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 六双三真一体化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7-0066-0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后,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教研究的热点,许多院校和专业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在全国业已形成“1+X+Y”模式、[2]“分阶段螺旋式”模式、[3]七双一合三证书模式、[4]“弹性顶岗·双证融通”模式等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5]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办学经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该校内涵式建设的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六双”是指双目标(两个培养目标)、双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证书(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身份(教师的双重身份及学生的双重身份)、双方(学校与企业)和双赢(效果),“三真”是指基于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和真实任务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是指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详见图1)。
  一、制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立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培养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专业针对珠三角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充分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旅游职业能力(含职业拓展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含职业道德)。重点面向珠三角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导游服务技能及旅游管理能力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统领下,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范围与岗位、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要求及实践教学条件等,由此制订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了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行业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确立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带团能力、旅行社经营能力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然后,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针对旅游行业岗位主要能力和素质设计开发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融合起来,开发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和《导游才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旅游职业资格考证等设置成相应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职业化”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结构详见表1。
  二、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一)依托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师师资库
  早在2004年,本专业就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是同类院校中组建时间较早的专指委,后经两次换届重组,专指委成员现已包括省市旅游局、大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职业院校等各类单位的10多名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从珠三角各类旅游企业中聘请了10多名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等工作,从而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人力、信息等智力支持。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并发挥其作用
  与2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网络立足珠三角、覆盖省内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开发公司等各类企业。基地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为学校提供大量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环境,而且每年接收许多毕业生就业。庞大而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从招生入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毕业招聘等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订阶段,校方(专业教师)以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专指委审议、修改,形成可实施的培养方案。   邀请专指委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如《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旅游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指导》等课程,参与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及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就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而言,除课程教学与实习指导外,企业还参与从招生面试到就业求职的全过程。自2007年该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以来,坚持聘请合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面试考官,鼓励他们用企业的眼光选拔新生。在就业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
  三、工学交替,师生以双重身份开展教学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交互进行,培养过程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循环递进线路,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必须到行业企业中去工作(见习、实训或实习),然后再带着工作体验、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学习,以此实现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第二学期起,除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分别穿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开展旅游企业认知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旅游综合实训、带团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以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企业、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再带着从行业企业体验到的问题到学校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以准员工身份按照相应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自己,通过工作(生产性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能教书育人,又是行业技师与工程师,熟悉并能胜任行业企业工作,即双师型教师,能指导学生从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由仿真到“三真”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教、学、做三者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
  (一)设计并建立相对完善、配套的校内实训室
  设计、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学做结合。本专业已建成了由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四大实训室组成的旅游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占地450平方米,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能满足《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等核心课程的仿真实训教学。
  (二)建立了基于“三真”模式的实践教学制度
  除校内仿真实训外,本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调研、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带团实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真实的任务、顶替真实的岗位,实现“三真”实训实习教学模式。在这种带团服务和接待服务中,学生真正顶替了导游员、礼仪接待员等岗位,从事正式的导游讲解、接团带团和礼仪接待工作,由此获得实践经历,锻炼和提高了旅游职业能力及素养,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天50~100元不等)。
  “三真”实习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应企业用工需求,有时也可能是周内),为规范管理和有效实施,本专业力求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培训、实习中的指导监控、实习后的总结提升等工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训实习教学管理和实施制度。
  五、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
  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开展半年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调研报告),像企业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接受企业的考察,同时也考察企业。在实习期间,学生既是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期满后,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可签约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
  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就是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前,邀请合作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招聘实习生,或者学生自行到企业中申请实习求职岗位,实习与就业的指导及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主管(或经理)共同负责承担。这种建立在聘人意愿和就业意向基础上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培训资源,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也保障了企业招聘员工的质量与渠道。同时,毕业生由于较早地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将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一毕业,实习单位根据其表现直接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还能把顶岗实习时间计入企业工作年限,从而缩短学生升职前的锻炼年限,实现“真实的工作”和“带薪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结合,促进了高质量、零距离就业。
  六、执行双证书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标准审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员、茶艺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对应,课程教学直接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展开,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无需再参加专门的考前培训,从而节约时间、费用和成本。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那些与职业资格证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不再组织这些课程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参加由颁证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证测试,考证合格者方能获得本课程学分。以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相应课程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组织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逐渐改变高职院校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的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学生课程考试合格与否不再是由任课教师或学校说了算,而是采用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   七、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效应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双赢效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本培养模式的双赢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互惠互利。就企业而言,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能及时、有效地将行业企业需求反映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甚至直接针对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所用,节省企业用人时的二次培训成本;通过接收实训实习学生,企业可大大节省用工成本,特别是因为旅游企业存在淡旺季而用工不平衡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生旺进淡出(即周末、节假日等旺季进入企业实习,平日淡季退出企业回到学校学习),不仅可以解决行业企业旺季用工荒难题,而且无需在淡季养闲人,节省企业经营成本。
  就学校而言,有了企业的合作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均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果,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该校本专业2006年被纳入学院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此后几乎一年一个台阶跨越式发展,2007年被列入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群建设,2008年成为广州市第二批高职示范性建设专业,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群验收。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建设成果居全省同类专业前茅。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产学研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国家级学会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院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2项,横向社会服项目多个,成为该院文科专业中产学研成果颇为突出的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佳绩,一大批学生在省级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国家导游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大为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 参 考 文 献 ]
  [1] 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
  [2] 陈波.“1+X+Y”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3] 蔡敏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4] 黄志敏.七双一合三证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
  [5] 胡晓锋,易元红.“弹性顶岗·双证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2,(3).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高校不重视、实习基地及设施不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不高等问题,以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增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指出了化工类实习与就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工 实践教学 实习 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013-02  一、引言  就业作为大学高等
期刊
[摘 要]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构建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对3个教学环节共113名本科生利用该平台进行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开展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有利于强化教学实践环节。SPSS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代表学生网上学习强度的“阅读讲义次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中药制剂分析 教学效果 SPSS 
期刊
[摘 要]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分析了理工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思路,以及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此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发展 课程体系优化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
[摘 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打造自身品牌,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警务专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司法警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C#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解决方案,给出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了项目教学法的团队分工体制、项目教学法的项目进度及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091-02  《面向对象
期刊
[摘 要]大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与实际要求相脱节,教学效果达不到大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要求,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应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大学数学课程变成看得见的数学。  [关键词]非数学专业 大学数学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133-02  20世纪50年代,卡尔·罗
期刊
[摘 要]文章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学生非正式组织发展的萌芽、起步和蓬勃三个阶段,回顾了控制型、服务型、自治型三种学生事务治理模式,提出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迅速崛起和学生事务管理民主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迅速崛起对促进学生事务管理民主化起到积极作用,并以治理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学生非正式组织参与高校学生事务治理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治理 管理 学生事务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会计职业能力需求会随社会经济和分工的发展而变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须主动适应。从探讨社会对本科生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框架,多视角分析高校会计教育与其存在的差距;阐述协同效应理念及其被凸显的背景,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的办学状况,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培养方案入手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会计职业能力 协同效应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从2012年起,公务员招录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高校某些文科专业以及公选课中还有继续开设申论教学和进一步优化的必要。这对增加大学生社会知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申论 公务员考试 社会知识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141-03  一  这些年来,为了适应公务员“考试热”,不
期刊
[摘 要]以“环境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实践积累。并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情况,构筑了重要基础。该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环境工程学 问题意识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144-02  一、课程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