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一学生认知需求的物理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作业是教科书所蕴含方法和思想的延续。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来新的要求,构建新形式的作业,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式 。高一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物理学习的环境和知识内容会有很大的变化。只有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真正减压,愉快学习。
  2 探究高一学生物理作业策略的依据
  2。1 学生的前概念
  “前概念”指学生头脑中事先存在的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识。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间断点”和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所谓“间断点”指学生在初中尚未完整学习但在高中却直接运用的知识,如三角函数;“连接点”指初中已初步学习,如摩擦力,重力等。在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基础上制定适宜作业能有效促进学生转变概念。
  2。2 学生的认知梯度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到“用”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没有梯度的作业就好比用一个标准来度量所有学生,有的学生能做到很好,而有的学生则不能较好完成,易导致作业拖拉现象。但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根据学习水平和意愿细化学生能力层次,控制题目的难度,从易到难,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如在《加速度》可布置如下形式的作业:
  A。基本作业
  (1)简述加速度的表达公式及其物理含义。
  (2)计算恒定加速度下的速度:静止小车,其a=2 m/s2,经过多久后速度达到10 m/s?
  B。选做作业
  (3)试述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利用加速度判断运动的性质(a的变化对速度的影响)。
  C。拓展作业
  (5)总结在加速度中常出现的易错点。
  其中,学困生完成(1)、(2);中等生完成(1)、(2)、(3)或者(1)、(2)、(4);优等生完成(3)、(4)、(5)。实践证明,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细化学生的能力层次,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
  2。3 学生的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注重物理学史和生活对物理作业的影响。学生对物理的态度是影响其完成作业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喜欢物理课的学生同样偏爱物理作业。物理兴趣刺激物理感觉继而影响物理的学习和作业完成,其逻辑关系为“外界刺激-物理兴趣-物理感觉-物理学习-物理作业”。如在《自由落体运动》鼓励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生平及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贡献,以“史”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在《速度》中,引导学生在运用v=[SX(]s[]t[SX)]测量常见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等速度作为作业;在《超重与失重》中带领学生通过坐电梯来体验这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3 物理作业制定策略的建议
  一份作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能否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在于能否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一份完整的作业涵盖制定的情感、设计构思、讲解和评价。恰到好处的作业策略可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广度、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激情。现从情感、设计、讲解和评价的角度探讨物理作业的制定策略:
  3。1 基于思维上的“还稚化”来沟通师生间的感情
  教师在制定作业前应有意识地让思维“稚化”,即教师尽可能地把自身思维回归到和学生相同的起点,让师生间思维达到同步,同频地最佳共振状态。通过稚化教师思维能有效地用教师“笨”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当然,稚化的力度和频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不断改进。研究调查发现,基于稚化思维制定的作业可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夯实。
  3。2 在设计上遵循学生思维逻辑地发展,提升理性逻辑思维力
  3。2。1 在整体设计上把握作业的质,放下“量”的包袱
  高质量的作业练习比盲目的题海更有实效性。心理研究表明,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形式新颖多样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悉心设计遵循学生思维心理发展的一题多解型,一题多变型及对比分析题等高质量的题型。
  3。2。2 在细节设计上应由点及面,提升作业的针对性
  (1)在知识点上悉心选择。
  让作业涵盖课堂上的重点内容,让重要知识能通过作业得到夯实。
  (2)在知识面上把握知识结构。
  对待,在记录实验数据上明显表现出草草了事的情形,有些实验数据与理想状态不符,处于表层学习状态的学生往往选择修改数据,应付结果。笔者发现对于处于深度学习层次的同学,当他们走进实验室后,则能够非常认真地完成实验,如果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者遇到了实验失败,他们则会努力做出分析,在自己不能寻求原因的时候会主动地寻求其他学习小组和老师的帮助。
  此外,深层次学习的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具备怀疑精神,能够审慎对待书本或者参考书当中的知识,甚至能够发现一些参考材料当中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物理学习必须是深层次的,而并非表浅化的。
其他文献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突出所探究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转换法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何谓“转换法”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为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
物理是高中必修课程,也是纳入高考范围内的科目之一。学好物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将概念图引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通过视觉化这种方式将知识领域中的各种概念互相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能准确掌握事物本质,并能熟练运用物理概念。概念图教学具有多种功能,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其次,概念图教学策略能促进他们对新旧知识的整
1.为什么小孔能成像,大孔不能成像?  答:学生在学习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内容后,很容易解释小孔成像的过程,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却发现,如果孔越来越大,光屏上所成的像就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在光屏上只留下与孔形状相似的亮斑,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分析小孔成像的过程.成像物体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物点组成,每一个物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发光点.每个发光点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如图1所示
1 悖论教学的提出  悖论是逻辑学名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无法解决”。 现在人们对它有了不同的理解,其中较为合理的定义是: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上是合理的,但在这个理论中却推出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明了这样一个复合命题,它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理论包含了一个悖论。悖论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的危机感,由此产生消除悖论的动机。而悖论的消除,往往会导致物理学革命性的
微课以微型视频为载体,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制作的,支持线上与线下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学习时间短而负担轻、学习内容少而易理解、可反复学习等特点.教师可根据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等.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带领孩子们去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奥秘、领略物理魅力,对培养孩子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下面就以矿泉水瓶为例,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空矿泉水瓶中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感觉器官所接受的物理信号与外部世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图片比文字更容易进入学生的记忆。  1 物理图像的教育功能  我们在表达世界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和图像,而且图像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生活,那么,物理图像有着怎样的教育功能呢?  1。1 物理图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而言,视觉思维很重要,无法将自己看到的,或者是问题情境符号化、图像化,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物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中成语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寓意深长.而很多成语包含有众多的物理知识.如果将其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予学生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可以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列举一些成语,看看它们各自包含有哪些物理知识.  1力学知识  (1)风吹草动风吹草动的意思是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用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内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教学不能肤浅化,教学必须有深度,这不仅仅符合思维发展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次的学习而言的,其与浅层学习的学习特征如表1所示。  [HT6][JZ]表1  [BG(!][BHDFG2,WK15,K15W]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
生活和生产中的许多物体,如建筑物、家具等,它们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平衡,处于静止状态.这些物体和支承物之间的接触面称为支面.只有当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线通过支面时,物体才不会倾倒.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程度逐年增大,最近,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已采取了有效措施,以使它所受重力的作用线仍然通过其支面.大量事实表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支面越大,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采用降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