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新闻评论员的职业理念与职业流动状态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从业人员行业流动分布状态一直是个探讨较多的话题,但其中关于新闻评论员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 121 位新闻媒体评论员为例,通过对其个人信息尤其是行业经历进行量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行业 背景多为采写新闻的记者出身,其次多来自国企和公务员单位。一直有新闻评论领域背景且专职从事评论工作, 还没有自媒体转向的纯粹的传统媒体评论员只占所有评论员的三分之一,他们始终坚守着新闻评论领域。此外, 评论领域与评论员的评论取向的确存在显著相关性,评论领域与评论员是否(曾)任评论部(副)主任具有相 关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员;职业理念;职业业流动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36-05

引言

当下我国新闻媒体正处于转型时期,新媒体环境取 代了新闻专业主义盛行的传统媒体环境。新闻表达载体 不再仅限于专业媒体,无论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新闻爱 好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发声。新闻评论员作 为一种相对泛化的新闻从业者,其职业背景较为多元。 相当比例的传统媒体人具有其他行业的职业经历,也不 断有传统媒体人从新闻行业转到其他领域就业。新闻评 论员作为新闻表达主体之一,也具有相当的流动性。本 文通过对新闻评论员的个人经历进行计量统计分析,以 期了解其职业流动状态,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求加强新闻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研究背景和假设

关于行业流动和职业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 学、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职业流动研究被认为是“社会 流动研究的根基”[1]。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新闻传 播学领域关于职业流动和行业流动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 较少。有关新闻表达主体的总体研究,如苏林森通过对 全国性行业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新闻从业者 的“平均从业年资约 8.66 年,近半从业者有过跳槽经历。 另外,记者的职业忠诚度不高,只有近四成记者愿意重新 选择新闻职业。”[2]   学者丁方舟以默顿的失范反应类型理论的创新、儀式主义、退却主义与反抗为依据,对中国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类型进行了分析,发现“新闻人 职业转型选择分别为新媒体转型 / 创业、转投其他行业、 回到学校与成为自媒体人。”[3] 学者吴自力 [4] 以南方报业 “年度记者”文本为例进行词频分析,认为记者职业化状 态呈现为进退之间。此外,学者赵云泽等通过实地调查研 究发现,记者职业的地位开始殒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5] 学 者胡沈明通过对媒体人离职信息的分析发现,“在媒体格 局出现巨变之时,媒体人的生存状态也发生急剧改变。”[6]

具体到新闻行业中的某一类型,学者张志安 [7] 对调 查记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受聘方式等 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的行业生态 做了分析。学者刘昶 [8] 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广播电视 记者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调查,认为其面临着职业、技 术和市场的三重挑战。总体而言,研究者或从宏观关注 记者的职业转型,或从微观对记者的职业状态加以关注, 但是普遍较少关注新闻评论员这个群体在媒体转型期的 变化。实际上,自媒体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基于“观点” 和“情感”的后真相发表平台,以真相为基础的新闻信 息反而弱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探讨新闻评论员的职业 理念和职业流动状态更具现实意义。

新闻评论表达者除就职于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外,还 有大量非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其来源多元,其内部的行业 流动复杂。新闻评论表达主体大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和网 络媒体两大群体,前者无论是否就职于传统媒体,但其发 表观点的阵地是传统媒体,而后者则主要以网络特别是 自媒体平台为阵地,其评论写作呈现出截然的不同风格。 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新闻评论员是依附于传统媒体这一 表达空间的新闻评论员,这类评论员的基本情况、分布状 况以及其将来的职业规划,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考察新闻评论员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和关系,有利于深 入了解其行业流动状态。因此,本研究不限于对新闻评 论员职业状态的描述,也注重对各个变量的相关性展开 分析。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两大假设,一是评论员的 工作领域影响评论员的价值取向和未来职业发展倾向; 二是评论的职务影响其价值取向和可能的职业流动,具 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假设:

1. 行业领域经历与评论工作经历有相关性。

2. 行业领域经历或评论工作经历与评论员的评论取 向有相关性。

3. 行业领域经历或评论工作经历与评论员的自媒体转向有相关性。

4. 评论领域与评论员的评论取向有相关性。

5. 评论领域与评论员是否(曾)任评论部(副)领 导有相关性。

6. 评论员的评论取向与是否(曾)任评论部(副) 领导有相关性。

7. 评论员的的自媒体转向与其是否(曾)任评论部(副)领导有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目前,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影响力较大的主要 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 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检察日报、中央电视台、都市快 报、深圳特区报、钱江晚报、澎湃客户端等。

为了解传统媒体评论员的基本情况、分布状况、以 及其将来的转向如何,我们从全国选取知名纸媒的评论 版,以及电视媒体中的评论节目,全国范围内各大新闻 评论赛事中挑选符合本研究要求的评论员,并收集包括 评论员的个人经历、所在单位、评论领域、评论取向等資 料。在剔除以集体名称命名的评论员后,筛选出 121 位 影响力较大的评论员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截止日为 2018 年 5 月 14 日)。通过内容分析法了解他们的行业 领域经历、评论工作经历、评论领域、评论取向、是否有自 媒体倾向、是否(曾)任评论部主任 /(副主任)共六个 类目。

在完成了 121 个样本的编码后,得到 121 条数据,共 计 726 个数据项,通过使用 SPSS for Windows22.0 对相 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获得以下资料。

三、研究发现

(一)行业经历复杂多元

统计结果显示,在样本数据中,始终在新闻评论领域 中的评论员占 73.6%,从其他行业转到评论领域的评论员 占 26.4%。前者在评论员中占绝大多数,这反映出新闻评 论员在成为评论员之前,近三成具有其他行业的经历,是 从其他行业转到新闻评论领域。在这 32 位评论员中,有9 位(28%)是从新闻采写记者转到新闻评论领域。其次 是来自党政部门和国企,占比达 22%;有文学出版创作背 景的评论员比例达 13%,来自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的评论 员比例占 10%。来自中小学、其他公司的评论员均占 9%。



此外,还有来自军队和编导行业的传统媒体评论员。

(二)评论员多有不同工作经历



在评论工作经历方面,仅仅从事新闻评论(包括后 期各种媒体形态中的评论)评论员的占比达到 66.1%, 他们以新闻评论作为主业。同时从事其他工作,将新闻 评论工作当做副业,或拥有其他副业的评论员占 33.9%。 其中,同时担任新闻采写、媒体策划的评论员居多,占比 29%,其次是转向互联网公司的评论员比例达到 22%。 但从评论员的个人经历来看,从新闻评论领域转到互联 网公司后不再进行评论工作的居多。此外,转到文学出 版行业的评论员达到 17%,到媒体公司当总编或总裁的 评论员也有 15%,他们从事着媒介经营管理工作。还有 10% 的传统媒体评论员创业成功,7% 的评论员走进了 教师行业。

(三)时评作者占据评论员大半江山

主要评论领域为政论、财经新闻评论、科技教育文化类 评论的评论员数量相差不多,分别为 14.9%、13.2% 和 10.7%。科教文类评论多为提供知识类的新闻评论员撰 写,政论鲜由提供知识类的新闻评论员。思想宣传取向 的新闻评论员很少涉及财经新闻和科教文类新闻评论领 域。评论取向为批判的新闻评论员同样较少涉及财经新 闻和科教文类评论领域。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得出,评论领域与评论员是否(曾)任评论部(副)主任具有相关性。在数据样本中, 财经新闻领域没有评论员从事新闻评论主任。时评和政 论领域的评论员当评论部主任或副主任的较多,科教文 领域任评论部主任或副主任的较少。此外,从总量上看, 尽管当评论部主任或副主任的主要为时评领域的评论 员,但绝大部分时评领域的评论员都没有任此职位。值 得一提的是,政论类领域的评论员虽然数量相对不多,但 任职评论部主任或副主任的比例最大。
  在评论领域方面,主要评论领域为时评的评论员数量最多,占比达到 61.2%,高于其余三个领域的总和;

χ2=9.724  d.f.=3  p.=.021

(四)评论领域影响评论员价值取向

相关数据表明,评论领域与评论员的评论取向的确 存在显著相关性;评论领域与评论员是否(曾)任评论 部(副)主任具有相关性。

在评论取向方面,主要评论取向为批判性的评论员 占比最高,为 52.1%,是思想宣传类评论(25.6%)的 2 倍。 主要提供知识类的评论包括法律知识、金融财经知识、科 技知识等评论的评论员比例为 22.3%。

在是否有自媒体倾向上,即评论员将主要精力转向自 媒体,即有在属于自己且被公众知晓的自媒体平台发表评 论作品的状况。在样本数据中,66.9% 的传统媒体评论 员没有自媒体转向,33.1% 的评论员有自媒体转向。

χ2=42.182  d.f.=6  p.=.000
  通过卡方检测结果得出,评论领域与评论员的评论 取向的确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评论取向为批判的评 论员,多关注时评,评论取向为思想宣传的评论员所在领 域也多为时评。以提供知识为评论取向的评论员,多分 布在财经新闻评论领域。而工作经历与评论取向没有相 关性。通过检验结果得出,交叉表卡方检验中,行业领域 经历与评论员的评论取向的皮尔森(Pearson)sig 值为 0.376,两者無相关性。评论工作经历与评论员的评论取 向的皮尔森(Pearson)sig 值为 0.182,两者无相关性。

(五)评论员流动性强、自媒体倾向性较强

通过对比传统媒体评论员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程度, 我们发现,在这个群体中,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新闻评 论领域,只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且没有自媒体转向的传统 媒体的新闻评论员只有 33%,我们称为“纯粹新闻评论 员”。由此可见,纯粹新闻评论员的数量不多。新闻表达 的总体主体流动性大,67% 的传统媒体评论员在其他行 业和评论员行业之间流动,且不稳定。



评论工作经历与评论员的自媒体转向无相关性。通 过检验结果得出,交叉表卡方检验中,行业领域经历与评 论员的自媒体转向的皮尔森(Pearson)sig 值为 0.853, 两者无相关性。评论工作经历与评论员的自媒体转向的 皮尔森(Pearson)sig 值为 0.855,两者无相关性。

四、讨论与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始终在新闻评论领域、仅从事评论工作、评论取向为批判、评论领域为时评、没有自媒体转向、 没有评论部主任或副主任的任职经历的传统媒体评论员 占绝大多数。从传统媒体评论员的分布状态来看,行业 背景中多为采写新闻的记者出身,其次为有国企和公务 员单位工作经历的评论员。但也有部分评论员从事若干 年新闻评论的同时还担任采写任务,且不少媒体人转向 了互联网公司和媒体公司,其中有部分担任总裁和总编 一职,也有少数传统媒体评论人员创业成功。一直有新 闻评论领域背景且专职从事评论工作,还没有自媒体转 向的纯粹的传统媒体评论员只占所有评论员的三分之 一,他们始终坚守着新闻评论领域。

从舆论宣传的角度来看,担负着舆论宣传重要任务 的时评作者反而批判意识最强,如未能对这一批群体进 行有效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对社会舆论的负面影 响更多。深度访谈表明时评作者相对于财经评论员、党 报政论评论员以及其它专业评论员而言,其获取经济收 益的渠道极为有限,被称为评论圈里“最穷的那批人”。 对于时评作者而言,其经济资本、组织资本和文化资本所占均少,如直接进入到自媒体圈中,一个可能的结果便是 “蹭热点”[9],从而获得一定的流量,这样的结果便是负 面影响被自媒体放大了。因此,建构新闻评论员合理的 职业流动状态是维护良好职业理念的前提,制定自媒体 的观点表达规则,同时建立正确的表达理念是避免其“游 民”状态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就是表达明确底线,建 构正确的职业尊严观,确立知识、信息传达以及日常生活 批判的观点表达路径。

五、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资料的收集, 由于传统媒体评论员的流动性大,个别信息有改动或缺 失,难以穷尽。此外,本研究虽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员中 的个人经历、评论领域、评论取向、任职经历等资料进行了 量化分析,描述了其中存在的状况,检测了其中的相关性, 但并未解释原因,这有待于接下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文宏 , 刘琳 . 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研究——一种社会网 络的分析视角 [J]. 社会学研究 ,2013(5).

[2] 苏林森 . 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J]. 新闻 界 ,2012(2).

[3] 丁方舟 . 创新、仪式、退却与反抗——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 业流动类型研究 [J]. 新闻记者 ,2016(4).

[4] 吴自力 . 进退之间:2008-2013 年记者职业化状态分析—— 基于南方报业“年度记者”文本的词频考察 [J]. 新闻与传 播研究 ,2015(3).

[5] 赵云泽 , 滕沐颖 , 杨启鹏 , 解雯迦 . 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 “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 [J]. 国际新闻 界 ,2014(12).

[6] 胡沈明 , 胡琪萍 . 个体身份转换与行业规则的塌陷——以2003—2016 年媒体人离职告白为例 [J]. 编辑之友 ,2016(12). [7] 张志安 , 曹艳辉 .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

[8] 刘昶 , 张富鼎 . 中国广播电视记者现状研究——基于社会 学的某种观照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3).

[9] 胡沈明 . 自媒体“蹭热点”的逻辑、方法与问题 [J]. 新闻论 坛 ,2018(4).

其他文献
摘要:重点围绕广西和日本冲绳的洗骨二次葬的仪式内容、禁忌习俗进行考察、分析,并深入阐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情感寄托,比较研究了两地在此民俗事象上的仪式流程和心理成因,认为广西与日本冲绳的洗骨二次葬并非具有直接联系,但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体现了日本冲绳与中国华南民俗文化的深厚渊源,其相异之处又印证了二次葬习俗的流变。关键词:洗骨二次葬;习俗;心理根源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
期刊
摘要:本文以范伯群200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为切入点,讨论范伯群在通俗文学研究中提倡的雅俗“两翼论”和“多元共生”文学史观。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文学史存在的空白,也为学术界引出了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新问题。在范伯群为通俗文学正名并建构起雅俗两翼论之后,要想将其整合到宏观的文学史中就必须树立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这不仅需要对通俗文学进行价值“重估”,更需要对文学
期刊
摘要:《道论》是目前少有的讨论中国哲学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的专著,是作者精心创制之作。它以逻辑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以道有、道显、道现与道和彼此间的逻辑与现实关系作为独特的思想视角和重要架构,并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的架构相穿插,从而形成了本书的主体结构,具有理论系统、综合创新、丰富的辩证思维等特色。作者肯定了逻辑的重要地位但并不赞成逻辑至上的观点。当然,本书也有个别
期刊
摘要:《身体与身份:解读水浒好汉的特异身体》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即认为特异的身体表征,建构了水浒好汉的身份。其谬误在于:一、并非“只有好汉才会被赋予特异的身体”,在《水浒传》中,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中皆有特异身体者,而水浒好汉中也有身体寻常者。二、在研究方法上,该文统计的对象为水浒好汉,却仅仅统计了其中的三十六天罡;而天罡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拥有特异身体,从而无从证明其好汉身份。三、该文在理论上存在
期刊
摘要:作為一部“历史非虚构”类型的代表性作品,阿来的《瞻对》引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努力体现“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创作原则,有效佐证了文本的非虚构特征。与此同时,阿来也运用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以及诸多干预性评论,作家主体性在文本叙述过程中得到整体呈现,这就使《瞻对》也兼具有虚构性特征。《瞻对》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当我们在处理多民族之间矛盾冲突之时,不仅要绝对摒弃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允许多样性,尊重
期刊
摘要: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文基础、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本文以扬州地方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为例,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将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即:引入地方文化,充實和丰富高职学生的思政课堂教学;走进地方文化,拓展和扩充高职学生的思政实践教学;融入地方文化,立体化营造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地方文化;
期刊
一、专栏简介“东南亚研究”专栏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西安 思源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与《西部学刊》合办的以东南亚研究为 主题的学术专栏。专栏本着“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东南亚研究成 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研究东南亚问题,以促进东南亚研究事业的繁 荣发展。“东南亚研究”专栏刊载内容如下:东南亚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法律、社会、文化、教育、历史、地
期刊
摘要:以延边大学为例,对民族地区高校朝鲜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青少年及中立派、受家庭影响的基督教徒和潜在的宗教慕教者三大群体,这与朝鲜族与韩民族特殊的信仰“羁绊”、韩国宗教文化影响、文化冲击与精神心理上的孤独感等因素有关。应警惕宗教对民族地区高校朝鲜族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切实从实际情况出发,妥善处理民族高校青少年信教问题。  关键词:延边州朝鲜族;基督教
期刊
摘要: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历史画争论”事件,所争论的是历史画创作应该以“历史”为优先或者“画”为优先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围绕绘画艺术的“功能主义”和“艺术价值”的讨论。近代以来,许多民族国家都出现过对历史画创作的倡导,这种现象往往和某一特定时期所强调的国家主义(国体)认同相关。以《流民图》 《转战陕北》为例,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历史画的“叙事意义”会淡化,而“艺术价值”逐渐成为了文本解释中的主要内容。
期刊
摘要:龙母信仰作为石门村的精神图腾,对当地人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规约。通过对石门村进行田野考察,发现龙母信仰中不仅包含着地域层面的祭祀场所、生活层面的饮食文化,而且蕴含着精神层面的孝道文化。在教育人类学的意义上,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在完善个人品格、规范家庭伦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龙母信仰中慈孝文化的传承,依赖于泛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依托龙母信仰促成孝文化形成的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分析、教育方法的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