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数学语言是它的外显,数学思维是它的内在蕴藏,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在的、显性的表现。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就相当重要了。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师并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现今的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语言欠准确、表述缺条理、表达不完整,等等。那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怎么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现笔者利用本文谈谈自己的做法:
1.鼓舞学生勇敢地说出数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
有了观察才有思维,学生观察了,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相关的现象用语言清楚、清晰地说出来,才能在说的过程进行良好的思维。因此我们就得从小学低年级抓起。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对他们教学数学语言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能清楚地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训练。如在教学“加法”时,
师:(视频播放)3个小朋友在开心地做“拍手”的游戏。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小军、小华和小芳在做拍手游戏呢。
师:(表扬了生1)你观察得挺细致的。那你能告诉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啊?
(这个孩子顿时明白,数学课要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生1:(脱口而出)有3个小朋友在做“拍手”的游戏。
为了巩固和强化学生们的观察结果,我又让几个不同小组的学生把观察到的重复了几遍。
师:(视频播放)又蹦蹦跳跳地来一个小朋友。大家又看到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又来了1个小朋友。
师:谁能大胆地把刚才观察到的用一句描述出来呢?谁乐意?(一个表达能力好的孩子直接站起来)
生2:操场上,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做“拍手”的游戏,过了一会儿又来了1位小朋友。
师:(表扬了生2)谁能像他这样完整地说一遍?……
就这样,在这个表达能力较强同学的带动下,教师依次按好中差的顺序强化观察与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为建立加法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启引学生放开胆子说出操作过程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让学生自己去亲历、去探究、去发现和表述的历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探究历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认识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启引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要求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设想、做法和发现用语言表达清楚,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总结出数学结论和方法。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等几何知识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寻找数学“结论”。教师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一定要毫不吝啬地用激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说”的热情,让他们说出方法,听听同学的办法,这样渐渐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示各个学生自己的探索出来的成果。与此同时,学生在“说”中语言的组织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3.务实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要使学生能说会道,首先要使他们学会“听”,听了、听懂了,学生才会有话说。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为了训练并提升学生们“听”的能力,我们可结合教学这样做:口述口算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复述算式,说出结果;口述“情境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图进行表述并说出算式,一个学生回答结束了,再让其他学生重新复述前一位学生的“描述”。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中在数学活动中能“静心”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在倾听中进行必要的筛选、思考,最后学会把自己的初想结合他人的发言在脑中重新整理再表达出来。老师可以用这样的问语:你听清某某同学的发言了吗?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说得对呢?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吗?就这样坚持训练下去,学生们在其他同学回答老师的设问时,都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取其他同学的解法、设想;同时他们也在思考、组织自己的语言准备表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在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机会、精心地制造教学情境、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数学知识表达的兴趣,进一步锤炼他们的数学语言,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升,进而带动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洋实验学校)
1.鼓舞学生勇敢地说出数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
有了观察才有思维,学生观察了,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相关的现象用语言清楚、清晰地说出来,才能在说的过程进行良好的思维。因此我们就得从小学低年级抓起。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对他们教学数学语言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能清楚地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训练。如在教学“加法”时,
师:(视频播放)3个小朋友在开心地做“拍手”的游戏。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小军、小华和小芳在做拍手游戏呢。
师:(表扬了生1)你观察得挺细致的。那你能告诉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啊?
(这个孩子顿时明白,数学课要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生1:(脱口而出)有3个小朋友在做“拍手”的游戏。
为了巩固和强化学生们的观察结果,我又让几个不同小组的学生把观察到的重复了几遍。
师:(视频播放)又蹦蹦跳跳地来一个小朋友。大家又看到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又来了1个小朋友。
师:谁能大胆地把刚才观察到的用一句描述出来呢?谁乐意?(一个表达能力好的孩子直接站起来)
生2:操场上,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做“拍手”的游戏,过了一会儿又来了1位小朋友。
师:(表扬了生2)谁能像他这样完整地说一遍?……
就这样,在这个表达能力较强同学的带动下,教师依次按好中差的顺序强化观察与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为建立加法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启引学生放开胆子说出操作过程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让学生自己去亲历、去探究、去发现和表述的历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探究历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认识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启引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要求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设想、做法和发现用语言表达清楚,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总结出数学结论和方法。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等几何知识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寻找数学“结论”。教师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一定要毫不吝啬地用激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说”的热情,让他们说出方法,听听同学的办法,这样渐渐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示各个学生自己的探索出来的成果。与此同时,学生在“说”中语言的组织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3.务实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要使学生能说会道,首先要使他们学会“听”,听了、听懂了,学生才会有话说。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为了训练并提升学生们“听”的能力,我们可结合教学这样做:口述口算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复述算式,说出结果;口述“情境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图进行表述并说出算式,一个学生回答结束了,再让其他学生重新复述前一位学生的“描述”。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中在数学活动中能“静心”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在倾听中进行必要的筛选、思考,最后学会把自己的初想结合他人的发言在脑中重新整理再表达出来。老师可以用这样的问语:你听清某某同学的发言了吗?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说得对呢?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吗?就这样坚持训练下去,学生们在其他同学回答老师的设问时,都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取其他同学的解法、设想;同时他们也在思考、组织自己的语言准备表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在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机会、精心地制造教学情境、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数学知识表达的兴趣,进一步锤炼他们的数学语言,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升,进而带动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洋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