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年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水稻田两侧长长的柏油路,便是县城。如果你把头探出车窗,风与光阴一同呼啸而过,在时光的罅隙里,你能看到十年前的我。
  那时我八岁,现在五十分钟不到的车程被那时爸爸的摩托车不断拉长。柏油路的尽头,是伴我长大的奶奶的村庄,柏油路的前方,是摩托車的终点——高楼之中,父母和放寒暑假的我的空旷的家。我还记得第一次和爸爸“回家”的场景,红色的楼房居高临下,初冬的风吹起身旁走过的摩登女郎的风衣,让刚从摩托车上下来,裹着四件外套的我看直了眼。手里那杯昂贵的仙草奶茶洒了,我笨拙地弯腰去捡,臃肿的外套和爸爸一起制止了我的行动。难行的五层楼梯,过度热情的妈妈和屋子里令人手足无措的明亮,成为了我对“家”的最初印象。后来我明白,只有傍晚父母都下班时才是“家”,大部分时间这只是一所房子,里面只有一个孤独又不适应的我。
  一年两次的迁徙让我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鸟。它最终停止于我十三岁升初中那年。那一年,距十年前和现在都已算得上很远,远到爸爸的小汽车把那条柏油路又变得很短,远到“你爸你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从此消失在我耳边。城里的中学陌生又新奇,可当我说出自己的母校却没人知晓,最终变成一句“哦,农村的”,那些恍然大悟的表情还是刺痛了我敏感的神经。这个城市让我用好多个寒暑假建立的熟悉感,在那些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的日子里,分崩离析,最后变成一些不可言说的委屈,缄默地,压在我心头。我在父母早出晚归的辛苦里领会了几分理解,但那理解就像多年前洒掉的仙草奶茶,我试着真正拾起,却总被那些敏感和委屈压住了手臂。
  时间就这样向前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儿时机械记忆的诗句和那条柏油路都成为了可在文章中怀念一番的事物。现在,是我哥哥姐姐小学作文里的未来,是长辈们口中我的“十八岁”。其实我周岁十七,十八是通俗的虚岁叫法——它让我有些反感,对待“长大”,我总是有些不知所措,总是惶恐着在那之后要承担的什么。
  在21世纪10年代要结束的前几天,我久治不愈的头痛又复发了——或许那头痛只是我敏感性格的一个必然结果。爸爸在外地出差,妈妈带着我准备乘出租车去半城之远的医院。东北的冬天,风里像是带着小刀子,把我的头痛一丝丝割裂成麻木,我拖着疲软的脚步,怎么也追不上妈妈的脚步,她在道路两边不停地穿梭,试图找到一辆空车,我几欲晕倒,盼望着她能回头看我一下,搀扶着我,就像别人的妈妈和女儿一样,亲昵,连撒娇都是稀松平常。可是,她没有。很多的,压在心底的委屈在生病的催化下一层层浮起来,像一湖被抽干了的水,只剩湖底一堆堆嶙峋的怪石。
  回到家后,崩溃又被放大,最后变成了我在被子下压抑的哭泣。我不知哭了多久,那些委屈和不知谁给的亏欠好像怎么也排解不完。头痛欲裂,我起身去洗手间,却看到妈妈的房间还亮着,她像一只弓背蹑行的猫,到我身边,近乎小心翼翼地问我:“还是很难受吗?要不要我给你按摩一下。”看着她同样红肿的眼睛,我摇了摇头,心情有些复杂。这份复杂让我越来越清醒,我听到了爸爸回来的声音,听到他们说,“着急有什么用啊?”“孩子生病我不心疼啊?”听到妈妈的抽泣和他那声长长的叹息。那些对话让我熟悉,儿时发烧到半夜时关切的电话,我每次心情不好时客厅里小声的嘀咕,书桌上总出现的那些“顺路买回”的小玩意儿……那些被我的敏感刻意遗漏在时光深处的爱意,我其实一直都知道啊!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爱强说愁的我,那个咬住那些委屈而看不到他们的不容易的我——我无声地哭泣。
  第二天去医院的路上,透过爸爸的车窗,我久违地观察了这个已经熟悉到厌倦的城市。那个记忆中居高临下的红楼早已被父母转手卖掉;零星几座装修前卫的餐厅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违和又怪异。这座城在十年前我的眼中有多么高傲,就在现在的我眼中多么破败,它是那样的渺小,渺小到连我的梦想都承载不起。我忽然想到,这里,我曾经百般排斥的地方,终究会成为未来我口中的故乡。妈妈有些发皱的围巾搭在我手边,她和爸爸脸上都有了岁月的痕迹,再也不是曾经左邻右舍背后所说的光鲜亮丽的“城里人”了。那一场场寒暑假的跋涉,对我来说像是迁徙,对他们,又何尝不是?我把头靠在妈妈的肩上,她有些颤抖,像是她一直以来不善表达的关爱,轻轻地用额头贴着我。我们像两只相互依偎的旅雁,我在心里悄悄告诉十七周岁的自己——“你十八岁了。”
  十年的光阴在我指缝里漏走,那些被遗忘的爱我在回忆中一点点拾起。或许再过一个又一个十年,或许那条柏油路会向更远处延展,或许等我年至耄耋,这座小城依然会在,带着重新拾起的爱与包容,带着一直在我身后而总被刻意忽略的目光,在我心底珍藏。因为,那是家的方向。
其他文献
赵真一一  《牧神的午后》,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取材于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的同名诗歌:  林泽的仙女们,我愿她们永生。  ……  她们轻而淡的肉色在空气中飞舞,  空气却睡意丛生。  莫非我爱的是个梦?  ……  沉重的躯体和空无一语的心灵,  慢慢地屈服于中午高傲的寂静。  乐曲以轻管繁弦,描画了午后的时光,慵懒、迟缓、梦幻,飘浮不定,种种意象模糊、恐惧、疲倦、孤独。  牧神是创造
期刊
靳超  有时,我们会因一束蔷薇的绽放而喜逐颜开;有时,我们也会因一片叶子的飘落而寂寞伤哀。其实,大自然中的能带给我们感受的事物数不胜数,而最能撩动人们的心弦的,却是声音。正如夜读的欧阳修听到了一阵秋声,便勾起了他宦海沉浮多年的感伤之情,同时,又从秋声中悟到了无尽的人生哲理——扰随形去莫摇精。一、秋染秋声溢萧肃  在欧阳修的耳中,这凄切的秋声源自于大自然的秋天状貌:“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
期刊
梁晓阳一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写着领导讲话稿,突然接到幼儿园的吴老师打来的电话:“你女儿呕吐了,还发烧,你快来接她去看医生吧!”我大惊失色,我们夫妻三十好几才得女,依力是心尖儿肉,稍有个头疼脑热我们就高度紧张。我慌不迭地放下手头的稿子,一边走一边想,怎么会呕吐呢?可能就是一个感冒吧。但我还是赶紧打了一个电话给阿依,她在医院上班,我让她赶紧预约好医生。  见到了依力蜡黄憔悴的脸蛋,我抱起她,心头一阵收
期刊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访隐者遇沈醉 书其门而归  [晚唐]韩偓  晓入江村觅钓翁,钓翁沉醉酒缸空。  夜来风起閑花落,狼藉柴门鸟径中。
期刊
我们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护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书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的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
期刊
王陌尘一  那年暑假带着儿子弋舟去美东旅游,好友玲住在波士顿,家离哈佛不远,我们就顺便在哈佛校园呆了一天。我们坐在哈佛铜像前的草坪上歇脚,先后过来几拨中国团,大家都忙着拍照、挤到铜像前摸脚,然后赶下一个景点。据说摸了铜像的左脚孩子就能上哈佛,所以铜像的左脚被摸得锃亮。这景象很像如今牵着孩子赶各种考试的家长们,辛苦地守在各种补习班、蹲坑班、考场外面,贴钱、贴力地拖着自己的孩子往前挤,希望帮他挤进名校
期刊
2020年一月,北京刚下完一场大雪,草木枯枝上皆是白茫茫的一片。清理道路的人拿着铲子,嗤嗤拉拉地划着地面,路上人们都匆忙又小心翼翼,赶早高峰的人无暇欣赏初雪,低着头看手机,默默赶路。  难得有一个闲暇的日子,工作幾乎都处理完了,学业上的任务也稍告一段落,我提着行李坐火车回家。犹记得上一次看见这么大的雪,还是在十年前。那时我还在家乡的小镇上读小学,等不及地上积雪,扔了手中的算术本便跑到朋友的楼下大喊
期刊
夜晚的操场在昏暗的月光下显得格外低调,一股细冷的风吹过耳边,模糊了耳机里淌过的音乐。抬起头,发现还有几颗星星醒着,记得老师说过,天上最亮的星星是木星,又称为启明星。找寻了半晌,终于发现有一颗最亮的星星闪着光,它,会是你吗?一  有些人的爱,从不表露心迹,也不会说甜言蜜语,只会一味地付出,属于典型的那种不说话只做事的人。我想,你就是这样的人吧!认真想了好久好久,从开始的每天相处,到后来所通的电话,你
期刊
2020年,又一个整十年的节点。这一年,千禧年出生的人将要迎来生命中最灿烂的20岁;这一年,90后的第一批人将要迎来“三十而立”的新人生;这一年,80后的第一代人迎来的是40岁的后青春与中年之交的节点。2020年也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决胜年,是新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2020年,不管你年龄几何,这一年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注定是重要的一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期刊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昏黄,午后,庭院里。  外公躺在木藤椅上小憩,他身边放着一个圆形茶桌,茶桌上除了一个龙纹紫砂壶,还搁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而这歌声便是从这老古董里发出的。  到了夏天,外公不愿在室内吹空调,更乐意在挂满葡萄藤的庭院里休憩,而与他相伴的有这张木藤椅,还有这收音机。  这首歌,他尤其喜欢,说是每每听着内心都能升腾起一股雄浑的自豪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