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习素材 直抵知识本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参加数学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盐城市名师於红中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这节课。於老师的课堂教学直抵知识本质,围绕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精选学习素材,彰显知识本质特征,巧妙地帮助学生准确建立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表征,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内涵,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现撷取几个片段加以赏析。
  【片段一】选择典型实物实图,彰显圆的本质特征
  师: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形的物体,比如:铁环、玉镯、钥匙圈(教者依次出示实物)。
  生1:圆形的铁环。
  生2:圆形的玉镯。
  生3:圆形的钥匙圈。
  师:除了这些圆形的实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圆形物体的实物图,比如(教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方向盘、碗口、茶杯口、自行车车轮钢圈。
  生4:圆形的方向盘。
  生5:圆形的碗口。
  生6:圆形的茶杯口。
  生7:圆形的自行车车轮钢圈。
  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圆形的实物或实物图。大家能再举一些生活中圆的例子吗?
  生8:一元钱硬币的外圈是圆。
  生9:五角钱、一角钱硬币的外圈都是圆。
  生10:透明胶带的内圈、外圈都是圆……
  【赏析】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经常要列举一些“圆”的实物或者利用挂图、课件出示一些“圆”的实物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等学习素材,形象直观地感知圆的知识。但是,不同类型的教学素材表述同一知识点的效果并不相同。因此,教师所选择的实物或实物图等学习素材必须能够彰显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尽可能减少实物或实物图所蕴含知识的非本质特征。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正是因为於老师精心选择了“空心圆”的实物、实物图,彰显“圆”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准确感知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这一本质特征,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子时,学生都会准确地说“一元钱硬币的外圈是圆”“五角钱、一角钱硬币的外圈都是圆”“透明胶带的内圈、外圈都是圆”等,从而让学生准确感知圆的特征,建立圆的正确概念。
  【片段二】展示定义发生过程,凸显半径本质特征
  师(随手在圆外、圆内、圆上分别点一点并标上字母A、B、C):这三个点分别在圆的哪儿呢?
  生1:点A在圆的外部。
  生2:点B在圆的内部。
  生3:点C刚好在圆上。
  师:对!现在,看看我连接的是哪两个点呢?(师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
  生4: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一点。
  师:这样的线段有个名称叫什么呢?
  生5: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6:我在课前看过书。
  师:好!课前预习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条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请在你们刚才画的圆中也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母r。
  (生画半径,标上字母r。)
  师:谁能说说半径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
  生7: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
  师:看看我又画了了一条怎样的线段(教师示范画直径)?
  生8:这是一条直径。
  生9:这条线段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它叫直径
  【赏析】在小学数学中,对数学概念的定义用得比较多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圆的半径、直径定义都是属加种差这种方式定义的。圆的半径定义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圆的直径定义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要让学生理解这样的定义,关键是精选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半径、直径定义的发生过程。上述教学片段中,於老师依次在圆外、圆内、圆上点一个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抽象、概括,让学生对圆外、圆内、圆上的点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做好铺垫。然后,於老师通过连点成线,让学生用语言加以描述,直观展示定义的发生过程,从而准确揭示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此时,概念的获得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思维过程,概念的“诞生”过程更加生动鲜活,半径、直径概念的本质特征更加外显,抽象的半径、直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学生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则更为深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於老师精选学习素材,充分展示定义发生过程,有效引领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学生轻松而准确地掌握了半径、直径的概念。
  【片段三】反思圆规画圆要领,突显半径长度关系
  师:在一个圆中能画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长度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齐):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这些半径都相等。
  师:怎样做才能知道它们是否相等呢?
  生1:看上去就相等。
  生2:画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就知道了。
  生3:画几条半径,折叠一下,比一比长短就知道是否相等了……
  师:好啊!那就画几条半径,量一量,比一比吧!
  (生动手画半径,测量,折叠比较。)
  师:仅仅凭眼睛看还不能证明,测量、折叠比较确实是不错的方法。有一位同学在证明圆的半径相等时,也是用“画出半径,测量比较”的方法。怎样证明同一圆中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呢?
  生4:画圆时要“定长”,就是圆规两脚尖的距离不变,要是脚尖距离变了就画不好圆。这个“定长”就是圆的半径,所以,圆的半径都相等。
  生5:画圆时,圆规两脚尖的距离没变,就是圆的半径没变。所以说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都相等。但要是在两个圆中,就不一定相等了。
  生6:对,应该是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好!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呢?这些直径与半径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圆中有无数条直径,这些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赏析】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半径”“直径”的长度关系时,很多教师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操作认知的。这里的“比一比”更多的是用折叠比较的方法,但折叠比较的方法是不便操作的。因为学生将画有半径的圆形纸片对折后,要么是难以看清“面对面”的半径是否重合,要么是难以将“背对背”的半径重合,学生操作感知的效果并不理想。显然,当教师想当然地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画出半径,折叠比较”的方法发现半径、直径特征时,实质是教师人为地制造“教学难点”。其实,同一圆中半径的长度关系完全可以由学生根据圆规画圆的操作要领思考、推理得出,而学生自主思考、推理得出的结论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上述教学片段中,於老师对同一圆中半径的长度关系的证明可谓独具匠心,於老师一句“怎样做才能知道它是否相等”的提示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画出半径,测量比较”或“画出半径,折叠比较”的方法,但当学生产生“画出半径,测量比较”或“画出半径,折叠比较”的想法并予以实施时,於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反思画圆时“定长”的意义,突显圆规画圆“定长”的内在规律,从而让学生根据画圆时的操作经验思考、推理得出“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结论。这正是对“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的巧妙诠释!
  精准的学习素材,源于於老师透彻地解读教材,深刻领悟教材“寓学于教”的鲜明主张,在自觉优化素材选择、彰显素材的启发性的过程中,於老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精准的学习素材,源于於老师对学生的深度了解,对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通透把握,对知识结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推敲和精细打磨。於老师始终站在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立场上,细致观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需求,努力将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相互映照,着力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精准的学习素材,源于於老师对教学理念的精准把握,源于於老师对教法的娴熟驾驭,更源于於老师对数学课堂的巧妙调控。精准的学习素材,成就精致课堂,彰显思维张力,直抵知识本质。
  责任编辑 周瑜芽
其他文献
俗语云: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看完《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对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已崭露头角,新的学习、教育方式已初露端倪,新教育的天空已经“破晓”。但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老师还在传统教育的土地上以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劳作。尽管效率低下,尽管成果不丰,但还是周而复始、故步自封。我们是勤劳的,但也何尝不是“愚昧”的、可怜的。就像西方工业时
期刊
日前,由抚州市教育局选送的原创微电影《人生第一课》在2014年度中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节目一等奖。  《人生第一课》是一部反映抚州师范定向生扎根农村教育的励志影片。该片讲述了一个师范定向生因自己的梦想与承诺不惜放弃父亲安排的工作,坚持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故事,赞扬了师范定向生扎根农村安于清贫、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该剧所有参演人员均由崇仁师范的师生们担任,塑造的人物真实可
期刊
当前语文课程顶层设计的缺憾首推为写作教学的碎片化。这一点源于语文教材倾向于文本阅读,写作指导成为附着于单元文本某个知识点的经验归纳,本身不具有系统性与过程性。因此,写作教学难言科学高效。重新建构语文亟需有识之士破冰。所幸,郑桂华老师当仁不让,从实践主义角度摸索写作教学的体系框架与实施策略,打造整体教学大系统与专题教学小系统,殊为难得。她执教的《描写的奥秘》就是集中体现建构写作体系的代表作。  【片
期刊
3月14日,南昌市第五届中小学生幼儿科技节启动仪式暨第三十届南昌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在西湖区朝阳小学隆重举行。此次科技节的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旨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科技创新活动的重心放在学校,以学校为基础,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和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氛围
期刊
2009年,上饶县在全省率先推行“经典育人,文化兴校”发展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国学课”,充分挖掘经典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心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年来,全县国学教育以“三课一动”(即课程、课堂、课题和活动)为载体,加强“四化”(即诵读化、故事化、情境化、生活化)研究,依据“研究项目化、德育课程化和推广区域化”的思路,实现国学教学“化文为声,化理为辩,化事为境,化古为今”的目的
期刊
课堂提问是我们每节课使用最频繁、最熟悉不过的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发展思维的起点。  从目前中国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最薄弱的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学科的原因,比方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期刊
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是《新课标》一个突出的新理念,如何切实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善于设问,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真正成为阅读思考的主体,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智慧。以《失街亭》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  一、教师善于引导巧妙设问,点燃学生智慧之火  《失街亭》一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课文阅读提示中指出:《失街亭》没有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母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以此为内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母语文化丰富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呢?看看特级教师葛银铨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什么深刻的启示。  【片段一】《对联欣赏》新课精
期刊
“灵山之巅,彩彻区明。信水之滨,岸芷汀兰。”坐落于灵山信水间的上饶县,全县中小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已成为校园的时尚。万千学子诵古风,百千经典润桃红。学生作对子、师生写诗词的场景,在校园里常常可见。中小学教育氤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6年前,上饶县中小学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启蒙读物了解甚少,而今,上饶县一大批国学教师却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陈光辉的“阴影面积的计算”这节课,受益匪浅。陈老师围绕阴影部分面积计算中的重点、难点展开教学,所选的练习和例题具有代表性、新颖性、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通过练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整理,数学思想方法更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撷取两个片段加以赏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