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习设计观对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改进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dou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综合学习设计观的基本概念及效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和现状,以及综合学习设计观对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改进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希望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有所借鉴。
  关键词 综合学习设计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17-02
  1 前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其他中学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知识的实践要求更高。综合学习设计观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综合学习设计”理论是在1997年由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杰罗梅·范梅里恩伯尔与保罗·A.基尔希纳共同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对“综合学习”的概述,整体化设计的教育理念以及著名的“四成分与十个步骤”等内容。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无疑为全世界的教学教育和培训都注入新鲜的血液,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会给教育的认知带来一定的误导,人们还是会传统地认为分数就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的工作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的重心部分。信息技术课堂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全新的教育理念灌输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真正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2 综合学习设计观的基本概念及效用
  综合学习设计观的基本概念 综合学习从一般意义上看是指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将学习的宗旨定位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习惯[1]。但是“综合设计理论”中的“综合”表达得更加全面,对于学习要求方面体现得更加细致,不仅仅是对学习的难度进行综合,同时更加注重对各种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的综合。在其他方面也指出,鼓励学生将课堂之外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片段进行协调,并最终做到将知识转移到现实的问题中去应用和实践。
  综合学习设计观对教育教学的效用 综合性学习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普遍,适用的课程范围比较广,因为综合学习观念既能够估计到课堂内容的各个细节部分,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整体的认知和综合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梳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将相互关联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分割化的理念把知识细分成不同的领域,更加便于夯实基础知识,为之后的技能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综合学习设计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在某一特定方面的应对处理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锻炼其思维能力,在学生面对不熟悉、不擅长的问题时也能够有信心解决。总之,综合学习设计观对教育教学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当前初中课堂上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应试教育引导教师和家长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分值较高的课程比较重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将其作为课外放松的课程,所以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态度以及学生的投入程度,都能反映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教师对于工作不够重视时,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备课不够认真,这样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2]。课堂纪律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很多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比较基础但是很重要,学生在课堂上会对这些基础内容产生轻视的心理,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聊天等。
  同样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不高,一些教师只会些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扩展和延伸的要求,课堂也会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进程。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 综合学习设计观对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改进
  学习任务以及相关步骤对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改进 学习任务作为综合学习设计的基本成分,是学习目标的确立,也是课堂的基本意义所在。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学习任务”只有教师自己清楚,并没有清楚地将课堂任务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被动的状态,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积极性都受到打击。学习任务的设计能够给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听课和独立练习的过程中都更有侧重点,也能够从任务的安排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程度,排序任务类别也是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对学习任务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业目标的确立,从学习任务这个基本成分和设计基本任务、排序任务类别,以及设定学业目标所具有的共同效用来看,都改进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主人公角色,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
  相关知能以及相关步骤对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改进 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不可避免用到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既是对旧知识的温习,也是对新知识的更好拓展和吸收。信息技术水平是未来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在逐渐认识这一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已经存在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来配合,也需要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更好地消化信息技术的内容,对这一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综合学习的步骤中,厘清认知策略和确定心理模式等,都是学生在获知知识和信息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良好思维习惯,以帮助他们在不熟悉的知识区域更好地解决和处理问题,对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革新,更有利于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专项操练对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改进 专项操练对于比较弱势的区域有十分明显的效用。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Excel操作属于比较困难的部分,操作步骤繁琐且复杂,对于初学者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课堂中教师将难度较大作为心理暗示,在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时也会自我安慰,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部分掌握情况都不太好[3]。专项操练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将这一特定部分进行反复练习,最终实现熟能生巧。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需要重复的操作来夯实基础,最终达到融会贯通,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
  5 结论
  综合学习设计理论中提出的“分割化”“碎片化”以及“迁移悖论”等创新理念,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也起到明显的作用。本文从四成分和十步骤出发,分析了综合学习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改进,更深刻地体会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也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熟能生巧也是训练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方法。学生与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并且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正增加自己的技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学习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温蕴,盛群力,祝智力.引领式在线学习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综合学习设计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
  2014(6):78-86.
  [2]翁力.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4(29):21-22.
  [3]丁鑫淼.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的尝试[J].科技资讯,2010(25):195.
其他文献
基于对PGP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PGP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PGP电
【目的】观察广金钱草在田间育苗过程中,播种季节和播种密度对其种子发芽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对种子的品质进行检验后,在3-10月间进行播种试验,比较不同播种时间和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教育教学与文化活
通过对本院高职生的调查,在明确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医学基础课教学对实验班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情商(EQ)、智商(IQ)教育,开展相关活动.实验证明,对高职生进行EQ、IQ教育是
德国历来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在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探讨了德国业余大学的发展、职业进修培训和公职人员的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德国成人教育.
摘 要 高职商务外语教学需要基于人性化的特点,从单一的“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应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然而,高职院校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外语水平满足商务岗位要求难度很大,必须探索运用教育技术装备来改进实训条件,运用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现有技术条件,提出适用于高职商务外语教学的实训条件,讨论未来高职外语教学实训条件的发展趋
推行基建预算复审公示制度是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净化建设市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论述基建预决算复审、公示的概念、性质及三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系统是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阐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并给出发展性教学评价系统的实施方案。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市场最为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市场,结合市场,急市场之所需,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具体内容涉及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