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洞悉本质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第一个评分点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所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做深入思考,对现象(包括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这就离不开“本质分析法”的有机运用。
  【方法导航】
  议论文写作应以议论为主,重在分析说理。分析,不等于面面俱到地空谈泛论——要知道,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本质,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科学分析。本质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议论方法,指的是通过分析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出事物的属性、要害,从而体现理性的睿智眼光与说理的论证力量。
  一、掌握必要的“理论武器”
  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因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消化吸收,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把握一些“本质分析”的具体方法
  1.洞幽烛微,透视本质。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以小见大,深度透视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请看2017年高考山东卷佳作《书香86400秒》节选:
  现如今,实体书店要生存下去,就得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去对抗残酷的现实,坚守着,也突围着。不打烊,表面上改变的是营业时间,实质上是对自由阅读理想的一种召唤。如果你暂时没有能力为书香埋单,没有关系,不打烊书店照样会奉上人文关怀而无需以金钱作为交换,因为人文关怀本就是知识与文明的出发点和呈现形式。
  该考生以犀利的目光审视“书店不打烊”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样做“表面上改变的是营业时间,实质上是对自由阅读理想的一种召唤”,可谓洞察了现象的本质;接下来又说“不打烊书店照样会奉上人文关怀而无需以金钱作为交换,因为人文关怀本就是知识与文明的出发点和呈现形式”,作者的析因精简到位,引人颔首认同。
  2.联系比较,深入本质。即用好联系、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上升”“飞跃”。比如有则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解读此则材料,首先要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分析的深刻性也就无从谈起。
  3.抽丝剥茧,挖掘本质。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由表及里,层层剥茧,方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针对环境问题作论述,似乎与“私心”关系不大,是人类的共性问题,但如果刨根问底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与本质所在:草原为什么会衰退?不是因为过度放牧吗?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等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也就深刻了。又如2017年湖北一考生的《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中写道:
  一个国家的关键词,不是“面上贴金”的装饰,而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国民心理结构融汇与贯通的写照。在个人生活层面,共享单车便是最佳代表。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票选出了他们心中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位列其中。小小单车何以收获如此高的人气?究其原因,在于它所突出的共享理念,迎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切中了时代痛点。轻轻一扫,双脚一蹬,资源优化看得见,环保意识在身边,如此共享,怎能不令人点“赞”?此外,政社“PPP模式”、丝路亚投行等,无不深化着共享理念,让原本资源紧张的中国有了自信大方的微笑。
  该文最大的亮点是见识过人,立意深刻。考生不仅看到了“关键词”所代表的现实意义,更看到了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并能用“开放和共享”来清晰地定义这种精神,从而勾勒出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文章不是在介绍有高铁、有共享单车的中国,而是在介绍一个开放包容、互聯合作的中国;不是从表象层面去介绍中国的成就,而是在内涵层面借用成就来展现中国的现代风采,这种穿透表象的论析力,值得珍视与赞叹。
其他文献
【编辑寄语】   那些用鲜血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宏大序曲中最雄壮的音符,值得也必须被永远铭记。   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消防员赶到现场救火时,未被告知起火物品是不能沾水的危险化学品,结果在用水灭火时引起二次爆炸,导致17位年轻的消防战士牺牲。有网友发出了一幅图片:行人匆匆撤离危险之境时,一位身穿橘色消防服、身背氧气瓶的消防战士义无反顾地
期刊
【编辑寄语】   雪花是冬天的馈赠,童年的“傻事”亦是珍贵的回忆。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恰恰是别人最渴望的。   在这样一个四季都比较温暖的南方小城市里,雪是不太常见的。   记忆里的雪是幼儿园下过一次,小学下过一次,初中也下过一次。因为次数稀少,格外记得那些下雪的日子。   小学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所有人看见雪都是那样兴奋。看厚厚的一层雪堆积在灌木丛上,浅浅地铺在草地,白得纯净,白得发光,在雪后温暖的
期刊
热播电视剧《风筝》,最近引发不少观众关注。人们为影片中地下战场的波诡云谲而感叹连连,为主人公的安危冷暖而牵肠挂肚。其实,现实往往比艺术更残酷、更传奇、更精彩。  在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浴血厮杀,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在长夜里,他们守望着心中的信仰,用忠诚谱写生命的诗篇。如“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如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的熊向晖,蛰伏于敌之要害机关,
期刊
【考情分析】  所谓“套作”作文,大致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而不进行深入拓展。也就是说,作文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作”作文的三要素。为此,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专门出台了《关于“套话作文
期刊
【编辑寄语】   谁的青春不迷茫?如今背负的重担是为了让我们以后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确定好目标,就像在心底升起一轮明月,未来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起码不致让心灵走入歧途。   豆蔻花开淡在曲折的古道,在那个近水楼阁,吟诗题字的朝代中,是否有明月悄悄镀上过笄、簪的珠光?   手捻过书页,目光游离于诗词中的少女。可是并没有携裹着历史风尘的笄、簪穿到我面前的浩浩荡荡,此时只有明月正好,我伏在深夜的沉静
期刊
“获得2017年第二个激励与行动奖项的是中国的塞罕坝林场,他们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前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以表彰他们变莽莽荒漠为郁郁林海的功绩。   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用了不起的变化成就了“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今天,站在高处俯瞰塞罕坝
期刊
2018年初,寒潮席卷半个中国,一碗热粥却温暖了整个沈阳城。90后姑娘小吴,为风雪中的环卫师傅订了50碗热粥,粥店老板被感动,加送50瓶矿泉水,配送师傅也放弃其他订单完成送粥任务。一人善举引发众人接力,发人深省。   心理学家发现,当把善意传递给一个人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促使这个人将善意继续传递下去。有人发了“和大家道个别”的疑似轻生微博,素不相识的网友们留言打气并动员寻找,最终有惊无险,是
期刊
【名言警句】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 子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  ——比尔·盖茨   人没有钱不能生存,活在当下完全不追求任何物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不是为了钱、物质而生存。  ——佚 名   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  ——泰戈尔  
期刊
【名言警句】   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 子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韦 伯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使你两脚站稳。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
期刊
范例四:由古而今递进式论证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段话以后,经过一千多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