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好语感基石,练就语文真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q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人交流,准确地表情达意。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文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一种领悟,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高水平的语言修养,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还未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不能准确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语言的领悟。所以,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我以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为例,谈谈我在近几年来的摸索中,总结出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培养语感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因声求气”出自中国古代文论,“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示范读,感知语感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调,张弛有致的节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披文入情,感受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2.体验读,领悟语感
  注意启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往往还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
  执教《大禹治水》第二自然段时,学生众说纷纭:强调“千辛万苦”和“万水千山”,大禹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强调“挖通” “劈开” “引导”,可看出大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创性,倾注了学生自己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水平。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
  1.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在帮助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合作互动中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使学生领悟文中语言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对于一些实验性课文,可采用“做一做”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比如《晚上的“太阳”》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试验,在直观的演绎中对“挡手” “简易” “顿时”等较抽象词语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变书面语言为“活的形象”,达到领悟目的。
  2.在表演活动中感悟
  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课堂上,先让学生各自揣摩狼和小羊说话的语气,独立练读,表演读。学生从“狼”扮演者的鲜活表现中认识到了狼盛气凌人、蛮横无理、穷凶极恶的本性,从“小羊”扮演者的形象表演中体悟到了小羊小心翼翼、胆怯害怕的心理。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在情境中培养语感
  1.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学生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在执教《登鹳雀楼》时,抓住“依” “入” “欲穷”这些字眼,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我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楼上眺望的简笔画,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最后和学生一起品味“依”“入”“欲穷”等字的传神。
  2.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以“言”表 “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必要。
  《夕阳真美》(苏教版小语第三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笔调细腻且余味无穷,但学生比较难以入境。为此,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上充分演示夕阳渐渐变化的过程,尤其注重细微的色彩变化。借助画面,帮助学生品味那些似乎难以理解的词句。最后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熟读、赏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渐入审美的佳境。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内化语言;注重实践活动,感悟语言。在情境中培养语感,以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文字,来感受语言文字,这应是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一、学习风格与多元智力的研究及其整合的意义    1.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最先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人类类型说于1927年提出来的,认为人在知觉方式上、制定决策方式上以及人们在相互交流方式上具有差异性。荣格把人的学习风格分为四类:掌握型(感官—思考型)、理解型(直觉—思考型)、人际型(感官—感受型)和自我表达型(直觉—感受型)。关于学习风格的本质内涵,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西方许多学者从各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基于“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倡导“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课堂结构。“猜想假设”是“做中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问题与实践的桥梁,是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学生认知客观事物、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判断,是课堂中最富想象力和生命张力的环节。有效的猜想与假设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缩小探究的范围,提升探究的品质,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猜想假
【正】 《樛木》是《诗经·周南》中的作品,全诗如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
扣件胶垫材料的动刚度受加载频率影响较大。基于一城市地铁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系统的现场测试结果,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分析车速对扣件系统垂向动刚
【正】 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农产品逐步放开,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农村经济问题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正】 一、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自然历史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对马克思来说,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
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位于西秦岭中段美武岩体附近,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含有较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花岗闪长岩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
“班班通”的实现,使多媒体和网络一下子覆盖了所有教室。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
目的:探讨牡荆苷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纹状皮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0.01 ml/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