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电影中的武术价值取向新探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武术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习武之人的内外兼修,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上个世纪初,随着影视媒介对武术要素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况。本文以李连杰三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为例,发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各自特点,其内在原因与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武侠电影 武术 价值取向 李连杰
   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为底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国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家修养等学说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和信仰[1]。因此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可以说,它既是一种体育运动,又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艺术,同时还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能使人领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电影事业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武术借助这种影视媒体在影视界大放异彩。而这种盛况,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大陆,表现的尤为明显。
   李连杰作为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个划时代人物,已为社会各界冠以“功夫皇帝”至高荣誉。从1982年的《少林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方世玉》系列,再到2006年代李连杰武侠电影的封山之作《霍元甲》,李连杰在这三十年里总共拍摄了三十多部电影。根据武侠电影中对武术价值取向的不同,李连杰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里都透露出了武术不同的侧面,而每个侧面也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
   下面笔者分别对不同阶段李连杰电影的价值取向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个时期: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是将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呈现出来,其电影在于展露武术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其强身健体功能。其中以“少林”电影系列为代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拍摄的武侠电影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以“少林寺”系列电影为主。于1982年由张鑫炎导演的《少林寺》是李连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在武侠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片一反旧式武侠电影中那种纯表演的花架与镜头剪辑的卖弄,通过李连杰及其一班武术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武术的真功夫。影片虽然以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为大的时代背景,但更多武术场景还是取自少林寺内,以十三棍僧展现各种真实朴素的中华武术套路场景最为明显,导演对其一招一式采用长镜头方式将其展现的淋漓精致。尤其是在影片的开头,导演有意地穿插一节对中国武术和嵩山少林寺的介绍:导演采用镜头剪辑的形式展现中国各种传统武术的套路样式,同时对少林功夫发源地嵩山少林寺壁画上的功夫做了详细介绍。因此,当中外的观众看了《少林寺》后,无不对其中华武术的技艺赞叹不已。同样,其后由《少林寺》的原班人马拍摄的《少林小子》也是延续了这个风格,尽管其场景换成了风景秀丽的漓江河畔。影片讲述了精通少林武功有八个儿子的龙家和以武当剑闻名有八个女儿的鲍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张鑫炎对武术的处理依旧采用全景真实的展现,这一点在龙鲍两家孩子在漓江江畔的戏耍和武术“比赛”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张鑫炎侧重表现了两个不同武术门派之间由隔阂误会到最终实现中华武术是一家的思想,从而将不同派别的武术统一到一个宏观主旨上,即中华武术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具备兼收并蓄的开放思想。而由刘家良导演的《南北少林》中也基本采用了《少林寺》的班底,影片中尽管也出现了少林棍僧集体习武的场面,但容量大大削減,而更加突出了李连杰(饰智明)和胡坚强(饰赵威)两个人的侠肝义胆,这是导演有意弱化了影片的立意和结构,从而使武术的价值取向也在悄悄发生着转变。
   总之,在“少林”系列武侠电影中,李连杰饰演的人物形象尚未确立绝对核心展现地位,他更多是代表着中华武术的一个能动符号展现给世人,从他的身上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武术的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以及除暴安良的功能。他们都是武术文化的承载者,其集体存在的意义超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
   第二个时期: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是将武术作为烘托个人英雄主义的载体,其武术的本体价值逐渐内化为客体的思想性上,更注重了客体“侠”的精神。这主要集中在李连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电影中,其中以“黄飞鸿”系列电影表现最为明显。中华武术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同时它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系列中既展现了武术技艺,更体现了武术道德和民族情怀的思想性。他所饰演的黄飞鸿武功超群、不畏强暴、抵御外悔,惩恶扬善,在发扬中国传统武德的同时,更是在其身上洋溢着一种大义凛然、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这些都是武术精神在黄飞鸿身上内化的表现,它比起成龙饰演调皮捣蛋的黄飞鸿,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身上则多了几分侠客的英雄主义气概。因此这类武侠电影中武术完全内化为了主人公一种意志和高尚品质。这一点同样表现在李连杰同时期拍摄的“精武门”系列电影中,比如在《精武英雄》影片中,李连杰饰演的陈真从另一个角度树立起中华民族英雄主义形象。影片将陈真与日本武士三次比武的场景置于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这一点观众可以从陈真在比武时所说的话得到启示),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环境下陈真比武的输赢,就不仅仅代表其个人或者精武门的形象,而更是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威望,其武术的价值和意义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李连杰的武侠电影不再满足武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的价值层面,更多地将其至于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上,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展现出来,可以说这是对武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第三个时期: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了武术精神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这一点主要集中在了2006年李连杰武侠电影的封山之作《霍元甲》中。中华武术精神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体现了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朴素辩证观,而这正是武术价值的最高境界。而李连杰拍摄影片《霍元甲》正是要展现武术精神如何实现人对自身的超越艰难历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性的完善。影片的结构大致以霍元甲遇盲女受感化为界,前一部分主要通过霍元甲不断打擂的形式展现武术前两个时期的价值取向,完成了对武术价值一个“利”层面的认识。而当遇到盲女受其感化后,也触动了他对武术价值的再认识。使其摆脱了对个人恩怨的无休止纠缠,将武术精神提升到了一个超越自我和超越民族、人种的人性高度,而在影片结尾的那组镜头中,似乎对武术境界的诠释更加到位。在一片银白色月光笼罩的草地上,周围寂静如昔,身着白衫的霍元甲正全神贯注地研习拳法,其一招一式之间稳健洒脱、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一般,就在这一刻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化解,此刻只有人与清风明月、大地山河的完美和谐统一[2]。这也正是42年以来李连杰对武术精神领悟的一个缩影。
   李连杰的武侠电影《霍元甲》将武术的境界演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在实现李连杰个人武术夙愿的同时,也客观地让观众认识到中华武术精神对人追求高尚道德的感化作用,这是李连杰的《霍元甲》电影更大价值所在。
   以上李连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武术价值取向,与各个时期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是密不可分的。第一个时期人们(尤其是外国观众)对中华武术还处于懵懂阶段,人们期望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进入第二个时期,正是人们追求个性和英雄主义时期。人们不再满足武术自身的技巧性,而更多想通过武术获得每个人心目中英雄主义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P77.
   [2]余利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J].体育与科学,2009,(3).P23.
   (作者单位:邢台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与一般韵文不同,散文朗读要求尽可能流畅自然、平易生动。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要想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韵味、欣赏散文的美感,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咬文嚼字,读出“趣”、“味”;二是巧读“儿化音”,贴近生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多感官相互交融;四是朗读与感悟结合,同时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春》 朱自清
内容摘要:现如今,信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伴随着通信网络技术、IT技术等技术时势,带来了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信息化教学,并对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形式提出改革建议与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的特性,给插画设计课程研究提出了新的发展途径和潜力。课程中涉及到传统插图、商业插画等各种各样的插画设计方式。通过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教学系统中庞大的信息量提升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開拓者,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颇具建树。他的文与人的统一、为实际而文以及作文无定法等作文教学思想为后世作文教学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当下我国作文教学呈现出重技巧轻积累、重阅读轻写作、重模仿轻个性等固有的弊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灵活运用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教学实况撷取其中的精华,才能从根本上促
内容摘要:王荣生教授的“选文分类”理论,为语文教师教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主要论述“用件”类选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不同教学案例,得出“用件”类选文教学策略的使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清晰地展示出“用件”的使用方式。   关键词:选文功能 用件 教学内容  当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变成教学资源之后,语文教师如何对课文进行处理以确定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建议从选文的功能分类作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查阅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有关泰国中小学汉字教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利用文献数量统计和类型分类方法对泰国中小学汉字偏误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研究内容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有关泰国中小学汉字偏误研究的论文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呈现明显的螺旋式上升态势。基于对近十年泰国中小学汉字习得偏误研究成果的分析,从汉字本体、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教学方法、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这五个方面概括出影响泰
内容摘要:韩国为江西省第一大客源国,但江西省却几乎无可用的韩语导游人才。除了本省开设韩语专业的大专院校较少,韩语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取消等因素之外,韩语导游培训体系不完善、导游收入不稳定、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也制约着江西省韩语导游人才队伍的壮大。本文从政府政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韩语导游 韩语导游资格证 旅游韩语教材   韩国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而江西作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活即教育”出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了中职技能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了从情景设置、教学内容改革、转变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浸润中国古典文化,改革中职技能课堂教学,并阐述了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技能实训 古典文化 教学改革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他让我们把生活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以生活为源头,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来,最终回
内容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进行研究生家国情怀的路径研究。通过阐释家国情怀的内涵,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国情怀的相关性,得出要以共同体意识为重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通過分析家国情怀的特征与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得出研究生现在对传统优秀文化、国情、国家政策了解片面,家国情怀现状不容乐观。从而提出要丰富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形式、开展常态化“榜样”教育与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责任等。   关键词:人类命
内容摘要:《面纱》由毛姆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其中展现了复杂伦理问题。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瓦尔特和凯蒂的伦理选择进行解读,两人在一次次伦理困境中作出的伦理选择改变了各自的命运。《面纱》中瓦尔特和凯蒂的伦理选择点燃了读者心中的伦理之辩,也为人们今后的伦理选择带去启发。   关键词:《面纱》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爱  《面纱》讲述了一对英国夫妇在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情感经历。凯蒂容貌俏丽,但是在
内容摘要:19世纪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立提倡美国文学要摆脱对欧洲文学的模仿学习。他曾经当过水手,深刻体验过社会底层的民间生活,广泛接触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他在作品中大量融入歌谣、传说、边疆幽默等民间文化,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立创新树立了榜样,成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这些民间文化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梅尔维尔的创作说明了民间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学创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