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矿山井下集成感知技术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mesee_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对煤炭行业明确提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的要求,智慧矿山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基建技术兴起,智慧矿山建设得以迅速开展.然而,煤矿现有设备智能性较差、改造难度大、更新费用高以及感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全面感知的智慧化要求,直接影响了矿山智慧化建设进程,煤矿井下基于大数据量级的全面、实时及精密感知技术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瓶颈问题.目前,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风速、定位、温度和湿度等关键目标参量已有相应传感技术,但传感器类型众多,不同种类传感器存在传感功能单一、集成兼容性差、体积大和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急需一种可应用于煤矿井下多参量同时感知的主体传感技术,该技术具有高精度、微型化、低成本且易于集成化和无线化等优点,并能在煤矿井下恶劣环境中稳定工作.
其他文献
为研究循环加卸载条件下互层岩样的力学特性和破坏前兆信息,利用电液伺服压力机试验系统和SAEU2S多通道声发射信号采集系统对天然互层标准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和单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对比分析了自然和饱水状态下互层岩样的强度、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声发射特性.结果 表明:较单轴加载,循环加卸载会导致自然状态试样强度降低;在同一加载条件下,饱水均会对互层岩样的强度造成劣化,在循环加卸载和水的耦合作用下,互层试样强度劣化率达60.19%;自然与饱水试样的加卸载平均变形模量分别为6.571,7.927,3.646,4.
以MIL-53(Fe)(以下简称MFe)为原料,通过热解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准金属-有机骨架(MOFs)MFe-T(T℃代表煅烧温度)光催化剂.在测试的催化剂中,MFe-250表现出最高的光降解性能,在90 min内降解99%亚甲基蓝(MB).从光电流和电化学阻抗谱的结果来看,MFe-250的电子传输能力超过了MFe.此外,捕获实验表明,在光催化降解MB过程中,羟基自由基(·OH)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体.此外,还提出了光催化过程的机理.“,”Quasi-metal-organic-frameworks (MO
在可见光照射下,以乙二醇(EG)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一步合成了铂纳米颗粒,成功制备Pt/MWCNTs复合材料,并通过p-硝基苯酚(p-NP)的催化还原反应研究了Pt/MWCNTs的催化性能.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可见光照射促进了EG水溶液中[PtCl4]2-前驱体的水解.通过金属界面的电子效应,铂前驱体被还原成了均匀分散的平均直径2.
21世纪以来,随着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寻求新型能源来构建低碳型社会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其中以太阳能驱动转化CO2为碳氢燃料的技术,可将CO2转化成甲烷、甲醇、甲酸或C2+等高附加值的碳氢燃料,是实现全球碳平衡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巨大潜力.半导体材料是决定光催化还原CO2过程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和开发高效光催化功能材料是当今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作者课题组在光催化还原CO2为碳氢燃料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主要涉及TiO2基系列光催化材料,V、W、Ge、Ga、C3N4基等系列光
拓扑近藤绝缘体是一种本征的强关联拓扑电子体系,其体能隙来源于近藤关联效应.自2010年拓扑近藤绝缘体的理论概念被提出后,六硼化钐(SmB6)作为第一种被预测为拓扑近藤绝缘体的材料在这十多年中被多种实验手段反复研究验证,被广泛接受认为是第一种拓扑近藤绝缘体.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关于SmB6的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比如电输运测量,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表面形貌分析(STM)等,并论述了如何通过这些关键的实验证据证实SmB6的拓扑近藤绝缘物相.同时,我们也展示了SmB6这一关联电子体系的其他奇异物性,
针对现有综采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预测方法存在算法结构复杂、计算量较大、且不能实时预测等问题,探索一种高效、准确、易于使用的工作阻力预测方法意义重大.以陕北近浅埋煤层79个已采工作面作为工程研究背景,在通过主成分分析工作面矿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之上,设计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与主成分分析(PCA-SVR)的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对PCA-SVR与SVR模型预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CA-SVR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4.5%,SVR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17.86%,且PCA-SVR较S
为揭示混合沉积储层隔夹层对油层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对隔夹层进行成因类型划分;采用交会图优选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及电阻率作为主要敏感参数,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综合判别指标”对隔夹层进行定量识别.结果 表明,伊拉克M油田古近系Asmari组混合沉积储层发育5类隔夹层:海泛暗色泥质隔夹层、河道间氧化色泥质隔夹层、粉砂质隔夹层、钙质/混积隔夹层和致密碳酸盐岩隔夹层,应用判别指标对隔夹层进行识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混合沉积背景储层的隔夹层纵向上多受控于基准面旋回
针对浅埋煤层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优化问题,以南梁煤矿3-1煤层30101-1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上方覆岩结构在采掘活动影响下的演化特征模型;利用两区约束理论、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得出了该地质条件下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不小于3 m,区段煤柱宽度不小于10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该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为15,12,10,8 m时的应力演化规律、塑性区分布规律以及巷道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段煤柱宽度小于12 m时,巷道变形量骤然增大,煤柱弹性区急剧缩小,塑
为对比液态CO2/N2注入松散煤体后的降温特征,自主设计实验平台开展了松散煤体内压注液态CO2/N2实验,得到了注入期间及停注后的煤温变化规律,利用注入期间的冷却区域扩大率和注入后的传热率分析对比了两者对煤体的冷却能力.结果 表明:压注时,液态CO2/N2的冷却效果均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随着与压注口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压注液态N2形成的冷却区域随着时间沿渗流路径缓慢扩大,而液态CO2则在压注口瞬间相变为气态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却区域.说明液态N2的冷却作用主要取决于自身极低温度导致的剧烈温差,而液态CO
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1)普遍轻于常规煤成气的δ13C1值.关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的原因,前人提出了多种作用机制,对于解释特定煤层的甲烷δ13C1值偏轻成因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研与系统分析,对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现象及其偏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对4种主要控制因素的成因机理、适用条件及其资源意义进行讨论.结果 表明:解吸-扩散分馏作用主要发生在多煤层的上部,造成上煤层的δ13C1值偏轻;流动地下水溶解作用多发生在径流区,引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