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和红米中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来源 :农产品加工(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ientist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藜麦和红米两种谷物为原料,对其中的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进行提取,利用Folin-Ciocalteau法测定藜麦和红米中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的含量,并对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米的可溶性多酚含量高于藜麦,而键合多酚含量低于藜麦,其中红米的可溶性多酚含量最高.红米中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还原能力和TEAC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藜麦,红米中可溶性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为藜麦和红米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产品深加工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食品营养学”课程属性和行业需求与一流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指导思想三者高度统一.初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食品营养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构建了“食品营养学”案例库并成功实施于教学中,跟踪最近3年的教学效果,对比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在滕尼斯的共同体范式里,不同的共同体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也构成了文章对不同的共同体类型对乡村邻里“互助带娃”的不同维度的解释范式,血缘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类意志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是互助带娃的基本场域,面对当下乡村血缘共同体同质性的活动保持一致或者缺席,那么地缘共同体则是乡村邻里“互助带娃”有力补充,乡村亲缘共同体则是在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缺场的“救急”行动.
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试点,为了培养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昌学院食品与药学院对食品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验、实践内容;在列入教学计划的实验内容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校内外实习实训;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创新与实践课程,开设研究型实验;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开展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等.通过改革探索,建立了一条适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培养的道路,是“许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下,针对教学过程中“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加强“食品工程原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课件制作、发掘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工程应用背景、提高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对部分实验改革性教学等措施,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质量.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0℃和10℃保鲜的阳光玫瑰冬葡萄贮藏期糖酸组分含量,探究葡萄贮藏过程甜酸风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阳光玫瑰冬葡萄糖酸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糖酸含量的变化直接引起风味品质改变.贮藏期4周内,10℃保鲜的葡萄果实甜酸风味保持较好;4~8周,0℃贮藏的葡萄果实风味保持较好;12周后,阳光玫瑰葡萄甜酸风味品质开始发生劣变.甜酸风味变化可作为判定贮藏期葡萄品质劣变程度的因素之一.
以库拉索芦荟石为原料,利用溶剂提取法得到芦荟苷,三氯化铁氧化法制备芦荟大黄素.单因素试验考查氧化剂用量、氧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和盐酸用量等因素对大黄素转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试验设计,优化大黄素转化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7.13 mol/L,盐酸体积100 mL,三氯化铁16.69 g,氧化时间6.68 h,氧化温度104.97℃时,转化率为85.48%.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其中果树种植面积广阔,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针对于果树产业而言,要引入SWOT分析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以了解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促进山东省果树产业健康发展.文章就山东省果树产业SWOT的分析与发展对策展开探讨,对于山东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笔者通过对贵州省农村乡村治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发现乡村主要存在乡村经济产业落后,没有特色产业、乡村关系紧张,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以及乡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几个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通过利用乡村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和以产业经济带动乡村关系发展,然后注重乡贤文化的发展,以突出农村发展的主体地位等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为培养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分析检测人才,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食品行业需求,在总结传统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授课模式、发挥政校企实践平台优势、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探索意见,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食品类技术性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针对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采暖设备在温升过程中存在的污染大、能耗大、安全隐患大、可靠性差等问题,研发一种新型的设施农业温室采暖智能控制系统.将控制终端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执行机构设计与现有设施农业中相关技术模式进行整合,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降低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提高温升过程中的热转化率和温升速度,同时满足长时间、高可靠性的运行要求,精确控温,从而达到绿色、节能、环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