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人交流,准确地表情达意。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文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一种领悟,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高水平的语言修养,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还未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不能准确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语言的领悟。所以,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我以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为例,谈谈我在近几年来的摸索中,总结出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培养语感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因声求气”出自中国古代文论,“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示范读,感知语感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调,张弛有致的节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披文入情,感受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2.体验读,领悟语感
注意启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往往还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
执教《大禹治水》第二自然段时,学生众说纷纭:强调“千辛万苦”和“万水千山”,大禹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强调“挖通” “劈开” “引导”,可看出大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创性,倾注了学生自己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水平。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
1.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在帮助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合作互动中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使学生领悟文中语言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对于一些实验性课文,可采用“做一做”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比如《晚上的“太阳”》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试验,在直观的演绎中对“挡手” “简易” “顿时”等较抽象词语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变书面语言为“活的形象”,达到领悟目的。
2.在表演活动中感悟
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课堂上,先让学生各自揣摩狼和小羊说话的语气,独立练读,表演读。学生从“狼”扮演者的鲜活表现中认识到了狼盛气凌人、蛮横无理、穷凶极恶的本性,从“小羊”扮演者的形象表演中体悟到了小羊小心翼翼、胆怯害怕的心理。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在情境中培养语感
1.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学生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在执教《登鹳雀楼》时,抓住“依” “入” “欲穷”这些字眼,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我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楼上眺望的简笔画,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最后和学生一起品味“依”“入”“欲穷”等字的传神。
2.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以“言”表 “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必要。
《夕阳真美》(苏教版小语第三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笔调细腻且余味无穷,但学生比较难以入境。为此,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上充分演示夕阳渐渐变化的过程,尤其注重细微的色彩变化。借助画面,帮助学生品味那些似乎难以理解的词句。最后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熟读、赏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渐入审美的佳境。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内化语言;注重实践活动,感悟语言。在情境中培养语感,以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文字,来感受语言文字,这应是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
低年级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还未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不能准确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语言的领悟。所以,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我以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为例,谈谈我在近几年来的摸索中,总结出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培养语感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因声求气”出自中国古代文论,“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示范读,感知语感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调,张弛有致的节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披文入情,感受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2.体验读,领悟语感
注意启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往往还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
执教《大禹治水》第二自然段时,学生众说纷纭:强调“千辛万苦”和“万水千山”,大禹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强调“挖通” “劈开” “引导”,可看出大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创性,倾注了学生自己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水平。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
1.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在帮助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合作互动中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使学生领悟文中语言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对于一些实验性课文,可采用“做一做”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比如《晚上的“太阳”》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试验,在直观的演绎中对“挡手” “简易” “顿时”等较抽象词语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变书面语言为“活的形象”,达到领悟目的。
2.在表演活动中感悟
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课堂上,先让学生各自揣摩狼和小羊说话的语气,独立练读,表演读。学生从“狼”扮演者的鲜活表现中认识到了狼盛气凌人、蛮横无理、穷凶极恶的本性,从“小羊”扮演者的形象表演中体悟到了小羊小心翼翼、胆怯害怕的心理。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在情境中培养语感
1.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学生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在执教《登鹳雀楼》时,抓住“依” “入” “欲穷”这些字眼,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我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楼上眺望的简笔画,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最后和学生一起品味“依”“入”“欲穷”等字的传神。
2.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以“言”表 “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必要。
《夕阳真美》(苏教版小语第三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笔调细腻且余味无穷,但学生比较难以入境。为此,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上充分演示夕阳渐渐变化的过程,尤其注重细微的色彩变化。借助画面,帮助学生品味那些似乎难以理解的词句。最后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熟读、赏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渐入审美的佳境。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内化语言;注重实践活动,感悟语言。在情境中培养语感,以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文字,来感受语言文字,这应是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