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与黑色幽默:《鬼子来了》《斗牛》的比较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1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斗牛》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一公映就引起不同的批评和争论;以《鬼子来了》与之进行比较,旨在讨论黑色幽默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关键词]《斗牛》 黑色幽默 民族性 喜剧
  
  影片《斗牛》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的抗日根据地送来了一头荷兰奶牛。为受伤的战士提供营养。但因为鬼子要进村了,所以根据地的同志不得不转移,就把奶牛托付给了一位名叫牛二的老乡照看,牛二起初不愿意接收这头牛,但是村长以把九儿嫁给他为条件,诱使他接下了这个任务。谁知道这头牛硬是逼的牛二不得不和日本鬼子、土匪以及逃亡的江湖郎中斗智斗勇的故事。
  当看完这部影片时,笔者不由得想到姜文几年前所拍摄的《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运用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同样是反映战争对中国基层的影响,然而在广电审查中却得到不同的结果:当年《鬼子来了》被禁映,而当今的《斗牛》却在影院上演。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制度正在完善,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影片《斗牛》,开篇点题,当牛二走到牛棚中自言自语道“我的亲娘啊”,可见整部影片正是围绕着牛展开的故事。同时,影片中灰色调的使用确定了整部影片凄凉基调。在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闪回镜头,在现实与回忆中游走。回忆割裂了现实的世界,导演运用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故事的凄凉。片子不时穿插远景,使观众的思绪也随之游走。西北粗犷肃穆的景色,白雪覆盖荒凉的高原,天边变换的浮云,让人恍惚隔世,人间的一切杀戮如同过眼云烟。
  片中很多情节耐人寻味,如:当牛二在牛棚偷了奶牛的食粮,并自语道“这比我早上吃的都好”,可见当时人们的贫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抓豆选择谁养牛这场戏中,百姓手搭肩,秩序井然的等待上天的选择。这不仅让人啼笑皆非,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牛二并未参与抓豆,一个原因是他天生胆小,第二是因为他拥有一头黄牛。他对于外国品种的牛,只是远远的观看,他从未想过这头偶然到来的牛会与他以后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正是这种偶然,引发了牛二在后来的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导演选择一头西方奶牛而不是一般的牛不仅具有喜剧的效果,同时也带有讽刺的意味。它与一般奶牛相比,体型庞大,突出表现了它与中国的农村格格不入。这只奶牛只是一个标志,时而是女主人公九儿的化身(特别是在影片结尾处,牛二将送给九儿的祖传银镯戴在了牛的鼻子上),时而是“娘”的代表。同时奶牛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农村妇女。奶牛不语,女人没有话语权:奶牛沉钝,女人处于弱势地位:奶牛被土匪拉来黄牛强行交配,女人在命运的洪流中丧失了性的主动权。沦为纯粹的生育工具。然而,没有奶牛代表的女人的抚育,男人都成不了人。在男人你死我活的杀戮游戏里,奶牛的出场总是显得温情默默。同时这么一个突兀的生物,具有一定的荒诞效果,是对战争的一种戏谑,也让人不自觉就有一种跳出感,反思镜头之后的战争与人性。
  牛二在世俗人的眼里,绝对不是一个好良民,标准的流氓,是个下三滥的家伙,典型的不思进取的乡村小农民的样子。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在他万般不乐意的情况下,接收下那头来自荷兰的奶牛,而且在以后护养的生涯中,也时时充满了对于奶牛的不满,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在维护着它,关照着它。直至它完全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坚持,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他所反应出来的,正是一个社会个体的善。与牛二的个体的善相对应的,则是群体的恶。这种群体的恶,从原初山村的生活状态里就已经看得出来。蛮横不讲道理的老祖爷,行事简单粗暴的十三叔,他们与乡民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几乎是原始状态的宗族社会。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生态里生活,愚昧、无知、荒唐、未开化。他们强加给牛二恩怨,粗暴地对待牛二。同时日本人的出现、战后的落魄村民的到来、土匪的打劫无疑不是群体恶的代表。
  《斗牛》与《鬼子来了》相比,更加赤裸裸的表现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奶就是娘”和在战争中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乏。当日本人撤离之后,牛二所面对的苦难却并不减少,而是继续地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鬼子去了,来的是乡里乡亲。这些看起来孱弱的乡民们,却在生存的压力下,将屠刀伸向了一头一直在养育着他们的奶牛。这个群体与牛二的同村人一起共同组成了小农群体的一部分。他们蝇营狗苟,自私自利,还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连最基本的廉耻都统统放弃。牛二在影片中说道:“你娘喂你奶,然后你就要把你娘吃了”,这场戏从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家庭伦理关系破裂和道德沦丧的事实。
  片子对于民族性的描述让人心寒,民族大难当前。流民草寇照样胡作非为,尔虞我诈。西北一直就是军阀混战,阎锡山的地盘草寇丛生。内斗一直都是中国人之所长,本位主义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的儒家文化的根本是一个“孝”字,从爱自己的父母衍生出爱兄弟,亲戚。朋友,邻里,以至达到博爱的境界,就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中国人很容易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敬爱有佳,对和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人恶目相向。影片中“始祖”对外姓人的排斥,同村人尚且如是,外村人更甚,逃荒的那帮难民,喝了牛二的奶牛的奶。转眼就要杀牛二的牛。有时感觉一个封闭的群体容易和谐共生,民风淳朴,但在牵涉到和另一个群体的关系时总是容易滋生出很多戾气。当今的中国仍然是如此,小到邻里之间扯皮村子之间械斗。大到城市之间互相攀比,各省份的人之间相互诋毁,南北之间彼此鄙视,感觉上面这类的话题总能引起中国人极大的兴趣,因为我们最喜欢的就是站队批斗,这个在文革中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民族本性如此。
  同《鬼子来了》相比,《斗牛》还带着一份稚嫩,导演对于整个影片节奏的把握欠妥,故事脉络不够清晰,有时会出现观众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与《鬼子来了》丰目比,在《斗牛》这部影片中。导演的暗喻使用的过于明显,有呆板、故意的味道。在牛二认字这场戏上,编剧很失败,过于的做作让整场戏陷入尴尬境地。有人称《斗牛》是向《鬼子来了》致敬的一部影片,两部电影有着相似的故事且充满了大量相似的元素。比如,《鬼子来了》是游击队丢下了一个鬼子,而《斗牛》则是八路军丢下一头牛。前者为了这个鬼子的去留问题导致了全村老少的被屠杀。而《斗牛》干脆是一开始全村为保护这头牛全部被屠杀,连牛二也说“人都死了,牛却没事”。
  这两部影片也有很大的差异。《鬼子来了》以严肃的面目出现。艺术水准丝毫不减,已经成为了经典的片子之一。但《斗牛》却以外在的喜剧存在,以表层的喜剧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这样的安排,应该是导演向社会妥协的缘故,是为了更多的票房而设计的,演员们也表演的非常好。但导演向社会进行的妥协,多少有些使得电影显得尴尬。这些表层的浮华,可能也会影响到电影的进一步的发行,也使得片子难以成为一个新的经典。艺术与市场是很难相互调和的。
  不知导演是否特意安排,影片中解放军共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时,他们只是为了将鬼子剿灭,以大量的牺牲来换取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身影,电影里几乎连一张正面都没有给过。这样的军队,他们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战略,对于乡民和牛二,却几乎不加任何的关注。他们自己夺取了胜利,却把战争的苦难留给了牛二及乡民。第二次解放军的出现是在日本人、村民、土匪撤离后出现的。解放军敷衍着牛二,以“打发开”为原则,而牛二却诚心的将牛归还。这一次的出现又使牛二的生活变的不同,除了對牛二的打发,解放军只是给牛二写了一座墓碑。影片的最大升华是牛二最后的避世,牛二选择了与牛一起避隐山上,他以爱人的名字九儿来命名了这头牛,他不想再回到这个人与人无休止地争斗厮杀的世界,他逃离了这个人不像人狗不像狗世界,与牛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不由使得观众对于影片创作者的生活态度产生了质疑。
  看完影片,不禁感慨,笔者以为小成本影片也可以拍摄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实际上好的电影并不在于技术的过多运用,而是故事的情节——这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终究,我们应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其他文献
[摘要]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风靡荧屏、获得八项电视艾美奖和四项金球奖提名的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开始,医疗剧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随着医疗剧的兴盛,各国纷纷效仿,在世界各地刮起了医疗风。除了美国以外,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都出现了不少医疗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医疗剧已经成为电视剧中受众广泛,个性成熟的类型产品。在医疗剧“西风东渐”的过程中,沉淀了一定的类型特征,但也出现了不同的本土化演绎。  
[摘要]从叙事角度出发,梳理影片《人生边缘》的叙事时间、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影片中的细节出现的场景以及重复之处的含义,把握细节在影片中的叙事功用。通过从叙事角度对影片的探讨发现,整个影片的叙事没有在观众所期待的叙事因果关系中展开,但是细节的重复,以及对叙事的缝补却加深了影片人物的命运色彩。影片自然的叙事角度转换,流畅的镜头链接,使得影片在波澜不惊中却感人至深。  [关键词]《人生边缘》
[摘要] 《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在恐惧、寂寞、孤独的时空中借以与自我、外界对话的一部作品。小说在“传统”与“现代”、“女性悲剧”与“主体成长”等矛盾对峙之外,还具有跨时空的多重对话的意义。通过主人公的自我对话、“经验主体”和“叙述主体”的抢话和交融、跨时空的自我对话等多重对话,小说实现了作者在离散之后,对“她”过去的历史或“无历史”处境的回投。  [关键词] 聂华苓 《失去的金铃子》 跨时空 多
摘要:二十二大明星是十七年电影当中的一道短暂又靓丽的风景,在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语境当中,二十二大明星的选定、产生、落幕都有明显的时代络印。  关键词:二十二大明星 历史语境 中苏关系 政治化符码  一、二十二大明星溯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各大影院都曾悬挂过22位中国电影明星巨大的黑白宣传海报。在那个运动不断激情万丈的年代里,给无数的中国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角色被写进
[摘要]从电影《窃听风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一个畸形化的社会。人们的身上都披着一件带有浓厚色彩的政治厚衣来伪装自我。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国家安全局调查的对象,生活在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监视、调查你的便衣,家里的每个角落中都可能藏有窃听器。影片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窃听风暴》 人性 释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
[摘要] 晓苏的《花被窝》以反方言、反民俗、反文化的描写方式展现了新乡村小说的独特魅力。小说以平实简单的语言、独特的情节安排、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晓苏一贯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 《花被窝》 乡土 回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53    中国文坛讲故事高手、湖北作家晓苏在《收获》2011年第1期发表了其新作《花被窝》。《花被窝》以细致的
[摘要]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运用动态的影像世界、以视听的方式向观众诉诸一国的国家形象,潜移默化地输出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是一国对外宣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媒介。好莱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视基地,通过多元化的取材、运用高科技和利用科学的营销模式等手段,以积极、开放的态势展开对外宣传交流活动,让世界观众领略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实现了宣传美国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
[摘要]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文字与镜像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异,电影《时时刻刻》的成功使我们看到,电影改编不是原著故事情节的简单浓缩或一对一式的从故事要素到形象的简单转换,小说叙事有小说叙事的魅力,而电影叙事也有电影叙事的魅力,无论是何种体裁,他们都扬长避短,依据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各自的交际语境中展现着自身的魅力。  [关键词]《时时刻刻》 改编 叙事对比   
【摘要】《雨人》不仅向我们描述了自闭症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向我们揭露了现代人所具有的自我封闭现象。自我封闭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消极面。  【关键词】现代人 自我封闭 心理防御机制    因教学的需要,近日重温了《雨人》这部电影。该片描述了一个手足情深的故事。查理和雷蒙两兄弟,一个正常人与一个自闭症患者,在两人相处的几天里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故
[摘要]电影《长江七号》通过底层叙事的策略,深深打动了观众,与此同时又稍显悲观迷离。  [关键词]《长江七号》底层叙事 悲凉 迷离    作为2008年的贺岁片,电影《长江七号》为周星驰带来了不光是几乎压倒性的赞誉,还有可观的票房收入。看完影片很多观众都留下了久违的热泪,哭过之后还有浅浅的笑意挂在脸庞《长江七号》是星爷人物转型、角色退后的标志性影片,它留给观众的不单是一份深深的震撼,还有一份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