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审美活动,是学生通过听觉去感觉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鉴赏的一种审美过程,学生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在倾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过程中,想象好比是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飞翔”,创造则使想象富于外显性,彰显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一:组织教学的图例,牵绊学生想象——创造
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师事先展示出辅助欣赏这首A—B—A’曲式结构的乐曲的图例:A部分画着“跳舞的人们”、“天空中黑色的云层和雨点”,表示欢乐的人们在雨中快乐地舞蹈;B部分画了闪电、东倒西歪的树、密集的雨点和跳舞的人群,表示人们不惧雷鸣电闪,继续在雨中狂热地舞蹈。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图例的内容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然后请学生再次欣赏,最后站起来跟着音乐自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对策]教师要跳出图例的限制,鼓励学生根据音乐大胆想象和创造。如在欣赏B部分音乐时,可以请学生想想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为了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会怎么庆祝和表现呢?除了在雷鸣电闪风雨中跳舞,还会怎么表达高兴、激动的心情呢?如“热烈地拥抱”、“激动地流泪”、“转着圈唱歌”等等,然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演绎和创造这快乐的场景。
案例二:教师教学的引导语限制学生想象——创造
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小提琴齐奏曲《野蜂飞舞》,听赏过程中,教师穿插讲述了和欣赏曲有关的故事,然后有一项要求是学生根据音乐创编动作表演这段音乐。教师问:“野蜂躲在大船上一个很小的缝隙里是怎么飞舞的?”学生回答:“它的身体贴在墙壁上,翅膀在扇动。”教师又问:“遇到仇人时,野蜂又会怎样飞舞呢?”学生回答:“会围着仇人飞舞”、“会叮咬人”、“一会儿飞,一会儿又剌一下人”等等。接着教师邀请学生表演,有的学生用身体贴着讲台、有的用身体贴着教师,两只手臂作上下飞舞状;有的学生则表演野蜂叮咬人的情景;有的学生飞舞的动作稍有变化,两只手臂或忽上忽下、或在身体两侧稍稍弯曲,手指作微微颤动状。最后,教师放音乐,全体学生自由创编动作一同表演。
[对策]首先,教师将野蜂飞舞的场景与故事结合进行充分的想象,要想出多种方法,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并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想象——创造,当学生的想象与创造遇到困难时再进行引导与启发。如“躲在缝隙里的野蜂是怎么飞舞的?”当学生说出身体可以贴在墙壁上时,教师再问:“躲在缝隙里是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好像人屏住了呼吸”、“很害怕被人发现”的感觉,师再问:“这样一种情况下,野蜂会怎样飞舞呢?”由此,让学生联想到“躲在缝隙里”的野蜂飞舞的时候,翅膀不适宜上下飞舞,而更应该是“微微颤动”,从而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手指在身体两侧微微颤动”、或“低着头轻呼吸,轻轻抖动双臂”或“轻轻地忽上忽下摇动手腕”等动作。对野蜂飞舞的场景描述以及创编表演更形象具体,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更深刻。
案例三:课堂的教学活动安排剥夺学生想象——创造
某教师组织一年级学生欣赏德国作曲家莱昂·耶塞尔的《玩具兵进行曲》片段。在听第一遍的时候,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乐曲的内容,就在音乐声中模仿了“小兔子、小鸭子、布娃娃、老爷爷”等音乐形象,听完后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学生谈了初步的感受,如“音乐很活泼、很快乐”、“声音很好听”、“好像可爱的小动物们在排队”、“我听见了吹口哨的声音”等等。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述乐曲《玩具兵进行曲》的背景故事。再出示与故事相符的图画:口哨——玩具兵一个一个爬出箱子——排队——嬉戏——惊慌逃回箱子,引导学生分段欣赏,最后请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统一进行表演。
[对策]将一开始的完整欣赏改为分段欣赏,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表达以及创造性表演作为活动重点,把故事安排在最后讲述。如先引导学生欣赏开始部分的音乐,并表达感受。当有学生谈到“听见吹口哨的声音”时,则进一步提出“听见吹口哨声,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启发学生想象,“哦,原来吹口哨就是下达集合命令”,“你觉得来集合的都有谁呢?”“他们是怎样走路的呢?”引导学生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边欣赏边想象,然后用语言和动作更细致地表达和表演。
总之,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自身要加强学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身特长,灵活使用教具,不让教具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创造的枷锁;要具有启发能力,而且要启发适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创造时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案例一:组织教学的图例,牵绊学生想象——创造
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师事先展示出辅助欣赏这首A—B—A’曲式结构的乐曲的图例:A部分画着“跳舞的人们”、“天空中黑色的云层和雨点”,表示欢乐的人们在雨中快乐地舞蹈;B部分画了闪电、东倒西歪的树、密集的雨点和跳舞的人群,表示人们不惧雷鸣电闪,继续在雨中狂热地舞蹈。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图例的内容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然后请学生再次欣赏,最后站起来跟着音乐自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对策]教师要跳出图例的限制,鼓励学生根据音乐大胆想象和创造。如在欣赏B部分音乐时,可以请学生想想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为了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会怎么庆祝和表现呢?除了在雷鸣电闪风雨中跳舞,还会怎么表达高兴、激动的心情呢?如“热烈地拥抱”、“激动地流泪”、“转着圈唱歌”等等,然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演绎和创造这快乐的场景。
案例二:教师教学的引导语限制学生想象——创造
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小提琴齐奏曲《野蜂飞舞》,听赏过程中,教师穿插讲述了和欣赏曲有关的故事,然后有一项要求是学生根据音乐创编动作表演这段音乐。教师问:“野蜂躲在大船上一个很小的缝隙里是怎么飞舞的?”学生回答:“它的身体贴在墙壁上,翅膀在扇动。”教师又问:“遇到仇人时,野蜂又会怎样飞舞呢?”学生回答:“会围着仇人飞舞”、“会叮咬人”、“一会儿飞,一会儿又剌一下人”等等。接着教师邀请学生表演,有的学生用身体贴着讲台、有的用身体贴着教师,两只手臂作上下飞舞状;有的学生则表演野蜂叮咬人的情景;有的学生飞舞的动作稍有变化,两只手臂或忽上忽下、或在身体两侧稍稍弯曲,手指作微微颤动状。最后,教师放音乐,全体学生自由创编动作一同表演。
[对策]首先,教师将野蜂飞舞的场景与故事结合进行充分的想象,要想出多种方法,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并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想象——创造,当学生的想象与创造遇到困难时再进行引导与启发。如“躲在缝隙里的野蜂是怎么飞舞的?”当学生说出身体可以贴在墙壁上时,教师再问:“躲在缝隙里是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好像人屏住了呼吸”、“很害怕被人发现”的感觉,师再问:“这样一种情况下,野蜂会怎样飞舞呢?”由此,让学生联想到“躲在缝隙里”的野蜂飞舞的时候,翅膀不适宜上下飞舞,而更应该是“微微颤动”,从而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手指在身体两侧微微颤动”、或“低着头轻呼吸,轻轻抖动双臂”或“轻轻地忽上忽下摇动手腕”等动作。对野蜂飞舞的场景描述以及创编表演更形象具体,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更深刻。
案例三:课堂的教学活动安排剥夺学生想象——创造
某教师组织一年级学生欣赏德国作曲家莱昂·耶塞尔的《玩具兵进行曲》片段。在听第一遍的时候,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乐曲的内容,就在音乐声中模仿了“小兔子、小鸭子、布娃娃、老爷爷”等音乐形象,听完后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学生谈了初步的感受,如“音乐很活泼、很快乐”、“声音很好听”、“好像可爱的小动物们在排队”、“我听见了吹口哨的声音”等等。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述乐曲《玩具兵进行曲》的背景故事。再出示与故事相符的图画:口哨——玩具兵一个一个爬出箱子——排队——嬉戏——惊慌逃回箱子,引导学生分段欣赏,最后请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统一进行表演。
[对策]将一开始的完整欣赏改为分段欣赏,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表达以及创造性表演作为活动重点,把故事安排在最后讲述。如先引导学生欣赏开始部分的音乐,并表达感受。当有学生谈到“听见吹口哨的声音”时,则进一步提出“听见吹口哨声,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启发学生想象,“哦,原来吹口哨就是下达集合命令”,“你觉得来集合的都有谁呢?”“他们是怎样走路的呢?”引导学生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边欣赏边想象,然后用语言和动作更细致地表达和表演。
总之,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自身要加强学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身特长,灵活使用教具,不让教具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创造的枷锁;要具有启发能力,而且要启发适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创造时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