逃出境,这名叫卡西的恐怖分子最终在阿富汗被秘密逮捕。中情局顺藤摸瓜,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查出其幕后黑手就是本·拉登。
  在意识到拉登的潜在威胁后,美国情报部门专门在1996年初成立了追捕拉登的专案组,代号“亚力克情报站”,内部俗称“曼森家族”。那么,这个专案组追捕本·拉登成绩如何?答案是——失之交臂。
  
  1998年逃脫导弹攻击
  2005年,为纪念9·11事件4周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推出了电视系列片《闪动的红色》。系列片首次披露,美国在9·11事件发生之前,至少有3次机会击毙本·拉登,但都错失了良机。
  与此同时,美国反对恐怖袭击全国委员会也透露,从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到9·11之前的3年内,本·拉登至少有三次出现在美国眼皮底下的机会。
  前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对这个委员会作证时说,“每一次,子弹已经上膛,人员已经待命,但最后又退缩了,原因是有人说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能完全肯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998年8月20日,即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后几天,美国得到情报说,本·拉登正在阿富汗的一个“基地”组织训练营地同其他领导人开会,时任总统克林顿拍板,向这个营地发射了巡航导弹,但这次袭击未能打死本·拉登。
  第二次是1999年2月初。美国再次得到情报称,本·拉登到了阿富汗赫尔曼得省的狩猎营地访问,并且很明显,他在那里待了一周以上。追踪小组立即发现了本·拉丹的踪迹,2月9日,他们锁定了本·拉登的帐篷,并计划于11日发动导弹袭击。但白宫却命令中情局不要发动导弹袭击,一是白宫希望掌握更多本·拉登的动向,二来当时某个与美国关系友好的阿拉伯国家的几位王子也出现在打猎队伍中。因为在这些营地附近,停放着一架阿联酋的政府飞机。
  多次的“犹豫”、“不确定”、“错过”,为本·拉登壮大“基地”组织提供了时间、空间,“致命的犹豫”酿就的苦果世人皆知。2001年9月11日,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爆发……
  
  美国发出全球通缉令
  
  9·11的第二天,美国沉浸在国殇的悲恸氛围中,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谴责9·11恐怖袭击事件,并宣布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团结各国向恐怖主义宣战。
  10月7日,阿富汗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同一天,本·拉登通过半岛电视台公开叫板,“我向真主起誓,美国人将永无宁日。”
  2001年11月14日,美国政府发出全球通缉令,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通缉令上,对这个全球头号恐怖分子做出了如下描述:乌萨玛·本·拉登,出生于1957年,沙特阿拉伯人,身高介于1.93至1.98米。体重约73公斤,身材瘦削,发色、眼睛均为棕色,肤色为橄榄色。他是左撇子。针对本·拉登的“三角洲行动”也在这个月开始。
  据可靠情报,中央情报局认定本·拉登及其部属的藏身地点就在阿富汗的托拉博拉山区,美国国防部派出一支名为“三角洲”的特种部队,共50人,抵达这一山区。详细侦察后,指挥官弗里制定了两个作战计划,却都遭到军方高层否决,最终只能选择与本·拉登的军队正面对抗。
  行动第四天,三角洲特种部队取得突破,他们用无线电检验测定设备中途截获了本·拉登与下属联系的通信信号,监听职员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锁定了本·拉登的具体位置——这个位置就在一道山梁的后面,距离美军特种部队只有2000米。美国人欣喜若狂。
  就在进攻马上要发起的时候,弗里手下的特种部队却和与他们共同行动的北方联盟士兵发生了矛盾,错过了进攻的最好时机。当美军特种部队终于发起进攻时,本·拉登却刚刚转移。弗里用高倍望远镜看到远处的山谷里,一伙武装分子正朝一个山洞走去,其中那个穿迷彩服的高个子,就是本·拉登。
  时间紧迫,弗里立即呼叫在空中待命的美军战机,对那个山洞实施攻击。附近空域的所有美军战机都赶过去,对山洞及附近地区实施轮番轰炸,几个小时后,直到山梁上再也没有塔利班或者“基地”组织成员的影子。
  弗里率领部下满怀希望地对这个山谷进行了搜索,希望找到本·拉登灭亡的证据。他们扒开了长满罂粟花的碎石地面,发现了不少塔利班或者“基地”组织成员的尸体,然而通过对尸体的DNA检验测定,他们发现里面没有他们最想要的本·拉登。
  
  首次承认策划“9·11”
  
  2004年10月,正当美国人忙着大选时,本·拉登再次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了拉登一段最新的录像,在录像中,拉登首次承认是他策划了“9·11”恐怖袭击案,并威胁要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下达命令,驻阿富汗中情局战地情报站与陆海空三军特种部队联合成立一个专事追捕本·拉登的特种单位——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布什签署了一份总统行政令,授予这个司令部尚方宝剑,使它集情报搜集、直接斩杀、协调作战等大权于一身。这是美国在作战史上组建的最高规格的部队,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杀一个人——本·拉登。
  
  错失良机
  
  据2007年9月2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2004、2005年之交的冬季,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巡逻的美军军队,已经相当接近本·拉登,本·拉登的部下已准备发出约定的末日警报,枪击头目本·拉登后,再集体自杀,不能让美军活捉。但最终保镖们没有扣动扳机,因为警报突然又解除了,美国特种兵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这个说法得到了麦柯克里斯托尔的印证,他回忆说,当时他们搜索了这个地区所有的密林和山洞,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能感到“猎物”就在附近,可就是找不到目标。其实,这只是麦柯克里斯托尔与本·拉登很多次亲密接触中的一次。他越来越感觉到,对于他甚至对于美国,猎杀本·拉登越来越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终结之战
  
  2011年5月1日13点,多名美国情报和国家安全高官齐聚白宫。14点,奥巴马和多名幕 僚再次确認了最终的行动方案。美国官员披露,大约24名美军特种部队官兵(“海豹突击队”)在得到奥巴马总统下达的“击毙拉登”命令后,乘坐四架“黑鹰”直升机突袭后者藏身地,通过绳子降落到目标民房内,随即同拉登身边卫士发生枪战。
  约40分钟后,战斗结束,拉登因眼部中弹身亡,美军离开现场返回基地。整个过程中,没有官兵伤亡,但有一架直升机发生故障被自行炸毁。美方官员没有提及坠机是否造成人员伤亡。除了拉登外还有四名死者,除了一名妇女人肉盾牌外包括他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信差。整个行动非常顺利。
  
  链接:海豹突击队
  美国海豹突击队,又称美军三栖突击队,全称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海豹”是别名。突击队正式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到1988年时已经扩大到两个战斗群,共有7个中队,人数约1600人。海豹突击队现已成为美国实施低强度战争、应付突发事件的杀手。
  
  追杀成本
  9·11之后,本·拉登“潜伏”的十年,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全世界苦心搜寻的十年。十年里,一次次失之交臂,一次次从头再来。那个瘦高个、满脸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依然不断出现在视频、音频中,对美国发出种种威胁。现在,这场“一个国家与一个个体”的对抗终于以本·拉登被击毙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美国乃至世界,为这场长达10年的追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没有人统计过,在近20年与本·拉登和恐怖主义的战斗中,美国政府究竟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前总统布什承认,这是一场力量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一个国家对一个人。虽然本·拉登终年疲于奔命,但美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2001年起,美国政府单单给线人发放的赏金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
  在美国对本·拉登的行动中,动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武器。美军数次动用捕食者无人机,对本·拉登所在的阿富汗山区进行攻击。美国政府的一个统计显示,在阿富汗战争中,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的军事拨款超过4280亿美元,对阿富汗的殖民占领到2010年6月1日已造成7228名美军士兵死伤。随着美国的军事形势受到破坏,白宫增加了驻阿富汗士兵的数量,这同时也增加了美军士兵的死伤人数。奥巴马政府最近18个月在阿富汗死伤的士兵人数远远超出过去8年。
其他文献
工艺美术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艺术样式,是对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造型美化.工艺美术教学对于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和审美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和审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构建平台,叩问学生,将海南地方史在统编新教材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整合研究,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从将海南红色文化引入课堂,培训学生的家国情怀;挖掘海南历史文化名
情感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对学生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情感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开展情感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提
教师专业成长根植于教师的校本研修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共享共生校本研修对提高英语教师实践反思能力、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学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共享共生英语校本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旅店里,考试的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着斗笠打伞,。这两个梦似乎都有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