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代诗人所写的对自然景物描写的诗句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往往潜移默化中反映出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地理课堂上如果教师引用诗句巧妙地加以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也会有帮助。
【關键词】 地理;诗歌;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其中古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诗歌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璀璨文化。因此,地理知识如果通过文学手段解释理解,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学生阅读犹如身临其境,跃然眼前,印象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引用诗句,课堂导入
中国诗句的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很多古诗学生能够出口成诵,通俗易懂。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导入时选择适当的诗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活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意境的体验,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领略地理学科的美感。
例如,在讲八上中国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 汉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南唐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四家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通过阅读古诗句,学生知道了我国大多河流都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询问,这代表了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能够快速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铺垫:我国的地势特征除了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这种利用和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诗歌导入,自然、切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深层次知识点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诗句,深化知识
有这么一部分的古代诗词作品对自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这其中不少诗句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地理现象,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描述地理现象,反应地理规律的诗词恰当地在地理课堂中加以应用,可以收到较常规学习更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上自然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天气”和“气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经常容易混淆,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如果直接运用书本文字解释概念,学生还是不易区分,这个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地理诗歌来解释常见的天气或者气候现象,必然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运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让学生从诗歌的意境中体会地理的时间、特征和变化,学生既掌握了这两个地理概念,又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一举两得。
三、引用诗句,贴近生活
在古代诗句中除了有一些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精彩描述,有的古诗词亦很紧密地反映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它们是当地长期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会而总结出来的生活文化,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地理生活化教学时,应紧密关注周围和诗句有关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堂中适时恰当引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南北差异的特点,这是受到地理中的什么要素的影响,学生根据诗句回答出气候这一关键影响因素,教师进而提问,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除了自然地理要素,还有哪些人文要素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地把相关的古诗句文化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新地理知识学习中多一份熟悉感,而少了几分生疏感和畏惧感。
再比如在学习七上自然地理“地球的运动”之公转产生的现象时,借用诗句意境“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告诉学生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的直射点主要是在地球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导学生发现公转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现象,即“冬至阳升”。结合古诗意境的地理学习,地理知识不再抽象、难以理解,古诗朗朗上口,把看起来复杂的地理现象变得更直观生动。
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学会思考问题,善于发现规律,把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古诗句相联系。在赏析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我们对古诗词鉴赏能力,又轻松学会了地理知识,加深了对地理规律、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的思路会更宽,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务必功在平时,学生必须加大古诗句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海文化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马映刚.地理教学中古诗的妙用[J].文学教育(下),2009(08):41-43.
[2]吴雪丰,张建国,陈宗颜.诗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53).
[3]陈金旺.巧借诗词谚语,润色地理课堂[J].学园.2013(28).
【關键词】 地理;诗歌;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其中古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诗歌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璀璨文化。因此,地理知识如果通过文学手段解释理解,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学生阅读犹如身临其境,跃然眼前,印象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引用诗句,课堂导入
中国诗句的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很多古诗学生能够出口成诵,通俗易懂。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导入时选择适当的诗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活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意境的体验,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领略地理学科的美感。
例如,在讲八上中国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 汉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南唐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四家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通过阅读古诗句,学生知道了我国大多河流都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询问,这代表了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能够快速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铺垫:我国的地势特征除了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这种利用和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诗歌导入,自然、切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深层次知识点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诗句,深化知识
有这么一部分的古代诗词作品对自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这其中不少诗句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地理现象,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描述地理现象,反应地理规律的诗词恰当地在地理课堂中加以应用,可以收到较常规学习更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上自然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天气”和“气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经常容易混淆,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如果直接运用书本文字解释概念,学生还是不易区分,这个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地理诗歌来解释常见的天气或者气候现象,必然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运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让学生从诗歌的意境中体会地理的时间、特征和变化,学生既掌握了这两个地理概念,又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一举两得。
三、引用诗句,贴近生活
在古代诗句中除了有一些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精彩描述,有的古诗词亦很紧密地反映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它们是当地长期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会而总结出来的生活文化,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地理生活化教学时,应紧密关注周围和诗句有关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堂中适时恰当引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南北差异的特点,这是受到地理中的什么要素的影响,学生根据诗句回答出气候这一关键影响因素,教师进而提问,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除了自然地理要素,还有哪些人文要素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地把相关的古诗句文化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新地理知识学习中多一份熟悉感,而少了几分生疏感和畏惧感。
再比如在学习七上自然地理“地球的运动”之公转产生的现象时,借用诗句意境“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告诉学生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的直射点主要是在地球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导学生发现公转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现象,即“冬至阳升”。结合古诗意境的地理学习,地理知识不再抽象、难以理解,古诗朗朗上口,把看起来复杂的地理现象变得更直观生动。
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学会思考问题,善于发现规律,把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古诗句相联系。在赏析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我们对古诗词鉴赏能力,又轻松学会了地理知识,加深了对地理规律、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的思路会更宽,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务必功在平时,学生必须加大古诗句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海文化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马映刚.地理教学中古诗的妙用[J].文学教育(下),2009(08):41-43.
[2]吴雪丰,张建国,陈宗颜.诗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53).
[3]陈金旺.巧借诗词谚语,润色地理课堂[J].学园.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