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谕旨里的黑色幽默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世界已有了相当长的交往历史,但是真正了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举国上下也找不出几个。及至到了开战之后,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个陌生如天外来客的对手,莫说对它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就连最基本的地理知识也是一头雾水。这种情形,在今人看来也是无法想象的:开战前,从大清皇帝到普通百姓,不仅不晓得双方在军备武力上的巨大悬殊,甚至不明白英国地处何方,英人生何模样。
  可叹的是,对于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身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被称作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则徐,也是一无所知。1839年9月1日,他在给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折就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则徐集·奏稿》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76页。)到了1840年8月,英国的坚船利炮已逼近中国内海,林氏听到英军攻陷定海的消息,再次上疏献策于道光帝,在《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中提出了动员激励沿海军民杀敌的具体办法,仍谓洋兵虽“上身刃不能伤”,但“一仆不能复起”,若以长棍伏击其足,应手即倒云云。
  依据这等荒诞的情报去应战,其结果就像我们在电影《大清炮队》里看到的那样,手持棍棒的中国兵勇呐喊着向前欲击洋兵之足,旋即倒在冒着青烟的排枪大炮之百米开外。想想,这样的仗能打赢么?
  打了败仗,痛定思痛,于是就有了迫切了解和研究对手之一切情形的愿望。军民和大臣们如此,作为交战一方总指挥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这种愿望又有多少相关知识,用来作为了解或研究的基础呢?可以说几乎没有。鸦片战争史料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甲午海战甫起,清军连失镇海、定海、宁波三地,形势十分危急;1841年10月,道光帝授皇族奕经为扬威将军,率领精兵在浙东组织反攻,迟迟未能奏效。皇帝的心急如焚,从他在报告败讯的奏折上“愤恨何堪,笔难宣述”几个朱批大字中一览无余。也许正是从此时开始,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实在有必要认识一下面前的对手。翌年5月1日,道光帝从奕经的奏折中得知,可以审问在浙东海战中抓获的英军俘虏后,立即发下一道谕旨,曰:
  
  著奕经等详细询以(口英)咭唎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食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向与(口英)咭唎有无往来?此次何以相从至浙?
  其余来浙之(口英)咖唎、大小吕宋、双英(鹰)国夷众,系带兵头目私相号召,抑由该国王招之使来?是否被其裹胁,抑或许以重利?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又所称钦差、提督各名号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该头目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氐鸟张,所有一切调动伪兵及占领郡县,搜刮民财,系何人主持其事?
  义律现已回国,果否确实?回国后作何营谋?有无信息到浙?
   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抑或另有诡谋?(《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五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页。)
  
  按,谕旨中所谓“(口英)咭唎”即英国,汉译时每字前加“口”,是为贬义,以示该国是蛮夷之邦,这显示了大清王朝以自己为“天朝”,蔑视一切世界的虚妄心态。以下“克食米尔”为今之克什米尔,即印度;“(口英)咖唎”当为今孟加拉;大吕宋为西班牙,小吕宋则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的别号;双鹰国是指国旗上绘有双鹰的奥地利。不过说真的,这些小学级的地理常识问题由我年高德劭的大清国皇帝一本正经地提出,尽管远在一百多年前,还是令我们心酸。这是一个古老的、高级的黑色幽默。
  须知,道光帝如此困惑于夷国的风土人情时,鸦片战争的炮声已在南中国的沿海隆隆响彻近两年了。不久,他又令台湾道达洪阿进一步讯问抓获的英俘,以释解心中愈来愈多的疑窦。这一回,他对世界地理的发问包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治者共有若干?又(口英)咭唎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等等(同上书,第264页),这些问题较前似乎是有了一点进步。尽管在今人看来,这仍属于十分浅显的一般地理常识,在当时,比起其治下的泱泱“愚民”,道光帝的这种俯察关注之态,却已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了。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就理所应当地对外部世界如此茫然,如此无知么?否。历史的记载提醒我们,道光皇帝最为困惑的地理问题,其实恰恰是他最有资格回答的。只是遗憾得很,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为他高祖父康熙帝绘制的当时中国最精美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此时正躺在紫禁城南书房的一角,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其他文献
【摘要】求二面角的大小,是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还是近年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三点集于一题,说明了它的重要性。求二面角的基本方法有:(1)直接法;(2)射影面积法;(3)公式法:(4)向量法。  【关键词】一题多解;二面角;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3-0065-02     求二面角的大小,是
期刊
大约1500年前,在水清、流急、漕深的淮河中游,曾经矗立过一座雄伟的大坝;为了筑起这座寄予厚望的大坝,举全国之力,耗无数生命。然而,大坝仅仅存在了不到半年便轰然倒塌,于是转瞬之间,厚望变成了惨烈的水患。  这座大坝,就是梁武帝萧衍所筑的浮山堰。    (一)      浮山堰出现于分裂动荡、兵事扰攘的梁朝与北魏之南北对峙时期,原是一项意欲以水代兵、淹灌寿阳(今安徽寿县)的庞大军事工程。  话说北魏
期刊
960年2月3日清晨,赵匡胤带领着他的军队像一支箭一样穿越汴梁城脆弱的防守,经过短暂而看起来“温情脉脉”、颇有怀旧色彩的权力交接后,新王朝大宋一头闯进中国的历史。叛军将领们摇身一变都成为开国功臣,后周的大臣们也都识相地对着昨天还是他们同事赵匡胤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少了一个身影,他就是后周文坛翘楚、翰林学士李昉,而且据一份暂时难以确认可信程度的史料,他此时可能正担任着首都开
期刊
枯燥的内部演出    现在人们想看电影或者演唱会什么的只管到电影院或体育馆买票看就是了,但在“文革”时期就不是这样了。那时的电影演出都是分级别的。公开发行的电影人们可以买票到电影院去看,但是那只有少得可怜的几部片子,而且演了好多年,一般只有普通老百姓才会去买票看这些电影。内部的电影演出就丰富一些,但是想看这样的电影都要讲级别、讲关系,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看到的。  我叫阮哲,是1963年出生的,20
期刊
到北京观光的游客,甭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提到北京城的去处,不外乎“长城、故宫、颐和园,东单、西四、鼓楼前”;说到玩的内容,也多半是“升旗、看庙、逛公园,烤鸭、涮肉、景泰蓝”。奥运了,顶多再加上鸟巢、水立方。其实,真要想了解北京城,体会北京文化的底蕴,不到城南,就算枉来!  提起“城南”,是指宣武门往南那一片儿。说起宣武门来,那可是真有说道儿,它是老北京内城的西门,与东边的崇文门东西相望。不过,跟
期刊
“闭关锁国”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政治主张,但是,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呢?不同的朝代,原因当然不一样,大多数的原因还是统治者为了国内统治的稳定而采取的举措;而明代中期的“海禁”,虽然同样也是为了国内的稳定,但是起因却是一个中国人介入了两个日本使团的纠纷,最终给中国带来一场小规模战争,直接导致了明中期严厉的“海禁”政策,防民甚于防川,正当的经济贸易无法展开,自然有人铤而走险,从而又给沿海地区招致来了
期刊
引子:《同舟共进》2009年第10期分别发表了杨天石先生的《国民党为何选择台湾》以及刘统先生的《共产党“赶考”与国民党的“搬家”》,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追述60年前国民党溃败大陆和迁往台湾的旧事。至于国民党为什么选择台湾作为其栖息地,杨天石先生从蒋介石和台湾的因缘、台湾的战略地位(所谓“单纯环境”、大陆尽失只好命悬孤岛等)诸角度加以论述,可惜没有一字提及作为首倡者的蒋介石幕僚张其昀;刘统先生倒是言及
期刊
自1937年10月到延安与毛泽东有了接触后,周扬对毛泽东的情感逐渐由服膺到崇拜。如在延安时,他就曾对周立波说过“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领袖”这样的话。1946年,周扬在他编的《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一书的“序言”中更加明确地说:自己愿意做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者、解说者、应用者”。此后,直到“文革”前夕,周扬一直是这样做的,也被文艺界称之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  按常理来说,周扬这样服膺、崇拜毛
期刊
人吃了五谷六谷总要有个出处,这就回避不了为寻个方便的茅厕,但因为看起来似乎不太文雅,故而茅厕很少被当作写文章的题材。有一次我读《红楼梦》,看到书中一处多次写到王熙凤去“更衣”,觉得凤姐儿真爱俏,老是换衣服,有点像现在的时髦女模。后来有明眼人告诉我,此处的“更衣”实际就是今日的上洗手间。因古人多穿长衣,如厕不方便,要除去长衣所以有此雅称。弄清了“更衣”的真相,不禁又暗自佩服曹公雪芹的高明,不愧为文坛
期刊
史学领域本身有各种各样性质不同的工作,还有大量虽不在史学范围内但与史学高度相关的辅助学科。各种直接的史学工作、各种层面上的辅助学科所承担的间接史学工作,均各有各的价值。这些工作,严格说来,并无高低之别!但也不能不指出,这些工作之间仍有不容忽视的轻重缓急之分!  毫无疑问,历史研究的职责是研究历史,历史学必须以研究历史本身为依归。为了研究历史,当然必须从事作为这个“历史”载体的史料的核查与整理,这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