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舆论发展现状及其建设路径探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UNGKWOKK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舆论是当代政治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当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学科的政治作用,本文试图探索公共舆论在我国的现实发展状况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公共舆论,使其有效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现代政治的民主进程。
  关键词:公共舆论;现实困境;治理路径
  一、公共舆论的政治属性
  “公共舆论”的一般含义是公众对社会现象的意志、价值判断、意见的集合。公共舆论有三个构成要素:社会现象、公众、意见。公共舆论其实总要围绕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关乎公共利益的、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现象,经过公众热烈地讨论,各种观点相互对接纳形成公共舆论。
  公共舆论自产生以来就有政治生活有着复杂的联系。政治关系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利益关系中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不使社会在激烈的利益斗争中覆灭,人民结成政治关系,以权力确定权利,公平的实现各自利益。公共舆论是多数人利益的舆论表现,代表着公众的不同的意见、利益体现和价值取向,所以公共舆论产生伊始就引起了政治统治者的重视。
  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公共舆论作用方向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且更多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关系。但公共舆论的理性过程中存在非理性的环节,文革时期“舆论监督权被滥用了,充满乱扣帽子、乱贴政治标签和人身攻击内容的言论和新闻报道充斥媒体。”[1]公共舆论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控制,使其健康发展,不至于使非理性舆论成为民主的威胁。
  二、我国公共舆论发展困境
  在西方公共舆论被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然而在中国,公共舆论的法律文献并不完善,缺乏法律作为强制性后盾保证,是一种十分脆弱的“权力”,而且容易受到其他权利的干涉而导致疲软乏力、失当、实施难等现象,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
  (一)缺乏正确意识形态强有力引导
  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观念的集合,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将其作为社会再造工具而向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每个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复杂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社会起到维护和批判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非凡。良好的舆论秩序建立离不开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导,意识形态的宣传可以明确一个社会性质的主流观念,让社会民众体会到先进与陈旧的意识,提升辨别是非能力。目前我国一些舆论传播媒介由于缺乏正确意识形态引导,为了博取关注度,谋取私利,大肆宣传误导性言论,诋毁国家形象,危及国家政府公信力,误导社会大众视听,甚至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稳定,尤其是西方国家利用社会媒介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因此加强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势在必行。
  (二)公共舆论法制化程度低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原则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2]我国虽然在宪法中确立了公共舆论的监督地位,但是公共舆论的法律体系仍然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公共舆论监督作出具体保护和限制。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不健全时,公共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走向影响,当政治气氛民主和宽松的时候,公共舆论能够发挥其本身作用,但当政治区域专制的时候公共舆论显得非常尴尬。政策文件的原则性远远不如法律的确定性,公共舆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法制的强制保障作后盾。
  (三)公共舆论作用媒介的独立化程度低
  在我国阻碍公共舆论的政治作用有效发挥主要来自于行政权。公共舆论的主要是通过报纸、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介对行政权的运行状况加以限制,这势必引起行政权的阻碍,我国目前的行政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张,行政权力加强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影响公共舆论,公共舆论在行政权面前更显得弱不禁风。行政权妨碍公共舆论的监督包括多方面,例如:封锁消息,阻碍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源;中途阻挠舆论传播,使舆论中途流产;阳奉阴违,对公共舆论持抵制态度等。行政权的扩张势必加强对社交媒体的控制,社会媒介不能发挥监督作用,更有甚者成为政府部门工具,对有些理性公共舆论加以污蔑,抵制公共舆论对行政权的监督。
  (四)政府对公共舆论的认识误区
  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然而目前许多领导人将“维稳高于一切”作为首要目标,认为社会媒体所传播的公共舆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公共舆论大肆遏制,防止负面舆论的传播。这是政府领导人对“政治稳定”和“公共舆论”内涵和两者关系的误解。民怨激愤下的稳定如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涌动,迟早会引起社会动荡,公共舆论可以为政治体系提供沟通机制保障平衡,因此政治稳定和公共舆论并不矛盾而且一致。
  三、我国公共舆论建设路径
  公共舆论在我国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不但不能够充分发掘其积极作用,反而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破坏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其正确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
  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地位是社会稳定和顺利发展的保障,是指导社会活动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意识,它不仅可以维护我国现存政治、经济制度,而且间接地保证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有利于维护我国现存秩序,指引我国社会更快、更健康地持续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使理性舆论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成员辨别是非能力,抵制非理性舆论,健康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发表理性意见,形成正确决策,以正确意识形态引领潮流,实现社会的再造,最终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二)健全公共舆论法制
  健全公共舆论领域法制的目的有二:保障公共舆论的有效性以及防止媒体腐化。公共舆论是民众对于社会事务的意见的集合,这种意见仅仅在道德上具有约束性,但不具有强制性,当遇到强权时不仅不能起到约束作用,甚至被压制。保障媒体拥有某些特权,媒体利用这些特权可以与行政权相制衡,使之监督有力、有效。不可置否,媒体内部也存在小范围的利益集合,媒体出于私利也会出现一些例如侵权、泄露国家机密、散播谣言、诽谤他人的现象,这也需要健全的新闻法律对媒体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警示,保证媒体的正确方向。
  (三)保障公共舆论媒介独立性
  社会媒体摆脱垄断。“独立性是公共舆论监督的灵魂,是公共舆论监督效能发挥的前提。”[3]社会媒体是公共舆论发挥一系列政治作用的保障和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媒体基本是垄断的,一是政府垄断,其次是商业垄断。垄断是一种病态,垄断之后的媒体不能保证公众利益的表达,垄断媒体的评价取向必然受到财团的利益限制,公众接近媒体表达意见的权利受到剥夺。媒体应该具有公共性,是公众的器具,如果被垄断,那么社会中只有一种声音,真理与谬误也无法区分。保障媒体的独立,不受制于强权和财团,成为公众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保持社会肌体的健康。
  (四)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是健康的舆论环境的保障。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要求公众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以及新闻从业者具备执业道德。首先公民要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当发现政府的腐败行为时,公民要敢于与权力腐败行为做斗争,通过社会媒体发表己见,利用公共舆论的作用遏制政府不端行为。政府工作人员也要树立公仆形象,勇于接受舆论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科学、民主决策。其次,新闻从业者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提高新闻从业准入标准,保证新闻从业人员公正、客观报道,不能因追求私利而虚假报道,歪曲民意,散播不利社会稳定的思想言论。(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甲禄:《舆论监督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2]周叶中:《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3]许丽娟等:《舆论监督的难点与对策分析》,《魅力中国》,2011年11期。
其他文献
据主办方透露,第十九届SIAL China中食展将于2018年5月16~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展览面积将扩大至16.2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商将达到3400家,专业观众预计将达11万人次。  对于最受参展商关注的主题馆,2018年中食展将延续上一届六大主题展馆的内容,它们分别是餐饮供应链馆、酒及高端饮品馆、综合进口食品馆、休闲食品馆、国际冷链馆、功能性营养食品及绿色农业馆。  餐饮供应
期刊
李立三一生大起大落,他是一位历尽磨难而且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有中国名也有俄国名,有化名、笔名一大串.他生前曾两次被捕入狱,人们为他开过三次隆重的追悼会.他结过两次婚
二十一世纪的东京是世界上最喧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也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高楼鳞次栉比,商场星罗棋布,交通枢纽发达,人流熙熙攘攘.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日本在二战
马上就要到各个大学的毕业季,许多毕业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实习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去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在实习工作中,实习单位往往会给予实习生一定的报酬,有的按日计算,也有
缘识史国安,始于赏读他的林壑尤美、水谲云飞的山水图,俨然把握他不一般的性情与意趣——那山、那水、那木,无不是史国安的山水襟怀而佳构叠生,神收气贯.国画青绿山水,以矿物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有人立即提出建立地震博物馆。想法虽好,但甚不周全。我认为不能只建地震博物馆,而应该由国家出面,通过精心设计和悉心收集各类文字文物和影视资料,经过有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具体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培育和践行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
再没有人提起过的文稿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社副刊部主任艾思奇,根据农民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为《解放日报》写了一篇社论稿,原题是《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家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培育全过程,是高校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