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在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其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来,我国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体现,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的发展智慧,针对现实问题而诞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科学的时代内涵。
在发展的归宿上,强调全民共享,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凸显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全体人民都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在发展的广度上,共享发展理念致力于全面共享,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对于生活的期待值不断攀升,片面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已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以提升人民幸福感;在发展的深度上,创造性提出“共建共享”,明确了“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坚持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反对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使“共享思想”得以落地;在发展的速度上,“平均”并不是共享的表现,“均衡”才是人民所期待的;同时,“共享”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全体人民举国同心、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特征
“共享”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实现了这一观念的目标化、体系化,在价值旨归、发展思路及实践思维方面呈现出新的時代特征。
(一)坚守为民初心
“人民”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体,满足人民需要始终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始终是发展与共享的主体,转变了以物质发展为主的发展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实现由“重物”向“重人”的转变。
就内在遵循而言,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始终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就价值旨向而言,实现“共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毛泽东同志曾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着眼于人民的需求,蕴含着共享发展的意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正确判断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科学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致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其后,江泽民同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胡锦涛同志更深化这一思想,提出“全体人民共享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共享思想的内涵,突出人民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发展更多关注人民物质层面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更关注人民的全面发展,鼓励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激发个体参与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以期实现人民整体和个体的发展需求,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关怀。
(二)坚持整体推进
“共享”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之一,是新阶段的发展思路指引,在参与主体、共享的区域与内容方面呈现出整体性。
就参与主体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自觉创造的伟大事业”,缺一不可。十八大之前,受现实条件制约,我国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以创造人民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民主体力量的发挥相对较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明确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尊重、发挥人民的力量,真正做到依靠人民,实现了人民享有向共建共享的转变,夯实了全民共享的基础。
就共享区域而言,建国以来,生产落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聚焦于生产力的提高,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主张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逐步实现最终目标,推进了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成为更为急迫的任务,这就要求发挥“先富”的带动、辐射作用,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共享”,实现全国的平衡发展,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实现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
就共享内容而言,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共享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满足人民生活物质、文化需要成为了主要任务;改革开放逐步改变了这一现状,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单一的经济共享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转化为更重要的一方面。因此,邓小平提出“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八大以来,共享的内容更是不断丰富,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突出问题导向
共享发展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有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不仅形成于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以解决现实的问题为落脚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建国初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变我国落后的现状,加快经济的发展是当时的主要任务。然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人民物质需求得到很大程度满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制约着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新时代社会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利益性、交互性、全面性等特征,人民期待公平正义,社会提出均衡发展,时代要求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共享发展理念为解决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习近平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强调了“人民”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承诺,同时提出了通过“共建”以实现共享的路径,发挥全民的力量,使人民真正成為发展的主动推进者,成果享有者。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共享发展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不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其时代发展的体现。首先,在发展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重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同时强调了人民利益的享有。其次,在实践思路上,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更加强调物质资料的共享,侧重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则提出“共建共享”,激发人民参与,扩大了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夯实了共享的基石,以实现发展的目标。
促进我国发展理论的创新。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由单一观念向系统理念的过渡,呈现出整体性、战略性思维,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并提出“共建”的实现路径,其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指引发展方向,推进强国建设。一方面,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决定着发展的方向与性质,又形成了新阶段独特的发展方式,激发主体活力,形成互帮、互助模式,依托新兴技术以推进和弥补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和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激活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奉献者,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无疑有助于激活全民的积极主动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后盾。
提升幸福指数,营造社会风气。共享凸显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共享”的理念与“互助”的方式推进“先富带后富”的步伐,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牛鼻子”,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共享体验真实的“享有”,享有是权利行使的表现,但共享则展现了人存在的意义,体会获得的喜悦。此外,共享发展理念指出全民共建共享,空间上的共同参与性,时间上的渐进推进,使人民更加了解我国发展的历程,拉近家与国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形成全民行动、举国齐心的良好风尚。
聚焦个体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更为重要、亟需关注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人”的发展问题,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共享标志着机会的平等。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倡导协作、鼓励创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并收获成果,这是对个体自身能力的肯定,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其次,共享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尤其是劳动的自主权,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真实的劳动展示了个体的生命。现阶段,受现实条件所制约,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将促进物质、精神财富的丰富,优化劳动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感兴趣、有意义的劳动,促进个体潜力的挖掘与发挥,实现人的发展。
我们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既是顺势而为,亦是乘势而上,我们要理解其科学内涵,把握其时代特征,以促进其落地落实,进而坚定发展方向,激活潜在发展力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八大以来,我国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体现,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的发展智慧,针对现实问题而诞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科学的时代内涵。
在发展的归宿上,强调全民共享,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凸显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全体人民都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在发展的广度上,共享发展理念致力于全面共享,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对于生活的期待值不断攀升,片面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已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以提升人民幸福感;在发展的深度上,创造性提出“共建共享”,明确了“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坚持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反对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使“共享思想”得以落地;在发展的速度上,“平均”并不是共享的表现,“均衡”才是人民所期待的;同时,“共享”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全体人民举国同心、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特征
“共享”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实现了这一观念的目标化、体系化,在价值旨归、发展思路及实践思维方面呈现出新的時代特征。
(一)坚守为民初心
“人民”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体,满足人民需要始终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始终是发展与共享的主体,转变了以物质发展为主的发展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实现由“重物”向“重人”的转变。
就内在遵循而言,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始终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就价值旨向而言,实现“共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毛泽东同志曾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着眼于人民的需求,蕴含着共享发展的意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正确判断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科学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致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其后,江泽民同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胡锦涛同志更深化这一思想,提出“全体人民共享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共享思想的内涵,突出人民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发展更多关注人民物质层面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更关注人民的全面发展,鼓励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激发个体参与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以期实现人民整体和个体的发展需求,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关怀。
(二)坚持整体推进
“共享”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之一,是新阶段的发展思路指引,在参与主体、共享的区域与内容方面呈现出整体性。
就参与主体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自觉创造的伟大事业”,缺一不可。十八大之前,受现实条件制约,我国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以创造人民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民主体力量的发挥相对较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明确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尊重、发挥人民的力量,真正做到依靠人民,实现了人民享有向共建共享的转变,夯实了全民共享的基础。
就共享区域而言,建国以来,生产落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聚焦于生产力的提高,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主张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逐步实现最终目标,推进了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成为更为急迫的任务,这就要求发挥“先富”的带动、辐射作用,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共享”,实现全国的平衡发展,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实现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
就共享内容而言,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共享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满足人民生活物质、文化需要成为了主要任务;改革开放逐步改变了这一现状,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单一的经济共享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转化为更重要的一方面。因此,邓小平提出“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八大以来,共享的内容更是不断丰富,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突出问题导向
共享发展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有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不仅形成于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以解决现实的问题为落脚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建国初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变我国落后的现状,加快经济的发展是当时的主要任务。然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人民物质需求得到很大程度满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制约着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新时代社会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利益性、交互性、全面性等特征,人民期待公平正义,社会提出均衡发展,时代要求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共享发展理念为解决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习近平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强调了“人民”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承诺,同时提出了通过“共建”以实现共享的路径,发挥全民的力量,使人民真正成為发展的主动推进者,成果享有者。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共享发展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不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其时代发展的体现。首先,在发展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重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同时强调了人民利益的享有。其次,在实践思路上,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更加强调物质资料的共享,侧重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则提出“共建共享”,激发人民参与,扩大了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夯实了共享的基石,以实现发展的目标。
促进我国发展理论的创新。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由单一观念向系统理念的过渡,呈现出整体性、战略性思维,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并提出“共建”的实现路径,其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指引发展方向,推进强国建设。一方面,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决定着发展的方向与性质,又形成了新阶段独特的发展方式,激发主体活力,形成互帮、互助模式,依托新兴技术以推进和弥补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和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激活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奉献者,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无疑有助于激活全民的积极主动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后盾。
提升幸福指数,营造社会风气。共享凸显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共享”的理念与“互助”的方式推进“先富带后富”的步伐,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牛鼻子”,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共享体验真实的“享有”,享有是权利行使的表现,但共享则展现了人存在的意义,体会获得的喜悦。此外,共享发展理念指出全民共建共享,空间上的共同参与性,时间上的渐进推进,使人民更加了解我国发展的历程,拉近家与国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形成全民行动、举国齐心的良好风尚。
聚焦个体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更为重要、亟需关注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人”的发展问题,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共享标志着机会的平等。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倡导协作、鼓励创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并收获成果,这是对个体自身能力的肯定,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其次,共享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尤其是劳动的自主权,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真实的劳动展示了个体的生命。现阶段,受现实条件所制约,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将促进物质、精神财富的丰富,优化劳动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感兴趣、有意义的劳动,促进个体潜力的挖掘与发挥,实现人的发展。
我们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既是顺势而为,亦是乘势而上,我们要理解其科学内涵,把握其时代特征,以促进其落地落实,进而坚定发展方向,激活潜在发展力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