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ungm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云南省为例,从深度透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着手,剖析新农村政策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新农村政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大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刺激消费,优化农村工业和农副产品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对当前扩大内需和面临的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有很大帮助。同时,农民还可以以投资入股方式脱贫致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有效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保障乡村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并且促进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升。
   在新农村政策导向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具体体现。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解决农村资源开发、规划发展、市场运作、服务水平、农民就业等问题,促进云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政策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政策
   新农村政策,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下,为促进农村地域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提高,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农村,由特定机构指定行为准则,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将可持续旅游界定为“它是一种用来改善当地社会的生活质量,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经验,维持并保护游客所依赖的环境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环境,带动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维持旅游乡村的生态环境并形成良性循环。总之,农村资源的保护和延长其生命周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延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新农村政策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 富农政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未来“三农”工作的主旨是增强农村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未来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朝着加大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的方向发展,要把参与方式从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向规划、开发和经营扩展乡村旅游方向转变,逐渐让农民主体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政策的鼓励下,会有一批致力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投资者到农村,通过与农民的共同努力,开展现代高新农业、乡村度假、乡村养生、古村镇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流转政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土地资源是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政策指导下,直接参与各种股份合作机会的农民数量将明显增加,农民可以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3. 环境保护政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
   整洁文明的村容村貌,干净卫生的农家接待条件能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只有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实现梦想的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在乡村区域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农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财政资金政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
   充足的金融资源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但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却是金融资源的洼地。财政资金的引导基本解决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资本问题,也使资金短缺的乡村旅游项目焕发新的生机。以创新文化、调整产业和个性古村为重点,大力发展特种乡村旅游,从而在乡村旅游中融入创新的元素,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云南省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在边远的山区,森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部分当地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和公共意识,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效益,从而损害了当地的环境效益。近几年,云南旅游业迅速发展,它的独特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在旅游过程中遗弃的生活垃圾、释放的汽车尾气也使自然环境每况愈下,加上政府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出现了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地方特色待提升
   在地方特色的凝练与打造方面,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与其他外省旅游景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休闲、观光、度假等领域,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云南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程度较高,品牌特征淡化,无法满足城市游客精神层面的体验需求;外来文化大力冲击了现有的农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同化农村的特殊现象,农村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反而被冲淡。
   (三)土地集中利用效率低,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由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不一,受农村特有的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农民对土地有着执着的感情,导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具有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不规范等特点,严重阻碍了民族区域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金供应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旅游业开发初期资金短缺是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阻力,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是初期的投资大、产出少,中后期收益才会逐步好转,投入的收回期所需时间较长。然而现阶段,云南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大部分处于初始阶段,政府发放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有限,村民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收益较少,因此陷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难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科技创新不足
   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现有的农业规模的影响和技术、资本投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比较单一。以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园,民族风情表演为导向的产品,仅局限于观赏层次,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复合产品的研发尚不成熟。
   四、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对策建议
   截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0年聚焦“三农”。中央一号文件是对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指导,对发展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焦点和政策引导,在涉农政策的指导下,与“三农”紧密结合的乡村旅游也面临着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求。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时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优质化,乡村旅游核心产品创新化,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美好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基础条件。事实上,要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要加大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完善乡村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景点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致力于农村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把果园变成公园,使农业精致高效的特点凸现出来,从而促进旅游发展、农民增收,切实提高乡村旅游地区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当前云南省农村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稀少,现阶段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造成的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云南省应该将乡村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各地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改善村容村貌,从而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聚焦重点,着重发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按照“修旧如旧”的准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突出了美丽的乡村,创造一个高标准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随着旅游要素的流动,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活化,赋与美丽乡村长久的生命力,并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二)家庭农场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乡村旅游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看,“家庭农场”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土地集中需求与土地分散使用现状之间的矛盾,奠定了乡村旅游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作为新的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创新空间,对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提升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调整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助力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其发展方向可以向观光农场和休闲度假农场过度,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立体开发,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旅游创意开发
   新的农村政策强调,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科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将高科技农业打造成一种核心竞争力。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休闲农业为主的农业特色旅游特色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举措,在技术支撑上和政策保障上引导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特色农村旅游中农业科技的催化作用,会成为乡村旅游农业增产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可开发的创意主题项目有农事教育、民俗文化体验、高科技示范农业、生产娱乐、养生体验和生态示范之旅等,以及多功能组合的复合型产品。
   旅游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云南省开发旅游贫困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其发展能力迅速增强,同时为贫困旅游地区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旅游脱贫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表现,也是乡村旅游业产生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应在中央一号文件新政策的指导下,将乡村旅游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4(04).
   [2]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05).
   [3]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05).
   [4]陈习琼.SWOT分析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
   [5]邓群名,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2).
   [6]邓燕萍.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讯作者:朱克西)
其他文献
摘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时期,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作为诱发银行风险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文章从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并最终得出结论:传统的“货币渠道”政策机制理论没有将金融机构的作用纳入其中,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渠道”才是
期刊
摘要:作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二手交易方式——“跳蚤市场” 越来越流行,文章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指出了“跳蚤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跳蚤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通过建立勤工俭学机构、利用“跳蚤市场”献爱心、开展废旧物品置换、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跳蚤市场”给学生们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向学生传递了低碳环保、物质循环利用的理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对建设用地有巨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法律的不足,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仍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影响了农民的权益保障,威胁农民的权益主体地位。文章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调研,揭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处分权流失、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价值的忽视及立法上的不完善,提出扩大社会保障方式、完善土地立法保障农民权益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农民财产权;法律保护  一
期刊
摘要: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依托工程设备、水土资源、技术服务发展经济,形成了工程设施利用型、水土资源开发型、技术优势拓展型、内部资源整合型、涉足市场流通型五种经济发展模式。文章分析了其发展成效,提出今后“强化管理、集约经营、深化内部改革、深入内部挖潜、全面拓展融资”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响水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济发展模式   一、响水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概况   响水县濒临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威海职业学院与家家悦集团共建、共管二级学院,以培养、储备和使用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共同目标,将校企双方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同时改革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平衡和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保障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在国家倡导的以服
期刊
摘要:为了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可能性,文章从“房地产崩盘”的量化界定入手,分别从中短期和长期及局部和整体的视角进行考察。文章的结论是,根据“崩盘”的本义,在数量上,房地产崩盘可以采用以下界定标准:房地产价格在整体上下跌50%以上且卖不出去,不知道要跌到何时。在中短期,相关因素的累积使房地产价格维持阶段性的向下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整体下调、少数城市接近于崩盘的可能。但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上的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学生从事勤工助学工作的调查,了解医学院学生在学院及学校相关岗位的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探讨在“发展”和“强能”的视角下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强能;勤工助学;管理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库宏志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将问卷分别发放给每班
期刊
摘要:发展规划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综述了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研究现状,继而以39所“985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的机构设置,并对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985工程”高校的发展规划部门主要采用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以及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最后,文章提出应确立高校发展规划的地位,明确高校发
期刊
摘要:避风港规则是旨在平衡服务商、数据权人与网络用户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设计,在司法实践中受到各参与方广泛质疑,有必要通过明确“通知”、“接到”与“知道”的具体标准,细化规则适用范围与幅度,推动网络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免除;避风港规则;判断标准   一、避风港规则的简要分析   新生行业总是孕育着危险与疯狂,网络服务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大量侵权行为。服务商掌握较
期刊
摘要:文章以2000~2011年北京市垃圾清运量的数据为基础,依次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分别利用三种模型预测出2012年的垃圾清运量。通过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得出BP神经网络模型比较适合预测北京市垃圾产生量。最后,文章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了未来10年北京市的垃圾产生量,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垃圾产生量;预测;线性回归;灰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