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来源 :东南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社会运动的研究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变得非常流行。在这个社会运动兴盛的年代之前,大多数社会科学中关于社会抗议的理论都根植于一种经济学解释——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都是强调经济上的不满。但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学者们开始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路径,开始发展关于社会抗议的新的解释理论。
其他文献
合作开发联盟以直接市场化的技术、产品、服务、工艺产出为目标,通常其成员会面临知识共享和核心能力泄露的“两难困境”,因此联盟目标的实现对伙伴间关系质量具有高度敏感性。本文构建信任和控制组合下的关系质量矩阵,探讨信任和控制所决定的关系质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关系质量和联盟组织形式间的匹配性,提出联盟运营中关系质量特征的监控流程框架。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中的“忠实伦理”和“译者道德责任伦理”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融合。二者直接介入翻译过程,影响译者的语言选择,影响的结果分别表现为译本语言层面上的“忠实”和“叛逆”。随着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译者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方法趋向多元化,译者行为与翻译伦理之间的摩擦和碰撞更为频繁激烈。鉴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复杂性,译者在遵循传统的翻译伦理思想的同时,还应用当前社会主体认可的“价值观”来规范译者的行为,以顺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这是翻译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采取的文化生存战略。
现代新文化运动对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女性争取婚姻自主权的社会事件频发。但由于民国早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都相对混乱,女性婚姻权利要获得法律的切实保障难以实现。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颁布新的民法,从法律上赋予了女性更多婚姻中的权利。女性的婚姻生活状态也因此呈现出“千年未有之新面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思潮的变迁和现代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相互“纠缠”,难以剥离:一方面,现代文学创作为社会思潮的变迁推波助澜或者本身就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甚至进而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社
“四端”说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把“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四心作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其理论由心说性,心情合一,夯实了仁说的理论基础。而朱熹则直接把“四端”称作情,以理气、已发未发、体用等多层面加以分析,构筑了“由性说情”的道德本体论。朝鲜朝时期的退溪又通过理气与“四端”、“七情”关系的论辩把“四端”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对“四端”说的抽象化的承接与发挥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理论诉求与特色,反过来也深化了我们对四端本身的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劳动、资本、知识和管理四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缩小,反而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基于群体间收入分配现状,本文论述了政府权力的不同运行模式对群体间收入差距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即规范的政府权力干预有助于缩小市场因素造成的群体间收入差距,而不规范的权力干预将破坏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与机会平等的原则,最终导致群体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发现不规范的权力干预导致劳动要素价格
本文评述“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社会管理改革的进展、成效及经验,分析目前福建省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提出“十二五”期间提升福建省社会管理水平的战略和策略,涉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先后顺序、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以及具体社会管理领域改革的对策。
在全球各地,财政灾难、允许更大程度的参与以推进民主的压力以及克服官僚制和市场局限的愿望都普遍存在着,这促使政府为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准许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组织扮演崭新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一新秩序被描述为从“管理”到“治理”的范式转换。政府让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组织参与进公共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势在必行的,环境灾难、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行动都对此提供了佐证。本文探究“治理”概念的演变,讨论市民为基础的组织被要求参与公共风险管理时要解决的一些事项或问题。
马克思和罗尔斯(RaMs)看起来对正义持十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声称,正义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作用,它代表着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行为。罗尔斯认为,正义乃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美德,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正义原则,公平地、理性地精心处理社会合作的责任和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和罗尔斯对正义持不同观点,但这种不同能够得以协调。 虽然黑格尔和康德对马克思和罗尔斯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在提出一个明确的关于正义的政治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制度中可实现的,这样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古音思想和“以经证经”的考音方法使其在古韵学史上倍受推重。可是,在推重陈第思想方法的同时,却鲜有《毛诗古音考》内容的研究与检讨。这使得对陈第古韵学的认识始终简单地停留在推重其思想方法的人云亦云的层面。《毛诗古音考》所考字音的说解文字是《毛诗古音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述评,深入检讨陈第的古音思想及考音方法,使陈第古韵学有个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