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1.《六国论》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本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四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各单元的“赏析示例”只有一篇。《六国论》被确定为该单元唯一一篇的“赏析示例”,可见它在该单元中的示范地位。
2.“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是第五单元教学的核心,是鉴赏本单元散文的重点。
3.《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知识,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鉴赏文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维诵讀,感知文意,品味本文语言豪迈的气势;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其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学生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借古讽今的拳拳爱国之心,品味本文的语言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遥远的北宋王朝,有一位老人就是拿起了历史这面镜子,照出了时弊,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篇千古绝唱——《六国论》(板书),表达他的忧国情怀,倾诉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就是苏洵(板书)。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苏洵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二、多维诵读,熟习、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勾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诵读。诵读要求(ppt):(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正音,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课堂提问。(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生诵读展示。
【设计意图】为区别于必修教材的古代散文教学,突出该教材的欣赏意义,淡化字词教学。
三、自主、合作学习——小读者评大师
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梳理文脉,感知文气。
1.比较老师和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合作改写的《六国论》(ppt)和苏洵的《六国论》,说说改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把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做了拆分,删掉了第4自然段。
2.自主、合作、探究——小读者评大师。分组讨论:苏洵的《六国论》和名牌大学教授改写的《六国论》,哪一篇更好?要求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200字左右。
3.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
学生的主要观点:
(1)我认为苏洵的文章更好。苏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第一段首先提出了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随后,第二自然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第三自然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第四、五段点明了写作意图: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而教授的改文对写作意图的表达不够,作者的感情不到位。
(2)我认为教授的改文更好。全文短小精悍,开篇只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提出中心论点,结尾精要点明写作意图,文章简短有力,有打排球的“短、平、快”之感。改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两个分论点,就是苏洵第一段的两个分论点,但结构更清晰,思路比苏洵的文章更清楚,而且符合我们平时的写作习惯。
4.教师亮出观点并引领。
【设计意图】小读者点评大师的文章,不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发散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学生放得开,老师收得起。
四、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气
1.教师引领:作者为什么要发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样的忠告呢?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ppt)分析。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明确。
2.反复诵读4、5两段,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读出感情,体悟文气。
【设计意图】文气是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结尾两段最显情感与文气。苏洵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才写出了这篇铿锵有力的散文。
五、自由诵读全文
这样,学生可进一步体悟作者表达感情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1.教师引领。千古传颂的《六国论》表达着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而且他把感情浸透到文字中,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传达给读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诵读要求(ppt):(1)体会文中的语气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2)在文中标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2.学生展读。示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理由:第一段起笔作者采用双重否定句,劈头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语言简短有力。然后把两个分论点和盘托出,形成一种雄辩的气势,倾注了对赂秦的不满和对赂秦错误的有力否定。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及其辞与法。
六、齐读全文
七、课堂小结
千古传颂的《六国论》表达着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他时而激切地呐喊,时而忧郁地低吟,他把这种感情化为一种雄辩的力量,在全文中泼洒出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苏洵的这份感情也启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以天下兴旺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1.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古代散文教学有别。
3.恰当处理该选修教材课文后面的赏析提示。《六国论》后有编者对该文的鉴赏提示,设计此课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又要把赏析提示的内容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注: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地西藏班(校)四年制高中课程设置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09Y27。
1.《六国论》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本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四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各单元的“赏析示例”只有一篇。《六国论》被确定为该单元唯一一篇的“赏析示例”,可见它在该单元中的示范地位。
2.“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是第五单元教学的核心,是鉴赏本单元散文的重点。
3.《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知识,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鉴赏文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维诵讀,感知文意,品味本文语言豪迈的气势;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其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学生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借古讽今的拳拳爱国之心,品味本文的语言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遥远的北宋王朝,有一位老人就是拿起了历史这面镜子,照出了时弊,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篇千古绝唱——《六国论》(板书),表达他的忧国情怀,倾诉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就是苏洵(板书)。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苏洵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二、多维诵读,熟习、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勾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诵读。诵读要求(ppt):(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正音,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课堂提问。(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生诵读展示。
【设计意图】为区别于必修教材的古代散文教学,突出该教材的欣赏意义,淡化字词教学。
三、自主、合作学习——小读者评大师
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梳理文脉,感知文气。
1.比较老师和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合作改写的《六国论》(ppt)和苏洵的《六国论》,说说改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把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做了拆分,删掉了第4自然段。
2.自主、合作、探究——小读者评大师。分组讨论:苏洵的《六国论》和名牌大学教授改写的《六国论》,哪一篇更好?要求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200字左右。
3.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
学生的主要观点:
(1)我认为苏洵的文章更好。苏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第一段首先提出了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随后,第二自然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第三自然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第四、五段点明了写作意图: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而教授的改文对写作意图的表达不够,作者的感情不到位。
(2)我认为教授的改文更好。全文短小精悍,开篇只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提出中心论点,结尾精要点明写作意图,文章简短有力,有打排球的“短、平、快”之感。改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两个分论点,就是苏洵第一段的两个分论点,但结构更清晰,思路比苏洵的文章更清楚,而且符合我们平时的写作习惯。
4.教师亮出观点并引领。
【设计意图】小读者点评大师的文章,不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发散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学生放得开,老师收得起。
四、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气
1.教师引领:作者为什么要发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样的忠告呢?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ppt)分析。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明确。
2.反复诵读4、5两段,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读出感情,体悟文气。
【设计意图】文气是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结尾两段最显情感与文气。苏洵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才写出了这篇铿锵有力的散文。
五、自由诵读全文
这样,学生可进一步体悟作者表达感情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1.教师引领。千古传颂的《六国论》表达着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而且他把感情浸透到文字中,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传达给读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诵读要求(ppt):(1)体会文中的语气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2)在文中标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2.学生展读。示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理由:第一段起笔作者采用双重否定句,劈头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语言简短有力。然后把两个分论点和盘托出,形成一种雄辩的气势,倾注了对赂秦的不满和对赂秦错误的有力否定。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及其辞与法。
六、齐读全文
七、课堂小结
千古传颂的《六国论》表达着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他时而激切地呐喊,时而忧郁地低吟,他把这种感情化为一种雄辩的力量,在全文中泼洒出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苏洵的这份感情也启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以天下兴旺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1.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古代散文教学有别。
3.恰当处理该选修教材课文后面的赏析提示。《六国论》后有编者对该文的鉴赏提示,设计此课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又要把赏析提示的内容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注: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地西藏班(校)四年制高中课程设置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09Y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