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里•斯奈德译者主体在“寒山诗”英译本中的体现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o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表达到译著序跋无处不体现了其译者主体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译者主体;寒山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68-02
  
  一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大都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首先,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往往只关注语言文字层面的对应,翻译活动被看成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封闭过程,而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的外部因素的研究则被完全忽略了。其次,它对翻译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原著的权威地位上的。以语言转换观和原著中心论为核心的传统翻译观导致了对翻译主体的遮蔽,尤其是对译者的忽略,译者通常被比作"舌人"、"媒婆"等。因此,译者/翻译家研究就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不能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和文化贡献。
  二、寒山、寒山诗及其翻译
  寒山,唐代隐逸诗人,隐居于浙江天台翠屏山寒岩。隐居期间寒山头戴树皮帽,足登破木屐,打扮奇异,行为怪诞,人称"疯癫汉"。居寒岩后,寒山常在林间水边唱偈吟诗,并书之树间石上和田野人家的墙壁,有"好事者随而录之",约三百余首,编为寒山子诗集。据学者考证,寒山诗流传下来的有314首之多。这些诗富藏禅理,然而语言通俗,极为口语化,有时甚至以难登大雅之堂的粗语、俚语入诗。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寒山诗未能取得传统文人志子的认同和青睐,被正统的文学忽视以致排斥。
  虽然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长期受到忽视,但寒山诗在国外却很受欢迎,尤其是在日本和美国。寒山诗被介绍到美国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正盛行禅宗。1958年加里o斯奈德(Gary Synder)在《常青藤》(Evergreen Review)杂志上发表了24首有关寒岩和禅境的寒山译诗。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得到了普及,成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食粮。
  三、 加里·斯奈德译者主体在"寒山诗"英译本中的体现
  (一)选择文本。译者的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选择文本开始就体现出了其对翻译的影响。译者的兴趣、个人经历和翻译目的等都会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斯奈德选择翻译寒山诗就与其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有着紧密的联系。斯奈德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佛经与禅学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选择寒山诗来翻译。其次,斯奈德的个人成长经历也是促成其选择寒山诗进行翻译的原因之一。再次,依据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受制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过程;译者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选材等均会受到译入语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为了使自己的译作符合译入语的主流文学观,为了取悦大多数读者,为了使译作达到预期的效果,译者通常会选取那些符合译入语诗学的作品来译。斯奈德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但现代工商业机械文明对人的压抑与异化也使得各种社会问题日渐暴露。斯奈德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将禅玄互证、佛老结合作为对西方文明的补充结构和矫正力量,忠告美国公众。他还试图在美国文化中引入东方文化的特质并继续沿袭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来巩固美国文化自身的大传统。最后,斯奈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一名环保主义者和自然文学作家。他的生态哲学观与西方传统中将自然看成人类利用的工具不同,他将自然拟人化,视之为有机生命。他对自然的态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佛禅的生态哲学观有相同之处。
  (二)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一个主观很强的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文本的理解不仅与读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大背景相联系,也与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对于所读文本的熟悉程度、认同与感受密切相关。译者首先是读者,所以其对所译文本的理解会对最终的翻译产生深远的影响。斯奈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神宗哲学和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在翻译寒山诗时,斯奈德把自己对禅宗及其境界的感悟则融入到了对寒山诗的理解中,试图以此来解释寒山诗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禅境与禅意。 例如,在翻译"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一句时,斯奈德通过自己对禅宗的了解,领悟到中国文化中的"道"既可以指自然界的路也可以指宗教意义上通往精神启蒙的抽象的路。因此在翻译时对"道"和"路"进行了区别,分别译为"path"和"trail"。其次,斯奈德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了翻译中。钟玲在仔细研究了寒山原诗与斯奈德的译文后,发现斯奈德译文中选择的字,"远比原文强烈、粗豪"。如他把"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中表现幽深貌的"杳杳"译成了"rough(崎岖的)";把"冷"译成了"icy(冰冷的)"。在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中随处可见他本人的影子。如寒山诗第7首原文中有一句"任运遯林泉","遯"指逃遁,指诗人自由自在地隐居、遨游于林泉之中。斯奈德译为"Freely drifting, I prowl the woods and steams",根据《美国传统词典》prowl 意为"To roam through stealthily, as in search of prey or plunder"(潜行于……;偷偷地漫游,比如为了获取猎物或赃物)。这正是斯奈德生态思想对其对寒山诗理解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因为根据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人类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并且应该共生共荣。
  (三)表达文本。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和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序言中指出:事实上,翻译就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图如何,都体现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理论。斯奈德的译者主体在表达文本这一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首先,在语言风格上,斯奈德选择自由体翻译寒山诗。不仅省去了原诗的韵脚,还在多处省去了句首连接词和谓语动词,有时更用分词代替谓语动词,这无疑迎合了美国自新诗运动以来开创的意象,并置与开放自由的诗学传统和由此沿袭下来的读者的审美习惯相一致。其次,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寒山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和处事方式正符合当时美国青年反对正统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思想。斯奈德大量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这无疑迎合了当时的美国青年,体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比如在第5首译诗中斯奈德就将"喃喃读黄老"中的"黄老"直译为"Huang and Lao";在第10首译诗中将"大半入黄泉"中的"黄泉"译为"Yellow Springs";第12首中又将"入寒红尘起"中的"红尘"译为"red dust"。这种异国情调正是当时的美国,特别是当时的美国青年所需要的。此外,在汉语的诗歌传统中很少使用人称代词,而斯奈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多处加入人称代词。这无疑更加符合英语主语突出的语言习惯,同时也拉近了寒山诗与读者的距离。如他将第21首中的"久住寒山凡几秋"译为"I've lived at Cold Mountain-how many autumns.",将"饥餐一粒伽陀药"译为"Hungry, I eat one grain of Immortal-medicine."。
  四、结语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译者以及译者主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任何译本都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是译者主体发挥的结果。而译者的主体又是由译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双语能力、翻译目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对译本的研究不能在真空中进行,而应将其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对译者以及译者主体在译文中的发挥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更加客观地对其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明示推理模式进行了概述。根据关联理论,介绍了关联论的交际观点。阐述了交际方式、过程、交际意图。  关键词:交际观;明示推理交际;关联论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178-02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互相接触,离不开交际。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一种行为。  交际观是对交际的概念、内容
期刊
Abstract: Toni Morrison is a famous American black woman novelist. She was the first Afro-American woman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Morrison succeeded in modeling the images of black
期刊
摘要 :本文以2003--2008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新会计准则是否影响新疆上市公司业绩的波动。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的幅度,但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其影响不一样,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幅度变大而非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波动幅度缩小了。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新疆上市公司;业绩波动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33-0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本文以现代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读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中迷信色彩的实质,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审视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55-02    中国传统节日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工作、爱情、生活进行深刻描绘,揭示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与城市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以及两种身份的冲突意识。  关键词:乡村;城市;文明;冲突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65-02    一、引子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终于选择了
期刊
摘要:军旅小说是以战争和军队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的一类文学样式,新时期军旅小说着重表现出了对英雄是人、颂歌式主题拓展和具有悲情意识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军旅小说;审美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79-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军旅小说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开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时期军旅小说较之文革"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刑事诉讼模式存在的问题,作者阐述了我国建立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立法构想。  关键词:庭前展示制度;刑讯逼供;审判改革制度  中图分类号:DF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48-02    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把强化人权保障、实现公正与效率作为刑事审判鲜明主题的重大课题。随着司法改革的深
期刊
摘要:"双钢琴"——这一音乐形式,20世纪前后逐步发展,在我国舞台上,它独特地演秦形式跟新颖地曲风一经亮相,就受到钢琴界及广大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和欢迎。当前,在国际国内地钢琴比赛跟演出中,"双钢琴"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地音乐形式已经占有着一席重要地位置。再者,我国音乐艺术院校地钢琴教学正处于不断开展与革新地大潮中,双钢琴之一钢琴室内乐合奏形式十分适应新形势下的钢琴教学。文章就双钢琴的特点及演奏技巧作
期刊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着分化、转型,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着转型升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目前行业特色师资建设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36-02    行业特色高校曾经紧密依托于行业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优势学
期刊
摘 要:在后北京奥运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民健身在未来中国体育发展中占据 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等方法了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了解大学生在科学健身方面的知识理解程度和检验在北师大校园中开展科学健身服务咨询俱乐部后大家的健身情况和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健身;咨询俱乐部  中图
期刊